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抛锚式教学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的策略

2019-12-09温伟莲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课堂效率高中物理

温伟莲

【摘 要】本文阐明抛锚式教学应用的原则,论述这一教学模式的策略,设“锚”创设挑战情境,探“锚”调动内外动机,解“锚”重构知识意义,并指出运用抛锚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 抛锚式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145-02

高中物理是一门难度比较高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不很高。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抛锚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抛锚式教学中通过“设锚—探锚—解锚”三个循序渐进的流程,引领学生基于一定的物理情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迅速地完成物理知识框架的搭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运用抛锚式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原则,提出学生可以接受的物理问题,切实促进学生发展。

一、用之有道,抛锚式教学的原则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手段,这种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锚”的设置。所谓的“锚”就是引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设置应该具有适当的梯度性,便于学生理解吸收。此外還必须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簇集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得出最优的解答。

(一)接受性,提出梯度问题

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也许许多在老师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会觉得十分困难,因此,在开展抛锚式教学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锚”的可接受性。基于所授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提出具有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避免由于问题太难而激化学生的物理畏难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讲解简谐运动的描述这一小节的内容时,鉴于同学们之前已经对周期和频率的概念有所了解,而对相位这一新的物理量十分陌生,因此可以设置问题:“简谐运动的周期和频率具有怎样的关系?相位是否和频率相关?周期、频率、相位对某一时刻物体的位置有何关系?”通过这几个问题完整地将这一小节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并且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已经十分了解的内容。因此所设置的“锚”可以充分地被同学们所接受,从而能自主探究。简谐运动中物体的位置的式子为 x=Asin(ωt+φ),其中 ω 表示运动的频率,φ 表示物体的初始相位,而(ωt+φ)这个整体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相位,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由其在该时刻的相位(ωt+φ)唯一决定。

可见,可接受性是抛锚式教学所必须注重的首要原则,问题的设置必须适应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且还要具有适当的梯度性,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开展抛锚式教学,使教师能够轻松地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引领学生基于所抛出的“锚”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从而提升其物理探究能力。

(二)发展性,引导小组合作

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所以在实行抛锚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另一大原则,便是遵循学生的发展性。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个人学习观念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将学生的发展性放在重要地位,能够使学生适应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各项技能,使自身的缺点得到相应的弥补,促进其全面进步和发展。

比如,在讲到“光的折射现象”这一小节时,就可以给出一些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者听说过的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同学们以此为基础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折射现象的规律。首先鼓励同学们都提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疑似折射的现象,然后开始探寻规律。同学们纷纷提出:水中的筷子,渔民在水中叉鱼时会往下一点。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讲解可以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是因为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时由于两种介质折射率 ε 的不同而出现的传播方向弯曲的现象。并且入射角度 i 与折射角 r 满足关系 ,n1 和 n2 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水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在水下的入射角小于在水上的折射角。但是由于人眼的特性,认为物体在水下的位置是沿着人眼的视线直线位置处的,沿着人眼与水面折射位置画一条直线就是人眼判定的物体位置,所以就会认为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比较靠上。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得出了折射的规律,因此对生活中的各种有关折射的现象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中,学生的发展性得到重视,使抛锚式教学内容发挥出了作用。老师运用抛锚的手段,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成为既能筑牢基础功底又能培养合作精神。

二、科学高效,抛锚式教学的策略

凡事都讲究有章法有程序,因此在运用抛锚式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科学高效地走好教学中的每个流程,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由有规律的引入、探讨和应用这几个流程构成的,因此把握好这几个环节就可以将抛锚式教学手段很好地融入物理规律的教学课堂中去,从而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各种物理规律,提升自身水平。

(一)设“锚”,创设挑战情境

在抛锚式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将“锚”设计好。在设计“锚”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将“锚”与真实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去创设具有趣味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锚”。在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将生活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能进入创设的情景中,从而在这个“锚”的引导下进行物理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比如,在讲解惯性的相关内容时,根据教学情况可以知道,同学们经常错误地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其速度 v 成正比,因为生活中一些速度慢的东西都很容易地被接住。针对这一情况创设挑战情景,提问同学们:“速度为 v=1 m/s ,m=2 g 的乒乓球和速度为 v=0.1 m/s,m=2 kg 的铅球向你飞过去,哪个更容易接住?”以此为“锚”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就会在自己的脑海里开始想象,一个快速的乒乓球和一个慢速的铅球向自己飞来的场景。经过思考大多数同学们恍然大悟,明白了惯性和速度无关,肯定是铅球更难接住,进而明白物体的惯性是一种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与速度没有关系,是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由此可见,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锚”,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物理学习的氛围中,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设计好的情景中去,感受物理世界的魅力。因此,设“锚”是抛锚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只有做好这一步,学生才能在物理情景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发现物理的规律,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二)探“锚”,调动内外动机

物理的规律性学习,从来不是一人埋头钻研就可以攻破的,只有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才能学得透彻研究得明白。因此在带领学生进行规律探究的时候,即探“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和通过分组协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在这个探“锚”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调动内外动机,既发挥自身优势,又借助外力,使整个过程完整流畅。

比如,在讲解高一物理中平抛运动的规律时,以此规律探究为“錨”,鼓励学生调动内外动机。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分析去思考平抛运动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速度与什么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由什么条件决定等规律。比如有位同学分析说:“我在投篮球时发现我投球时用的力越大球飞得越远,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肯定和物体的初速度有关。”而此时又有一位同学分析说:“平抛运动中 x 方向的距离和物体的初始高度应该也有关系,因为我在投球时发现跳起来投球的话球飞得更远一些。”将这两位同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就可以总结出该运动的物理规律,明确在平抛运动中 x=v0t,,做到灵活掌握。

由此可见,在探“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调动内外动机的技能,这样不仅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还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弥补,使整个探“锚”的进程能顺利进行下去,发挥出探究的功能。

(三)解“锚”,重构知识意义

对于物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地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即如何解“锚”。在抛锚式教学中,进行了设计、探究后,学生必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出一些结论,才能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刻的思考。在这个解“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迁移的方式,重在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明了知识体系的意义,从而提升物理课堂效率。

比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相关的知识概念时,借助圆规的原理构建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在使用圆规画图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铅笔在纸上画出的圆弧长度是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而铅笔与中心针的连线所走过的角度就是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从而完成了相关知识的重构。当需要判断两个共轴的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关系时,根据这一模型同学们就能够迅速地想到两个圆周运动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角度相同,都是通过圆规的同一个臂扫过的,因而其角速度相同。而他们的半径 r 不同,所以两点的线速度不同,很明显外圈的划线长度大于内圈,推导得出 ω 和 v 以及半径 r 的关系。

由此可见,通过情景迁移的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解决物理问题规律的氛围,可以在情境中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开问题,实现知识点的量和本质上的跨越。解“锚”是整个抛锚式教学中的最后一步,目的重在使学生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流程,给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梳理清楚知识体系。

三、扪心反思,运用抛锚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抛锚式教学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的纪律性会比较差、在实际设计抛锚教学中可能会有一些细节性问题被忽略、在讲课的过程中时间和资源的安排存在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运用抛锚式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时常反观自身的教学形式,开展有效率的课堂讨论避免浪费时间,注重设计的细节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避免本末倒置。

总之,运用抛锚式教学不仅要设计好“锚”,而且要做好后续的执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顺法.巧妙“拋锚”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04)

[2]徐纯辉.借助有效问题引领物理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24)

[3]吴兰红.加强问题引领,培养核心素养[J].物理教师,2016(12)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抛锚式教学课堂效率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抛锚式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中的应用
不忙不乱,让时间听我的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