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生态河道建设误区的路径思考

2019-12-09崔建国

智富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误区生态

崔建国

【摘 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中,生态河道建设是恢复和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实现河道的生态化建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河道的生态建设更是农业及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了生态河道建设存在的一些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河道建设的对策性思考,以期为生态河道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生态;河道建设;误区;路径

一、厘清生态河道治理误区

(一)治理主体与投入主体

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河道治理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其治理主体既有纵向的层级区别,也有横向的责任划分。从纵向维度分析,根据河道流域的大小涉及不同层级的治理主体,如在市域范围内有市级河道、县区级河道及乡镇级河道;从横向责任划分的维度分析,涉及水利、环保、住建以及农业等多个责任主体。经过调研,从目前生态河道治理的情况来看,生态河道治理主要由县(区)一级的水务部门牵头实施,投入主体也相应由牵头部门向上整合项目资金进行。依据不同项目,则有相应的投入主体进行投入并对项目涉及河道建设的某个方面进行投入治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标准导则与多元化探索

根据文件要求,宿迁生态河道建设刚刚起步,在生态示范镇的生态河道建设也只是试点。市里对指导生态河道建设尽管出台了具有一定指导性的标准(市水务局编制出台了《全市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但不是统一的标准,而且标准具有一定的原则性,精细化的标准探索还需要各地针对不同区域和地理环境的特定情况进行多元化实践。根据调研,有建设部门反映标准导则过于笼统,建设标准不好把握,在具体河道治理中根据地方特色而进行的实践创新相对不足,甚至囿于导则束缚。

(三)整体目标与阶段性实践

生态河道建设的整体(或终极)目标是促使河道生态化。所谓河道生态化,应具备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内涵生态,即河道内流水生态,河道生态主要由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统组成;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统由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组成,从而构成水域范围的小型生态系统。第二个维度是外延生态,即延伸到河道护岸的生态。河道护岸是河流与陆地的过渡地带,紧密连接了水陆带,是生态河道水体运动的外边界条件,是生态河道稳定的关键地带。河道护岸带主要由护坡、小型动物、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构成河道流域范围内较大生态系统。生态河道建设应根据内涵与外延这两个维度进行建设以达至生态河道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然而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却存在以部分(或阶段)工作代替了河道生态化的整体目标要求的情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态河道VS.景观河道

城区部分水环境整治工作“要坚持规划引领、问题导向,按照‘截污、水清、路通、岸绿的基本要求,落实主体责任,科学排定计划,逐步提升城区水环境。”体现了生态河道建设的初级要求,是生态河道建设的起步和初始环节,然而有些地方却把“岸绿”作为生态河道建设的全部,着力打造沿河两岸的景观与绿化,虽然河岸的绿化能够促进生态河道外延生态的优化,但仅仅景观河道却不能代替生态河道建设。应正确处理好生态河道与景观河道这对“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实现生态河道应有的建设逻辑。

2.生态河道VS.河道治污

根据生态河道的内涵逻辑,河道内水流生态系统再造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生态河道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其中根据水环境治理的要求,河道清淤以及水体净化也只是生态河道建设的治标工程。生态河道的治本之策应对沿河流域的点源与面源污染进行先期治理。如只针对河道水体进行简单地清淤、冲涮与简单栽种水生植物,这样只会舍本逐末,不仅不能达至生态河道建设,还会造成河道治理中“污染—清淤—再污染”的恶性循环,还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

3.生态河道VS.水系贯通

部分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造成水系之间的阻隔与断流。有些河道只具备农田灌溉或防洪排涝功能,根据季节的变化与生产周期的更迭,有些河道会形成一定阶段的枯水期,这样就会造成原有水体生态系统的解体与破坏。因此,水系贯通应是生态河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水系贯通工程中应遵循水系之间的自然连通状态,进行顺其自然地疏浚与沟通。当然水系的贯通同样也只是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子环节,是生态河道建设的前置性程序之一而已,生态河道建设应该在水系贯通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

4.生态河道VS.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河道治理标准的要求,既要考慮内涵生态,又要考虑其外延生态,正确处理好小生态与大生态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也仅仅注重了生态河道流域范围的生态建设。生态河道建设更应放到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去考量。如生态河道建设应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立密切的联系,生态河道建设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着力点而已。因此,应把生态河道建设放置到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去把握,实现生态河道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生态系统协同推进和一体化建设。

二、生态河道治理的路径思考

1.分级治理。河流因流域大小会有不同的级别,这就导致其还具有跨行政区域性的特征。尽管有些河道流经生态经济示范区境内,但该行政区域也不具有相应的治理能力。因此,在河道治理中应根据河道级别明确相应的治理牵头主体。如县区级河道具有跨乡镇行政区域的特征,其治理牵头主体应相应由县区相应部门牵头实施。乡镇级的河流其治理主体相应由乡镇负责,其资金来源需整合相应的农水类项目资金进行项目化治理。

2.协调推进。生态河道治理本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当前的管理体制中,河岸、水质、沿河绿地、河上及河道两侧的建筑物等等的管理涉及到水利、环保、园林、建设、土地、规划等诸多部门。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许多理想的河道生态化建设方案,往往在不同部门的博弈中流产或变形。因此,在河道治理中应做到“四个结合”:生态河道治理必须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建筑工程措施与生物工程措施结合,工程护坡导流与生态护坡导流结合,交通、水利、林业、环保、轻工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结合,不可各自为政,否则工程效益难以综合发挥。

3.科学设计。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工程建设方案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专业技术与主观意志结合,避免主观意志偏颇倾向。任何一条河流,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特点,有自己的生物群链。受附近社会群众生产、生活诸多影响,工程建设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否则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物链,更不利于河道水生态环境持续再生。

4.长效机制。生态河道建设、提高河流水质,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以制度建设来保证治理的长效性。河道边坡治理作为河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形成常态化。河道生态治理的长效管理必须结合水环境整治,做好“结合”的大文章,综合治理,常抓不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还要重点加强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河道环境优化、河道水系质量管控等工作。河道治理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民心”工程, 需要从长远和全方位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以保证生态河道治理的持续发展, 实现农村水环境生态化目标,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三、小结

生态水环境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生态河道建设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服务的外部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在其治理过程中,政府担负其非常重要的责任。当然,生态河道的建设更需要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活理念及生产生活习惯、方式的改变。乡镇生态河道只是农村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果要让子系统更生态,必须在更大生态系统中去谋划与建设。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更需要生态理念的建立与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生态河道建设才刚刚起步,对水质的改善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距离生态河道应有的品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误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