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之“名、实、责”的再思考

2019-12-09王瑞霞

智富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名师责任学校

王瑞霞

【摘 要】本文针对“名师”现象背后群体结构失衡化、再成长的困境、异化现象等问题,重新认识“名师”的“名、实、责”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立足教学实践,坚持与时俱进,自我反思的“名师”才能够维持“名”与“实”相符的状态,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在现实中要厘清“名师”与普通教师的责任区别,在教育教学方面、团队引领方面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名、责”关系,不能把非“名师”的责任转嫁到他们身上。

【关键词】“名师”;“名、实、责”

一、“名师”的概念内涵

“好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景中都‘像是一个教师,他身上有教师特有的文化符号。[1] “名师”内涵可概括两个方面为:首先,从教师内在发展的角度来讲,“名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具有突出的人格魅力。[2]其次,从教师外在推动力来讲,“名师”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他们生活的地区、所在的教学系统中,被同行熟知,被学生欢迎,被社会所肯定和赞扬,要具有很高的名气和威望。简单直白的说,一个教师要“实力”(师)与“知名度”(名)兼顾,才能称得上“名师”。

名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把整个身心都投人到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中,把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他们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成功目标,工作中追求卓越,取得突出的业绩,对社会、对学校管理和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专业程度高,具有反思意识、科研意识、前瞻意识和前沿意识,能够不断反思、总结,具有自身特色和个性,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他们拥有拼搏精神,追求个人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地向新的发展目标迈进;他们在教育界以至社会具有一定知名度,是教师的楷模,是吸引公众眼球的中心人物。[3]

二、“名师”现象背后的问题

“名师”会给学校、教师本身都会带来一定的知名度,继而吸引学生的到来,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推进,“名师”成名之后的存在状态都有了不同于普通教师的改变,但在“名师”现象的背后及成长的过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问题。

(一)“名师”群体的结构失衡

名师结构是指构成“名师”的“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 [4] “名师”受社会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影响,其结构总体而言是失衡的。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学科方面,另外也出现男性“名师”多于女性,管理者比普通教师更容易出名的部分失衡。笔者仅从主要失衡方面探讨来看,“名师”成名的主要因素就是革新教学方法,提出了独特的教育理念,这些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来源大部分出自于具体学科,因此,中小学“名师”主要出现在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方面,其他科则极少,音乐、体育、美术科目更是少之又少。[5]从80年代的第一代“名师”开始到现在为止,“名师”一直存在结构失衡化问题,如在《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选取的7位“名师”,语文学科5人,数学学科2人;《与名师为友》中选取的36位名师,语文学科18人,数学学科9人,而历史、生物、物理各1人。《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选择的20名“名师”中,语文学科12人,数学学科7人,英语学科1人。

(二)“名师”再成长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名师”数量相对增多,“名师”的成长周期也开始缩短,一些“名师”在迅速成名后无法再静下心来潜心教学,在名气的环绕下开始变得有些浮躁,忘记自己教书育人职责。他们不再潜心教学,进而追求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名师长时间的教授同一节公共课,在示范引领新教师方面“不作为”。有的专注于在全国各地开会,演讲,出书等,更加注重名利,“名师”再成长出现困境。80年代成名的“名师”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他们与时俱进性相对较强,保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其名气在后人中也一直保持。而90年代及新课改后成名的“名师”受社会经济和教育主题变化加快的影响,成名之后个别“名师”开始出现生长停滞化问题。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名师”再成长缺乏和谐发展的环境。“名师”成名于学校之后,学校忽视了其后续的培养,只是为了提高本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吸引学生和家长的视线,重数量而非质量。“名师”被“提拔”为学校的重要领导,在各种活动中成为公众人物,身兼数职,频繁的活动、出席各种应酬,使其身心疲惫,最终导致“碌碌无为”。[6]另一方面在于“名师”自我内驱力下降。首先体现在成就动机发生偏移,“名师”在达到人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对自身的再发展感到茫然。不再提升自身能力、彰显自身的价值,认为与青年教师相比,精力方面开始不占优势,所以没了工作热情,失了斗志,不愿意再劳神费力地反思教学,不再去追求新目标,甚至不再承担教学任务。其次,人生价值的天平开始倾斜。一些教师成名后,在荣誉和鲜花中容易迷失自我,对自身待遇的满意度降低,就开始利用“名师”效应进行有偿家教、创办培训机构,或者把精力放在出版编写教学材料上,不再抽出时间完善自身发展。长此以往,“名师”故步自封、逐渐萎缩、停滞发展,部分“名师”出现再成长困境问题的现状值得深思。

1、目的功利化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尚名誉者,人之美德也。然急于闻达,而不顾其他,则流弊所至,非骄则谄。” [7] “名师”成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在开始越来越重视“名师”,特别是90年代以后,学校想要在短期内培养大量“名师”。为了打造“名师”,学校开始给优秀教师开方便之门,利用外出学习、参加培训、参与竞赛等各种机会让其迅速成长,“名师”成为学校的“符号”。培养“名师”本无可厚非,然而,一旦重心失衡,功利性过剩,就会导致“名师”的培育、选拔、评定脱离教育实践,出现一系列“副作用”,令“名师”最终“名不副实”或“名过其实”。[8]随着社会功利化和浮躁化,“名师”成名从手段变为了目的,教师盲目追求自身变为“名师”,被所谓的名气、物质待遇和社会尊重遮蔽了视线。部分教师为了“名师”之名,沉沦在功利化的环境中,只注重追求名气,成名反而困住了教师发展的方向。“名师”为了“成名”,功利性的追求类似教学名次、获奖证书等这些“显性”评选指标,而忽略了支撑自我发展的如人格魅力、教学独特性等“隐形”实力,部分教师会依据评选标准过高强调“显性自我”,阻碍自身长远发展。

2、自身符号化

“身份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来界定对身份的态度……随着身份的转变,个人亦在身份后的不同的社会世界中迁徙,在不同的人生场域中升迁。” [9]学校受社会和国家体制的影响,使教师不得不在原有的身份基础上延伸出“名师”的身份,并对此身份加以推崇。正因如此,“名师”越来越成为符号的象征,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在社会现实中,由于“名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肯定与认可,许多学校把培养“名师”作为建立“名校”的根本,去“打造名师”,加大宣传,将他们作为展现学校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符号和工具,甚至将“名师”作为学校的宣传标语和行动标杆,无形中放大了“名师”的作用,“名师”沦为学校标榜自我价值的文化符号。[10]教师为了“名师”这个符号化的称呼去参与教学竞赛,去获得奖励;学校为了“名师”名气效应,培养、督促教师,这都背离了“名师”成名的初衷。

3、工作室形式化

新课改之后成名的“名师”的独特性就是创立了很多工作室,成立了很多共同体。但是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开始出现形式化、简单化、形象化行为,很多潜在的问题在工作室中没有得到解决,工作室成了“摆设”,流于形式。虽然“名师工作室”在培养优秀教师,成就新“名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创建工作室中的部分“名师”有的已经远离教学岗位或者退休教师,所以其名下的工作室并未真正运行;有些“名师”收下“学生”后,很少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工作室也形同虚设[11];还有的“名师工作室”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只在最后关头才“整理”一些材料上交,应对评估,他们花费在完善“名师工作室”上的时间较少。另外,“名师”教学思想难以复制,他们提炼出的独特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不是靠练习模仿就可以学会的。如果没有结合实践恰当的辅导,“名师”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很难发挥最大效益。以上这些导致了工作室名存实亡。

三、“名师”之“名、实”关系

“名师”就是普通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终极价值目标。名师之“名”,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受到社会敬重、同行认可、家长信任、学生爱戴的。“名師”不靠外在的包装,更不在于速成的宣传,而是凭借高超的教学艺术、优秀的教育理念、自身的学识涵养让人信服。[12] “名师”在成名的时候其“名”与“实”是相符的,每个人在教学方法或教学理念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领域内有一定的能力、责任和担当,他们也因此成名。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实践也在不断变化,倘若他们不与时俱进,没有研究时代的变化和教学实践变革的意识,那么“名”与“实”就会出现脱节,则会出现名不符实的现象,进而导致“徒有虚名”,从而开始需要靠外在包装、宣传来维持名气。所以“名师”要保持“名”与“实”的平衡,就需要突破自我,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自我反思的“名师”才能够维持“名”与“实”相符的状态。

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别是在达到目标之后,满足的心理就会令其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名师”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即使成名之后,“名师”依然可以为其专业成长树立新的目标,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总结、反思,克服职业倦怠,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完善教学风格的“名师”才会是名副其实的。“名师”的重要职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自我突破,摆脱停滞化的困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名师”,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名师”效应具有程度层次性,立足教学实践突破自我从校级到县级再到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名师”,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价值。

“名师”的价值是要通过实践来体现的,并不是简单静态的品行和能力评价就可以得出的。真正的“名师”会通过理性的判定确立自己成长发展的路径,绝不是只在乎名利得失。“名、实”相符的“名师”会用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成就名望,他们会植根于日常的教育生活,立足于平常的教学实践来实现不平常的理想的。[13] “名师”要从教学实践中、教育生活中打开公众的内心世界。适当的功利性需求无可厚非,但不能只功利化的追求外在的称号,要“名、实、责”相符,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权力抛弃本职工作,空有“名师”的荣誉称号,变成象征性的符号,“徒有虚名”。

(一)“名师”之“名、责”关系

真正的“名师”因其优秀的专业业务水平、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得名”,他们需要承担高于普通教师的责任。但我们必须明晰“名师”的责任,不能把非“名师”的责任,如社会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家长的责任等转嫁到“名师”身上。“名师”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是不断完善的个体,面对“名师”责任与义务的特殊性,我们要端正态度,明晰“名师”比一般教师要承担的责任有哪些。

1、“名师”的教学责任

真正的“名师”在教学上及教育理论上都走在了普通教师的前面,因此,在获得这份殊荣的时候要时刻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心,承担起“名师”该有的责任。普通教师在教学中负责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技能、身心发展的责任即可。而“名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除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使学生快乐成长,全面成才。他们还需要夯实理论基础,树立正确的目标,丰富教育思想,构建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直面教育现实问题,不断反思,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教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努力探索出符合教育生活实践的教育规律,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培养自身科研能力,充分调研,不断更新教育模式,摆脱生长的停滞化困境,为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2、“名师”的社会责任

“名师”拥有实力与名气,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影响辐射范围广,就需要承担起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人才”不但是指培养优秀的学生,还指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一方面,“名师”担任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社会有对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最本质要求。这部分责任与普通教师的职责相同,他们都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引路人。而“名师”在行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方面因其名望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他们需要更高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名师”要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利用有效途径而非只是为了名气,把自己优秀的教学思想观念传播给新教师,让他们在观摩与领会中结合自身经验,内化为具有自身特色教学风格,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为其成为新一代“名师”打下基础。

3、“名师”的引领责任

“名师”的产生机制和成长的一般特征有迹可循,不同时代成名的“名师”之“名”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共性因素具有普适性,有一定的可参照的价值。他们教育思想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充足,教育理论建树丰硕,在同行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威望颇高,且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因此,“名师”要发挥好团队引领作用。一般来说,新教师在成长的路上会对“名师”有依附心理,模仿他们成长成名的规律,因此,“名师”要在教学实践和成名过程中总结自身成功的教学和成名经验,摒弃功利性的成分,为新手成长为“名师”献言献策。“名师工作室”的形成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但存在着部分形式化的弊端。因此,要摆脱对“名师”的盲目追求,要脚踏实地把“名师”作为目标,充分发挥工作室本土化、特色化引领功能,形成名副其实的“名师”成长环境。摆脱工作室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要真正的通过工作室培养“名师”群体,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作风。

【参考文献】

[1]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2.

[2]李瑾瑜,李泽林“名师”因何而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2):1.

[3] 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9.

[4]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5]周群. 名师专业成长困境与突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22).

[6]赖志群,谢泽源. 名师再成长停滞原因分析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1,(4):59.

[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C].北京:中華书局,1984:177.

[8]周群.中小学名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导刊,2015 ,(7).

[9]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9

[10]李文佳,王帅.名师的隐性意喻、价值异化及多维矫正[J]. 教育科学研究.2015,06.

[11]马张留.对促进名师工作室高效运作策略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30):8.

[12]王培峰.“名师”的理性批判[J].人民教育,2008 ,(19).

[13]王培峰. 名师成长的功利化现象及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猜你喜欢

名师责任学校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学校推介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