APP下载

掘生命教育资源 扬中华文化自信
——学校在传统节日中根植生命教育的思考

2019-12-11江西赣州市章贡区白云小学江远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内涵

江西赣州市章贡区白云小学 江远萍

在人们生活中,那些值得纪念的、非常重要的日子,被称作为节日。顾名思义,传统节日则是源于传统习俗的重要日子。不同的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悠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和习惯,有着独到的深刻的寓意,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具有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与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里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自然也包括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一、教育让生命超越自我

教育如雨,生命如花。此句简单,却形象地说明了生命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人类要发展就要接受教育,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把前辈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人类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战胜恶劣的环境,获取更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可见教育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教育,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生命教育从人类个体角度来看,应在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会人认识生命,学会生存的技能,吸收促其成长的有利因素,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最大化,使人的生命与自然、他人、社会构建美好和谐的共同体。生命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肩负着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使命,是人类生存发展、超越自我、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学校,作为当代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了人一生中极为重要阶段的教育任务。人要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传统节日里教育资源的利用,把生命教育根植于传统节日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方位挖掘生命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节日里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传统节日蕴含着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涵,是生命教育的极佳内容。同时,我们的传统节日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极高的参与度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内化以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学校教育需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挖掘生命教育资源,以增强教育的实效。

(一)关注传统节日仪式,用仪式提升生命的质量

传统节日有着各自独特的仪式,或闹或静,或喜或悲。在形形色色的仪式里,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把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亲近融入其中。于是,传统节日中,有对月捧饼,表达团圆之意;有用点燃爆竹,以示驱赶邪恶;有选择重阳登高,企盼身体健康;有通过祭扫祖先之墓,思考自己的归宿……我们要充分挖掘仪式里的生命教育资源,让生命享受其中的满足之快。例如,春节之时,我们要用心去享受一家人围坐桌边品美食、话团圆的快乐;在端午节,观龙舟比赛,我们要用心去享受震天的锣鼓声里人们齐心协力创造奇迹的生命力量。这种快乐与满足,我们既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述出来,也可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关注传统节日故事,在主人公身上感受生命的价值

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经典的传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纵观中国传统节日,它就像一条生命链,由经典故事中的生命构成。而每个生命无不彰显着自己独特的内涵,体现着生命的价值。中秋节故事“嫦娥奔月”里的嫦娥演绎的是热爱生命;端午节故事“屈原投江”弘扬的是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传统节日的故事中,传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友善相待的理念,对个体生命的独特精彩与价值给予积极的肯定。读故事可让学生受到珍爱生命的启发,与故事里的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能深刻感悟生命的价值。

(三)关注传统节日诗文,在文字中体味生命的和谐

中国传统节日是历史的积淀,节日中的习俗蕴含着人们认同的精神与文化,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文则是诗人置身某一特定日子时,或对心情或对景物的描述,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对当下生命的感悟。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诗文中有拂面的春风,有暖人的春意,有震耳的爆竹,还有醉人的屠苏,一派祥和温馨的节日景象,是诗人对生命充满期待的美好心境的表达。我们则能从文字中体味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机,能跟诗人产生共鸣,融入生命和谐的氛围中。又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是对清明时节雨境的描写,更是对行人因思念逝去生命而忧伤的描写。清明缅怀先人,继承遗志,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珍爱当下美好生活。

三、唱响传统节日的生命教育新声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美好的寓意。春节寓意着和谐美好,清明寄托着对先人的感恩与追思,端午则表达着爱国情怀……这些寓意跟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学校有责任在深挖传统节日生命教育资源的同时,努力做到传统节日的推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用时代“语言”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更具时代强音。

(一)扩大外延,将生命教育价值突显

中国传统节日多是因某个个体的人因其生命价值的彰显而得到认同,人们便在某个特定日子里通过举行纪念活动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缅怀和追忆。这个特定的节日设置,表达了人们对这个个体所诠释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推崇。比如端午节中彰显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清明节中彰显的是对已逝家人对家的奉献之追思。对于生命个体的价值认同,我们后人在节日里有了祭拜、扫墓等呈现的方式。应时代所需,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生命价值认同的外延扩大,把清明节中的“小家”延伸扩大为“大家”,把端午节中的“纪念屈原”延伸扩大为“纪念如屈原般有着爱国情怀的人们”,把中秋的“家团圆”延伸为“国统一”。学校生命教育应着力引导学生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寻根,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传统的节日生命教育由“为家”进而推至为“爱国”。外显的表现形式可以用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中秋海峡两岸共升一轮明月盼祖国统一等,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教育学生在提升生命价值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二)深挖内涵,给予生命教育新的增长点

中华传统节日往往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价值高度认同的思想,跟新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可以为极为认同的内涵赋予新的外显方式。比如重阳节是以生命归宿作为基本内涵,但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还融合了敬老养老的儒家理想与孝道伦理,也融合了道教养生贵生、驱邪求寿的世俗理念,于是重阳节有“吃糕登高”“插茱萸”等人们追求生命健康之举。而今,我们在保持重阳原味的前提下,强化其敬老、孝道之意,把重阳节也命名为“敬老节”,把敬畏生命由爱自己传递到爱他人、敬老人,让传统的敬老文化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成为一种新风尚。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有利于构建友善的人际关系,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抓手,为建设和谐的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扬弃得当,让生命教育和谐有高度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包含的内涵与外显都是当时生产条件下生活环境中的人们的一种高度认同。事物在历史的发展中求变化,在扬弃中求发展。同理,传统节日中的本质内涵会在发展中沉积丰富,有些现象则会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或者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变,或重要位置改变,或丧失存在的必要。生活中新兴的事物和观念会悄然补充进来,并被人们接受从而成为传统节日中新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要自觉创新方式,扬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髓,弃与时代不合拍的糟粕,把现代文明与传统节日无缝对接,让传统节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比如,在中元节中,人们最初用焚烧纸钱点燃蜡烛以祭亡灵,寄托哀思。但随着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在现代社会愈发突显,给生命的生存带来了困扰,故今倡导的“鲜花文明祭扫”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为此举既可表情感,又可还生命好的生存环境,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内涵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