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粉世家》与《金锁记》现代性追求与欲望解读比较研究

2019-12-09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金粉金锁记冷清

张 雨 菲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81)

谈到通俗小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张恨水与活跃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是两位不可忽视的作家,虽然在当时他们的作品不被主流文学界认可和接受,但是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受到当时读者的热烈追捧,并且在数十年后的当代文坛被发掘出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和研究价值。《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成名作,小说采用章回体的结构形式,同时吸收了许多现代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洋洋洒洒百余万言,感动了无数读者;《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在对西方现代的各种写作技巧和现代元素运用自如的同时,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无论是中西融合的创作手法,还是现代性的表现内容,《金锁记》堪称一部佳作。

1 现代性的同质与相异

1.1 同质的现代性追求

1.1.1 从中国传统文学汲取营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现代文坛在五四以后形成了摒弃传统、追求西方的风气,这一时代的作家普遍过于追求外来的文化和写作技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忽视。张恨水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养,挚爱中国传统文学,他的小说大都以传统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现的是同时受到封建制度腐蚀与西方文明冲击的男欢女爱[1]。早在四十年代,就有人称《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2],金宅里从上到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都能看到《红楼梦》中贾府人物的影子。《金粉世家》打破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模式,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这也是受到《红楼梦》强烈悲剧意识的影响。从写作手法来看,大量的中式白描笔法的运用,坚持采用章回体的回目,对古典诗文的自如运用,不时穿插的环境和风俗描写,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保留[3]。

张爱玲虽是接受西式教育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女性,但是她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喜爱《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张爱玲的文学生涯与《红楼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她自己曾经说过,《红楼梦》是她创作的源泉:“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一生之中总看过好几遍。就我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4]可见《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影响之深,《金锁记》中更是处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曹七巧这个人物可以称得上是民国版的王熙凤,她们同样个性张扬且自私自利。《金锁记》在语言上也对《红楼梦》有着诸多借鉴。张爱玲小说中繁复生动的意象多取自中国传统意象,在此基础上做出她作为一个现代女作家的独特阐释。如《金锁记》中常出现“月亮”这一意象,在这里“月亮”不再是团圆的象征,而是寄托了一种凄凉忧郁的情调。

1.1.2 对内容和思想的现代性追求

张恨水与张爱玲的小说整体上均可归类于通俗小说,先抛开其中“雅”的一面不谈,既名“通俗”,其创作的初衷必定是包含了名声和利益,他们把读者大众的审美趣味作为创作的基本条件,突出情感线索中的爱情线索来吸引读者,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聚焦于当下读者们十分熟悉或是向往的环境,抓住大众的阅读心理,发挥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新兴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使他们的作品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收获读者的追捧[5]。

张恨水的小说虽是言情小说,但是社会才是他的主要表现对象,他的故事主线是才子佳人的爱情,在这爱情的背后是时代与社会的变动。他以言情对人生、人性进行深刻的描摹,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折射,社会的风貌、时代的变动、人性的弱点都在言情的纬中一一呈现。《金粉世家》表现的是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之间由相识到相爱再到相离的爱情故事,在这爱情故事的背后是民国初年动荡的社会,军阀垄断之下平民的悲苦生活以及豪门后代纨绔子弟不思进取,一代家族最终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而张爱玲更是以毒辣的透析与精到的理解,将人性、时间、命运的复杂关系一一呈现,她坚守传奇又升华传奇,她的故事都是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同时又写出传奇之中的大众意识以及女性意识,她笔下的人物没有高高在上的灵魂,只有为世俗困扰,为命运纠缠,为人性挣扎的普通人。《金锁记》中,曹七巧没有高贵的出身,她只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为了金钱和地位在姜家摸爬滚打,最后为了守住她的金钱和地位,葬送了一双儿女的幸福,也亲手埋葬了她自己。

张恨水以名士的风雅之姿写出他所看所感的社会人生,揭露现实的同时也寄托了美好的理想。而张爱玲将她高贵典雅的风范渗透到她所表现的世俗人生中,道尽了平凡人生的酸甜苦辣,将残酷的社会现实撕得粉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1.2 相异的本质性追求

1.2.1 时代背景不同

张恨水和张爱玲的小说虽说都有雅俗共赏的鲜明特质,但是究其根本,《金粉世家》和《金锁记》创作于不同的年代。《金粉世家》创作于军阀混战时期,张恨水在《金粉世家》中所要表达的是五四精神,反封建、追求自由解放的美好愿望,所要抨击的是封建官僚主义和封建旧制度。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尚可解读到温情,感受到社会的希冀。《金锁记》写于1943年,在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深入加剧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彷徨,表现为更深的人性矛盾和内在的挣扎[6]。张爱玲正是对个性与自由这一口号之下精神的虚伪与荒芜进行了透视,为现代女性谱写了一首艰难生存的哀歌。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看人生百态,看一个普通女子在乱世中的浮浮沉沉。《金锁记》站在人性的角度,写出了曹七巧为金钱算计的一生,她出身贫贱,为了富贵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为了在深宅大院中立足生存,她竭力克制着身体的欲望,为了守住她穷尽毕生所有换来的金钱,她又摧残着仅存的亲情,最终也葬送了自己的一生,落得一无所有的悲剧结局。

1.2.2 创作动机不同

《金粉世家》虽然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反团圆结局,却给人一种美好和谐的感觉。张恨水的创作心态是积极、正面、反抗旧社会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爱情、亲情、友情都是值得依靠和信赖的,都是给人希望的正面存在。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性元素,他对章回体的改良,在小说中增加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半开放式的悲剧结局,以言情写社会,都是他自觉向现代性进发的努力,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改良而改良,张恨水作品中的通俗是站在旧社会的改良主义立场上的。男女主人公金燕西和冷清秋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即使是悲剧结局,也保持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悲剧风格,悲而不伤,令读者在为二人惋惜的同时还保留着一丝美好的幻想。

张爱玲则不然,她的出发点完全是现代的,她是站在大雅大俗的基点上看人生百态的,她作品中的现代性元素可以说是由心而发,没有丝毫刻意。她的态度是消极避世、阴暗的,着重于人性的暴露,纯真的感情在世俗的折磨前倍感无力。张爱玲以极其犀利的文笔,彻底揭示了人性的虚伪无味和残酷,以“彻底解构”的姿态,完成了其对自我情感价值观念的诠释[7]。《金锁记》的结尾已经精疲力竭,令读者不忍心再读下去:“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8]252

2 对欲望的解读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国门不断打开,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不断加强,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极大地丰富起来。张恨水和张爱玲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日益膨胀的欲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创作背景的差异和作家创作动机的不同,欲望这一主题在《金粉世家》和《金锁记》中以不同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本章主要讨论两部作品对金钱、情感、人性三种欲望的不同解读。

2.1 金钱的欲望

无论在什么年代,金钱都是世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元素,是人类永恒的欲望。张恨水小说中对金钱的欲望是隐晦且符合正常世俗利益的。《金粉世家》中的金家是世家大族,冷家是普通的平民人家,因此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结合是门不当户不对的,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经常出现的桥段。但是《金粉世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的冲突并不是围绕着金钱利益展开的,而是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感情的真诚和社会的推力而展开。金家对冷清秋是完全接受的,真正的矛盾发生在金燕西和冷清秋个人之间。但是小说并没有避谈金钱和物质,其中有很多显示金家雄厚财力的情节,例如金燕西之所以用“花式追求”得到了冷清秋,也是因为他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他能赢得冷清秋的欢心也都是从送她好的吃穿用度开始的。小说还写了冷清秋的舅舅韩观久等人对金钱的渴慕等情节。张恨水亲眼目睹了社会正在逐渐物质化,他不得不去迎合市场和大众趣味,然而也可以窥见他在执笔写作之时内心始终保留着冷清秋式的清高。在张爱玲的笔下,金钱成了物欲世界的象征,它会使人堕落、使人疯狂,使人铤而走险。《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金钱选择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姻,终日以金钱来洗刷和迷惑自己。当命运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时,在爱情和金钱面前她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钱,将主动上门的姜三爷轰了出去。曹七巧一生钻营,只为守护她的金钱利益、名誉地位,最终,“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8]252。这一滴干涸的泪,凝固了曹七巧一生的苍凉,展现了金银珠宝的虚无,是对她一生苦心钻营的一个否定,也是对人性中卑琐一面的无声慨叹。

2.2 情感的欲望

人有七情六欲,情感是古往今来小说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金钱物欲在人们的心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必然会导致情感的冷漠。《金粉世家》中的情感欲望是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的,其中有浓浓的亲情,如冷清秋母女相依为命的真情;有真挚的友情,如白秀珠和梅丽之间纯真的情谊;更有可歌可泣的爱情,如金燕西对冷清秋一见钟情,百般讨好,柳春江对小怜坚定不渝的爱情,这些感情欲望是非常纯粹的。《金粉世家》更多地是反映大环境的变化,社会的激变迫使每一个人改变,世家没落,权力涣散,平民百姓生活艰难,种种因素导致个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不得不选择或放弃一些东西。而《金锁记》中的情感是更加现实的,是扭曲变形了的物欲的附属品。没有冷清秋式的清冷高洁的女主人公,这里所有的感情都与物质欲望相关联,曹七巧可以为了金钱嫁入姜家,也可以为了守住金钱而控制自己的感情,她爱姜三爷,却只怕他是在图她的财产,她甚至为了一己私欲毁了女儿长安一生的幸福,欲望之间的牵连纠葛都缠绕在她的身上,使她不得喘息。这种欲望是压迫的,它在慢慢吞噬掉一个人最本真的东西,这正是张爱玲眼中被物质腐化的情感世界。

2.3 人性的欲望

《金粉世家》中的人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的,总体上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希望,作品中尤其突出的是冷清秋这一女性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冷清秋是有着中国古典气质的孤傲、清高的女子,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高贵冷艳,不染世俗。追求个性解放、美好爱情的同时,她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小说中的矛盾更多的是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这一角度讲,张恨水是站在一个制高点看待这一切的。而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将人性卑劣阴暗的一面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曹七巧是一个被环境腐化了的女性形象,在她的眼里,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她浮躁、势利,被物质蒙蔽了双眼,最终害了自己,更害了身边的亲人。在她这里,矛盾更多表现为个人追求与现实利益的冲突,这个矛盾指向的是个体内部,自我的纠结缠绕和挣扎,张爱玲笔下这一时代的女性自以为精神与个性已经获得解放,开始寻求更加自由的空间,而这一追寻恰恰使她们陷入更加空虚的境地,她们并没有摆脱原始的精神依赖。张爱玲站在一个觉醒者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女性,她走在时代的前列,对现代中国人的人性进行了深刻的透析。

3 结语

张恨水和张爱玲在社会的不同时期分别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和尝试,虽然这种现代性追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二人所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对欲望的展现是二人作品的共同主题,张恨水是委婉含蓄、带有温情的,而张爱玲却是真切直露、毫无避讳的,他们的作品是日益繁荣的纸媒催促下的产物,更是时代的标志与象征。

猜你喜欢

金粉金锁记冷清
明月冷清秋
三色堇(jǐn)
《金粉世家》:现代版“红楼梦”的乱世悲歌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一群人的狂欢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二铵价格已处低位 市场交投氛围冷清
从二次金粉中提取金、碲、铂、钯、硒工艺研究
金粉硝浸提纯液回收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