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2016-12-12王钰霏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金锁记意识流海派

摘 要:《金锁记》发表于1944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被傅雷先生誉为“目前为止最完美之作”[1]。夏志清教授也称赞该作品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2]。小说描写了麻油店出身的曹七巧嫁到大户姜家后,30年间,从一个不失为好人家的姑娘变为一个疯狂报复儿女的乖戾妇人的过程。品鉴《金锁记》,张爱玲作品所展示的苍凉的叙事风格,她在文章中驾驭传统与现代互转能力的娴熟技巧令人称奇,小说雅俗共赏、不涉政治的海派韵味也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苍凉;海派;意识流;传统与现代融合

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她的外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多变的命运,丰富的经历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写出了四十年代上海市井人物的两性感情,例如《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表达了她对当时女性的一种新的审视,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由于她的家人对金钱的欲望,她被迫嫁给了姜姓大户人家的二少爷,一个骨痨病人,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扭曲,不但自己一生痛苦,还嫉妒并破坏儿子的婚姻,逼死儿媳,阴谋拆散三十岁女儿的姻缘。小说写到“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3]。表达了张爱玲对那个时代市井女性的审视,也间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与茫然的情怀。

一、四十年代海派的代表作品

“海派”一词从其出现之时起,就是相对于“京派”而言的,意指出现于上海区域内的带有商业消费色彩和异端特质的文学艺术。海派作家都自觉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以刻绘男女的情爱世界为卖点,把文学作品的消费性看作创作的首要目的。

张爱玲是40年代海派的一支,海派作家还有叶灵凤,刘纳鸥等。张爱玲对海派小说有强烈的认同感。张爱玲的小说里挥散不去的那种旧式脂粉气息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海派小说的痴迷。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对鸳蝴小说的偏爱,张爱玲早期还拜访过周痩鹃,《沉香屑·第一炉香》就发表在周痩鹃主编的《紫罗兰》上。身为作家,张爱玲的姿态是“小市民”的,她的题材也取自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上海阴暗弄堂里小市民的悲欢人生是她最拿手的题材,她一直努力“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4]。

二、苍凉的美学

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写到“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对于人生的态度是冷漠的、悲观的、灰色的。她的作品有着美丽而又苍凉的文字,这既与她所处的时代风潮有密切联系,也与她个人的际遇休戚相关。她在《传奇》中写道,“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张爱玲的感觉是凄凉的,因此也就悲从心来。而张爱玲对家庭也是充满了失望,出身显赫的她,父母离异,被父亲幽禁于小阁楼半年之久,她的心里必定会留下许多阴影,这些在她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弥漫着。

这部作品从头到尾笼罩着的淡淡的、若隐若现的悲凉气氛,例如刚开始由月亮开题,“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5]。月亮本就有着清冷、伤感的情愫在其中,读来令读者有一种凉意涌上心头。这种凉意不是让人立刻警觉的,好似入秋季节,一场秋雨一场凉,伴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虽还是平静的语气,但读者的伤感之情越来越浓、挥之不去,结尾写道,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6]

曹七巧是张爱玲在《金锁记》里着重打造的一个人物,曹七巧在姜家的30年,本就是一个难忘的历程,从开始的受歧视,到自己对感情的绝望,以及对儿子女儿变态的折磨,让人脊椎发凉。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出身,自由生长,说话尖酸、市侩气重,本就跟大家族的行事说话格格不入,连丫鬟们背地里都瞧不起她,又因为丈夫低人一等,自己也总觉的家里人欺负她,怨声载道。她在姜家没有一点地位,在丫头嘴中是“低三下四的人”[7],在亲哥哥亲嫂子嘴里也变得“没一点得人心的地方”[8]致使她在压迫中观念被扭曲,最后不仅她自己的婚烟被她搅得一团糟,她还亲手毁掉了她儿子和女儿的婚烟。从她刚一出场张爱玲就浓墨重笔地刻画了一番:“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母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9]正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她在姜家这几十年来所受的压迫,才让曹七巧这个可怜的人可恶地毁了自己的一生也搭上了别人的一生。最后落了“前半生怨人,后半生被怨”的下场。

儿女的一生在她的阴影下也是苍凉的,长白娶了芝寿,本以为可以一直幸福,但是新婚第一夜她就被七巧叫去吸鸦片,一夜未回,七巧还不断地议论他的房事,让芝寿十分难堪,这正像书中写的一样“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10]。最后芝寿还得了肺病,结局十分不幸。长安是上了30还未嫁的老姑娘,直到碰见了童世舫,两人互相喜爱,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谁知曹七巧不但不因为自己女儿找到了爱的人而高兴,而是偷偷暗示童世舫长安吸食鸦片,她也亲手毁了自己女儿的幸福。

另外,张爱玲小说叙述文字是伶俐的,让人读起来便不忍释手,对于曹七巧的人生变化是用平静的语气、冷冷的心态描写出来的,读者并不是恨得咬牙切齿,而是脊梁骨阵阵冒寒气。随着张爱玲驾驭文字不断地深化,当七巧在烟铺上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她的子女恨透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又何尝不恨她周围的人们!”[11]整部作品透露出的对情感、物质的辛辣却又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感

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高超技艺

张爱玲的小说既是通俗的,又是先锋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传统写作手法明显表现在红楼印记。“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首先要欣赏她那工笔细描的写实手法,她的描绘以细腻、逼真见长,颇得《红楼梦》的神韵。例如她对人物服饰的精细勾画,被人称为《红楼梦》之后没有第二人。”[12]张爱玲在七八岁时就阅读《红楼梦》,每隔几年就翻阅一次,自己都说“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由此可见《红楼梦》对其创作的影响很大。

《金锁记》在叙述技巧和语言上明显反映了《红楼梦》的影响。比如,文章开头读者就通过两个陪嫁丫鬟的对话得知了曹七巧的过往,以及她在姜家的地位不高,这在红楼梦的叙事中很常见。又如,“我们老太太古板,连奶奶小姐们尚且做不得主呢”,这是《金锁记》里丫鬟们的话,在红楼梦里丫鬟们“奶奶小姐们”这样的说辞从头至尾。《金锁记》里许多事情都是从丫鬟们的谈论中得到的,所以整篇文章中对话十分多。《红楼梦》里的许多情节在《金锁记》里也都有体现。《金锁记》中小双给凤箫披上小袄说“仔细着了凉”,在红楼梦里就有贾母道:“这里潮湿,你们别久坐,仔细受了潮湿”[13]。以及《金锁记》中凤箫扑嗤一笑“真的?她这些村话又是从哪听来的?”[14]还有《红楼梦》中“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15]。“村话”指的是听别人说的话。《金锁记》和《红楼梦》用别人对话来侧面描写有很多处。《金锁记》人物语言个性多样,文白交杂,还有些直接套用红楼梦里面的话,足以见《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写作中人物出场气氛渲染也有《红楼梦》式的印记。曹七巧出场:“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16]生动地把一个言语直白,少些教养的曹七巧的形象表现出来,十分与众不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也是“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17]凤姐的出场也使得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林黛玉感到此人“随性无礼”,与众不同。

现代的写作手法表现在,比如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把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写年华流转,非常新巧。《金锁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曹七巧在姜公馆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曹七巧成为富有寡妇的十年,被张爱玲巧妙地略去。这里的过渡是以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来完成的:“……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18]这段话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一闪而过,十年就过去了。这也展现出了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

张爱玲也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写法,末尾曹七巧跳跃多变的回忆就是。另外,奇特意象的运用更能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汇。如文章中写到的鸟笼里的金丝雀,还有墙上的蝴蝶标本,都是中国式意象,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用金丝雀和蝴蝶标本表明曹七巧是被束缚着的,无法飞上天空,很符合她在姜家的形象,没有一点地位,她被关在姜家的大院里,出不去,尽管她是多么渴望得到自由。

张爱玲还使用意象传达人物的特定心理状态,这又是很现代的手法了。她用“月亮”的意象贯穿全篇。“月亮”的意象表达出了那“儿子不像儿子,婆婆不像婆婆”的扭曲的心态。她还从一些最寻常的意象中传达出美感,增加了小说的生动性、画面感和可读性。她带着读者捕捉到了钻入姜季泽纺绸褂裤的风,“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很传神。

有关张爱玲,是常说常新的话题,正如香港文坛才女李碧华形容的,张爱玲是一口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认识张爱玲、学习张爱玲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注释:

[1]http://baike.so.com/doc/6342442-6556061.html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汉译版,第343页

[3]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页

[4]张爱玲:《传奇》

[5]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页

[6]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页

[7]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页

[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81页

[9]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75页

[10]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92页

[11]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页

[1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页

[13]曹雪芹:《红楼梦》,浙江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五十回,第658页

[14]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页

[15]曹雪芹:《红楼梦》,浙江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十六回,第343页

[16]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75页

[17]曹雪芹:《红楼梦》,浙江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三回,第35页

[18]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82页

作者简介:王钰霏(1999-1-16),女,汉族,籍贯:陕西省,就读于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中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金锁记意识流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