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

2019-12-11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秦咏中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教师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秦咏中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把习作视为畏途,提到习作就为难;有的学生则得心应手,爱上了习作;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就写出了三四万字的长篇童话。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我们可以从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去追问,也可以从学生、教师、家长等角度去审视。原因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笔者以为要提升小学习作教学效率,必须从“心”入手,拨动心弦。

一、给学生喜爱习作的理由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考虑得更多的是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没有重视给学生一个喜欢习作的理由,这需要反思和匡正。一些学生不喜欢习作的原因何在?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学生的习作过程缺少“高峰体验”,二是部分教师自身缺失习作情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习作过程缺少“高峰体验”的现象并不少见,习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尤甚。事实上,有些学生一次次的习作,成了一次次的交差。有时,学生以为自己尽心尽力写出来的习作会获得好评,然而结果却是个冷面的、不理想的等级,期望与现实形成了较大的反差。长此以往必然会消弭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怎么会喜爱习作呢?

有鉴于此,有教师提出用好两个“表”,有助于让学生喜爱习作,一是“表扬”,二是“发表”。抓住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选取习作中的语句、片段,甚至是几个精当的词语进行表扬,其作用不可小觑。而学生习作的发表,无疑会获得难忘的“高峰体验”,并引发对习作的喜爱。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固然好,在校刊班刊黑板报上刊登同样有着激励作用。多年前,笔者每月都要编一本油印的学生习作集,版面设计、点评都由笔者和学生共同完成,油印则请学校文印室帮忙。校长也很支持,并且说编印这样的册子比印一份份试卷更有价值。编好后人手一册。每学期,笔者努力让班上所有学生的习作都能在这本集子上“发表”。习作集发到学生手上的时候,他们就如同阅读精彩的小说一样专注。黑板报、墙面瓷砖、“教育在线”等网站的论坛都是我班“发表”学生习作的园地,很多学生因此对习作信心满满。

与此同时,笔者也坚持练笔投稿,还将自己发表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复印给学生,有的学生说将来也要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地,班上不少学生喜欢习作了,这就是教师自身习作情怀对学生的影响。苏轼曾写过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歌告诉我们要产生美妙的乐声,光有琴还不行,还要靠手指的弹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架习作的“琴”,习作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师生之间互为“琴”“指”,让学生爱上习作。

二、读中学写,润物无声

一直以来,如果教师有意突出习作技法的指导,往往容易受到质疑。仿佛习作技法必须让学生自主感悟到才行,持这种观点者不在少数。笔者以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一味教条式地教给学生习作方法固然要反对,但在习作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习作技巧,在阅读中学习写法,结合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技巧这一做法并无不妥。因为,这样的技法形成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是“走心”的。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二自然段是典型的场面描写。这段文字,既有五壮士痛击敌人的群体介绍,此为“面”;更有每个战士英勇杀敌的动作、神态的具体刻画,此为“点”。点面结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战士们的英勇。教学中,可以抓住文本引导学生掌握或巩固场面描写的方法:一是要点面结合来写,二是要写出场面的气氛。同时,以此为拓展让学生懂得写劳动场面、集会场面、活动场面等。一味不讲方法,期望让学生自己去悟出方法,可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结果会令人失望。

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如何首尾呼应;如何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进行描写;如何运用“先总后分”“倒叙”等结构或布局谋篇的方法……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结合课文或学生习作讲技法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学生习作技法的掌握需要长期的有机渗透和循序渐进的教与学。一些学生叹息作文难,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可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需要掌握表达的技法。

三、适度的训练是必须的

研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习作训练上,既有单元习作训练,又有结合课文安排的小练笔。一方面,这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这也与小学生习作教学“从部分到整体”“从仿到创”等基本途径相吻合;另一方面,适量的小练笔,为学生习作“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怎样有效把握小练笔训练的度?笔者以为,一篇单元习作,一般需要有两到三个小练笔做“铺垫”。这需要教师用好教材资源,进行个性化设计。如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相机安排随文仿写、片段改写、文本留白处的补写、句式的练写等小练笔。这样做是化整为零,一步一得。因为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其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而不同的小练笔分别指向不同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建构,所以这样做减缓了单元习作训练的坡度,积累了素材,建构了语言模型,学生将从能写到会写,进而爱写,有利于提升单元习作训练的效果。

特级教师郭根福曾在《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提出“要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量作保证”“小学高年级大作文与小作文的比例为1:3较为合理”。他认为适度的“多练”不是加重学生负担的“苦练”。笔者觉得,这就像器乐训练中,总要进行适量的“练习曲”训练是一样的道理。

四、习作教学各环节应形成“闭路”

习作教学由“指导”“写作”“评改”等环节组成。事实上,实践中这“三部曲”中的“评改”相对薄弱。翻阅学生习作本,不少习作的前面是教师评定的一个等级,末尾则是个“阅”和批改日期。习作缺少精批细改的学生不在少数。一些学困生,每次交上习作之后,就等着拿个“及格”甚至“不及格”的评价了事,学生的习作素养难以提高与此不无关系。人们常说的“三分文章七分改”“文不厌百回改”是有道理的。教学中不妨将教师的精批细改与学生之间的“自批互改”相结合,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提高。

与此同时,必须重视评讲。评讲应该包括对全班学生习作的整体分析,对优作的推介、表扬,对部分习作批改个案的呈现和分享……这样会给所有学生以启发,为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某个学生的习作被教师捧在手头,赏读评点,其他同学聆听、分享和借鉴,可能对习作者本人是终生难忘的。这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做好习作评改这一环节,才能让习作教学形成一个完善的“闭路系统”,并良性循环。笔者看到了一篇二年级学生的日记和教师的评语,深有感触,摘录如下: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去外婆家和哥哥玩陀螺,玩得很开心!我想,哥哥怎么这么大人了还玩陀螺呀!我要收走他的陀螺,放到妈妈包里面带回家藏起来,等我长大了,给我宝宝玩。宝宝一定很开心!

评点:童趣在哪里?在儿童的世界里,在儿童的生活里。你玩陀螺,玩得开心,还玩出了“想法”。 既为哥哥着想,又有自己的愿望,要“收走”,要“藏起来”,要“给我的宝宝玩”……真是太有意思了!想法和愿望“合情合理”,这就是童趣、童真!为你点赞!

从这篇日记和教师的评点中,可以想见,这位教师的习作教学是成功的。当这样的点评在班级中交流的时候,会给学生多大的鼓励啊!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能力怎能不提高?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教师
最美教师
老师,别走……
教师如何说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圆我教师梦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