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分式”教学课堂:师生姿态、设计技巧与问题预警

2019-12-09

关键词:教学班计分选题

孟 祥 林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3)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一直是学界关心的话题,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该论题发表看法,并提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1]、异步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研讨式教学法[4]、共享式教学[5]、体验式教学[6]、对话式教学[7]、协同式教学[8]、学导式教学[9]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对象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热情,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通过高效互动完成教学过程,这就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演讲者而且是管理者[10],要通过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1]。事实表明,传统的课堂管理方法以及仅凭期末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成绩评定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12]况且不同学科的性质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出彩程度也会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的参与愿望打了折扣,该教学方式只能说是消费了制度学时,但教学效果与预期水平存在较大距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课堂管理方法,真正将学生纳入备课环节当中,同时高校的管理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激发教师创新课堂管理的积极性。[13]创新课堂管理方法,师生之间应该形成默契,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学生的表现越精彩,教师在课堂上也就越会有生气。为了奖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需要通过为学生的表现计分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计分式”课堂管理方法适用于任何性质的课堂,计分的内容可以由教师灵活掌握。“计分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管理方法的完善,在这种课堂管理方法下,教师负责制定制度,学生只要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有所表现,就能够大概知道自己的平时成绩,成绩管理的主动权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让具有得高分愿望的学生能够在教学班内脱颖而出。

一、“计分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姿态

1.“计分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计分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的完善,主要是将学生成绩分割为过程管理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并对过程管理成绩进行“计分式”处理。该方法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计分,在结课后对所有计分加总得到学生学习成绩。“计分式”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平时成绩。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在计分方法上进行科学的量化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有限的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计分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个学习环节进行详细打分,保障机会均等的同时也让参与机会具有相对竞争性。

2.“计分式”教学方法下的教师姿态

(1)分层教学与教师的角色。课堂上的教师是教育者、演讲者,也是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基于教学制度建立起来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权并非仅来自行政力量,也取决于个人魅力。知识的丰富程度、教学方法契合程度以及解疑释惑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感染力。而同一教学班的学生是存在层次差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方式从事教学,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回答问题的愿望。由于教师很难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愿望,为了尽量做到信息对称,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主决定选题,而后由教师进行审定,符合课程要求的选题可以作为课堂上讨论的素材,这种确定选题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自主确定选题是建立在自身兴趣爱好基础上的,学生的知识含量、对问题的把控能力以及认识问题的深度等信息都能在选题上得到体现。教师在把控选题时,不仅要考虑到选题与授课内容的契合程度,也要考虑到不同学生选题的重复程度,尽量避免重复以增加选题的容量。教师与学生通过反复磨合确定的选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其兴趣点。高发言愿望的同学由于在任何难度的选题上都可以找到发言点,因此会把握住更多的发言机会,而中发言愿望和低发言愿望的同学只能针对较低难度的选题展开论述,发言机会就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发言愿望的同学最终会由于具有较多的发言机会而挣得更多的平时成绩,其他同学的平时成绩会相对较低。但由于教师事先对问题进行了分层设计,中度和低度发言愿望的同学都会在课堂上实现其发言预期。学生课堂发言是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方式,该环节可以在师生间高效互动,可以让教师适时考察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由表演者变为指挥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是表演者,在师生关系处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引入专题讨论环节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的授课情绪也会更加高涨,师生之间进入良性互动过程。但是由于这样的课堂上存在很多变数,再加上学生的发言并不能事先演练,因此讨论质量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指挥员的角色就显得尤为突出。教师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把控学生的发言方向,在学生发言未达到预期要求时,及时指明方向,并积极引导教学班内的其他同学跟进发言。教师作为指挥者,其工作难度会高于表演者角色,既需要在讨论议题的难度上做文章,还要尽量贴近学生所学专业,能够让其打开话匣子,增强发言的震撼力、引领力和凝聚力,指导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发言点,激发教学班内其他人的讨论愿望。这些都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由灌输者变为吸收者。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来自知识以及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教学在教师的指挥下有序进行,由于讨论环节的存在,学生表达想法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需要倾听和分析,教师也会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学习新事物,从而在不断批判地吸收新思想过程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了信息吸收者。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甄别观点、辨明是非,帮助学生思考和提炼智慧、分享智慧。教师要明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越精彩,教师的工作就会越出色。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进行即时肯定并尽快扩散到整个教学班,对其他学生形成好的影响。教师除了吸收知识外还要听取学生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使师生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4)由唱独角变为演合唱。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是在唱独角戏,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设计全新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题讨论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或者根据事先设计的专题发言,或者自由发言,充分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教师在倾听和分析之余即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及时把控学生讨论的方向,并尽量避免重复性讨论选题。效果较好的课堂会有很多学生发言,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做主题发言的同学往往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补充发言的质量有时会远远超过主题发言,并且由于发言时间不够用,很多有发言意愿的同学不积极主动争抢就可能没有发言机会。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已经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独角戏”转变为了“师生大合唱”。

3.“计分式”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姿态

(1)学生上课占座。在实行这一模式教学后,在授课前出现学生占座现象。由于教师是按照课堂上学生的座位顺序以及距离教师远近安排回答问题,凡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教师会根据答题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累计成绩,因此学生都非常在意课堂发言机会。学生在上课前占座位实际上就是在争夺发言机会,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就会有更高的平时成绩。这种发言方式较提问式发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坐在教室前排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对拟发言的问题有着相对成熟的思考,对拟表达的观点都进行过推敲,这些同学不但发言材料准备得非常丰富,而且在发言的情绪和语言表达方式方面也经过了充分酝酿,因此发言会具有较好的感染力。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质量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不但要在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发言选题,还要为同学发言做好示范。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在课堂上的发言风格就是学生的发言风格。公共理论课教学班的容量一般都较大,坐在中间与后排的同学,在发言时不易与教师沟通。学生坐在前排,不但会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还因为能够与教师方便沟通而给教师留下较好的印象。学生上课占座,可以在整个教学班内形成较好的影响,在学生中间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就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既然学生已经争先坐在教室的前排,教师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就应该优先选择坐在前排的同学,以此表示对前排同学的鼓励,也是对教学班内其他同学的激励,在循环累积效应作用下,会激励更多优秀的学生坐在前排,整个教学班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升。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就座位置考察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折射出学生对期末成绩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推进分层教学,让具有较高学习愿望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学习机会,并在期末成绩上得到展现。

(2)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思政课堂,虽然学生能保证到课,但很难专注听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抬头率较低。为了让学生抬头,教师就需要在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上做文章。“计分式”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保证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设计很多“结”,并通过与学生互动共同打开这些“结”。这些“结”既包括教师授课内容中的关键点,也包括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热点,自由发言的同学只要对这些关键点能够进行详细论证,都可以得到一次相对满意的平时成绩。教师为了激励学生抢答问题,需要在“关键点”的难度设计上做文章,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捕捉到自己的兴趣点。由于这些“关键点”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并且有些是教师事先布置的作业,所以学生都会时刻关注教师的授课进度,并随时记下自己的听课感受,作为自由发言的素材。教师授课过程中会针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热点话题表达想法,学生可以对这些想法提出赞同、补充或者反对意见,学生在相关论题方面准备材料会付出较大精力,错过了发言机会就要重新准备。为了减少或控制学习成本,学生不会轻易错过发言机会,会以较高的注意力听教师授课。

二、“计分式”教学方法下的课堂设计技巧分析

1.发挥成绩单序号的作用激发学生发言热情

教师在采用这一模式授课之前一定要将成绩单序号告诉给学生,以提升教师的授课效率。思政课堂的班额一般较大,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容易找到相应学生的名字,有了成绩单序号教师可以按照序号迅速找到学生姓名并登记平时成绩。这种适时记录成绩的方式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让学生有安全感。学生在发言后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教师将平时成绩记录在成绩单上的过程,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发言会形成激励,从而激发更多学生的发言热情。教师应该明白,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以及拥有更加有质量的发言,需要在课外做精心准备,教师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充分认可。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具有竞争性的。虽然很多同学对相应话题都进行了充分准备,但不一定都能够赢得发言机会。而学生的每次发言都与平时成绩相关联,所以教师在选择学生发言时应该遵守一定的制度规则。如按照距离教师由近及远的顺序发言就是相对比较科学的制度设计。这样的制度设计能够保证学生在距离教师较近的地方就座,从而保证教师的授课效率。

2.在课堂上形成回答问题的竞争机制

在教学班的学生整体质量较高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学生有答题的愿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答题愿望,因此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就具有竞争性。具有较强答题愿望的同学总是能够积极表现,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了解到,具有较强发言欲望的同学会准备非常充分,在发言过程中也有更加丰富的表情。这样的同学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的用意。大班授课过程中,由于课堂容量大,学生在课堂上就座位置也有较大选择余地,在扩音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发言学生就座在距离教师较远的位置或者就座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发言学生的声音不能清晰地传达到教师以及其他同学那里,信息沟通效率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就需要在发言学生中进行选择,让靠近教室中央以及靠近讲台的同学具有更多发言机会。学生为了得到更多发言机会,就会在就座位置上有所考虑。按照如上设计,发言机会与就座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呈正相关。课堂上的有利就座区位是有限的,这些就座区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为了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学生就要在就座位置上竞争。这样的竞争机制有利于课堂上形成良性氛围,学生间的竞争性越强,整个教学班内的学术氛围就会越强。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不同愿望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就座于不同区位上,课堂上的区位实际上就成为人群划分的依据。

3.以讲台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群划分

根据前文,学生在课堂上就座位置的差异可以反映其在获得发言机会方面愿望的差异,据此可以将整个教学班的学生区分为高愿望群体、中愿望群体和低愿望群体三个层次。高愿望群体存在较强的占座愿望,会选择距离讲台最近的位置就座,在该位置上就座不但能够得到较多发言机会,而且方便与教师沟通,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教师的认可。在回答问题方面,教师不能打消其积极性,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一般都比较高,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适当鼓励,以便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高愿望群体当中来。中愿望群体的就座位置较高愿望群体距离讲台稍远,但会紧贴在高愿望群体外围,对于回答问题具有一定愿望但在程度上要低于高愿望群体,该群体不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到课堂上占座,但对回答问题保持着一定热情,在遇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时会积极竞争回答机会,如果对问题不感兴趣则在回答问题方面态度冷漠。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需要在问题的难度与形式方面进行适当设计,巧妙地调动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将该群体争取过来,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成分。如果教师不懂得调整教学方法,这部分群体容易被忽视,从而可能蜕变为低愿望群体。低愿望群体在课堂上表现最不积极,通常会就座于远离讲台的位置上或是教室的角落,由于远离教师的视线,低愿望群体在课堂上会有更多小动作,如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扰乱其他同学学习等,该群体在课堂上占比较小,但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需要对该群体进行严格管理。

4.对没有发言机会而有发言愿望同学的鼓励

如上论及的参与式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师详细讲解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术讨论。根据前文,教室中的座位是有限的,高发言欲望的同学会尽早将有利的区位占满,于是具有较强发言欲望的部分其他同学就不会有更多发言机会,这样的同学不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到课堂上占座,但会对教师的这种提问方法有意见。为了消除学生心中的怨气,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讲明道理,鼓励学生到教室的前排就座,这样就能够保证抓住更多的发言机会。为了做到公平,教师需要在整个学期中保持一致性的发言制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稳定的心理预期,鼓励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行事。只要有较高的发言愿望,就会在教师设定的制度框架内找到更多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距离教师较远,为了表达有较高的发言愿望,会一直举手或者举手时保持较高的高度。教师在指派发言机会时应特别注意这样的学生,给他们一定的发言机会。但是教师在指派给这些学生发言机会时在态度上应该有所保留,因为给了该同学发言机会对于坐在前排的同学是不公平的,在随后授课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向教室后排就座,课堂学习氛围就会严重下降,从而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

5.课堂上讨论问题的难度设计

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可以是教师亲自遴选,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选择,但是选题一定要符合授课要求,并且在难度上进行巧妙处理。因此确定选题时一定要遵循如下步骤:一是教师给出宏观性的指导原则;二是教师给同学圈定一些参考性选题;三是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性选题;四是学生在选题范围内决定选题。按照如上步骤确定的选题不但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的需求。这样的选题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一般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学生便于组织材料进行发言,教师也方便与学生进行沟通。为了达到这样的授课效果,课题选择技巧就很重要。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虽然是在规定时间和教室内进行,但课堂上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教室。思政课教学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够尽量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会有较大差异,教师不能寄希望学生对所有问题都感兴趣,因此在设计发言选题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到发言选题的普适性程度,还要注意到问题的专业性程度,专业性程度越强,愿意表达思想的学生数量就会越多。一般性社会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谈话愿望,争论性话题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当中来,如寒门贵子问题、高薪养廉问题、死刑存废问题、人性善恶问题等都可以引发广泛议论。学生正处于对探索未知保持较强好奇心的年龄段,以上问题和一些类似问题,学生希望通过课堂讨论表达其想法,证明其观点,并且希望听到教师的点评。课堂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严肃的环境,每个学生都会尽量用学术语言表达想法。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不会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难易适度的论题可以体现教师设置课堂内容的良苦用心,也可以展示学生的思考能力,给学生区别性的平时成绩提供依据。

三、“计分式”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讨论主题

思政课堂的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容量很大,同一个教学班上有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点会有差异,因此在不同专业的同学间寻找共同点的难度会很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对不同专业有所了解,注意在日常教学中积累选题,并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讨论选题,让学生从最熟悉的事情谈起。这种确定选题的方式虽然会照顾到各个专业间的差别,但不同专业的学生间相互讨论的可能性会降低。为了避免该问题,教师需要对讨论方式做出具体规定,要求每个讨论组别在讨论过程中都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必须使用,就要用通俗的方式对其进行阐释,让教学班内的所有同学对讨论主题有清晰的理解。为了做到这一点,思政课的任课教师需要与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沟通,了解相关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与思政理论相结合构建讨论选点,这样的选题会更加接地气。

2.讨论选题需要从生活中积累

思政课堂并不是空泛地说教,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课堂讨论,才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有生气。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提炼选题。由于这样提炼出来的选题是每个人都较为熟悉的,从而也就能避免不同专业的同学因彼此间专业不熟悉而出现讨论不热烈的问题。讨论选题还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既有学术严谨性和理论层面的提升,也要保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还要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积累,并且不断对选题进行迭代,以保证选题的时效性。合适的选题是增添课堂亮色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提升讨论质量,让更多学生有参与讨论的热情。

3.教师点评是讨论升华的关键点

讨论过程是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教师作为讨论的指挥员要对讨论的内容、方向、深度进行把控。为了提升讨论层次,教师除了扮演好指挥员的角色,还要扮演好评论员的角色。教师的评论不是泛泛而谈,而要在综合提炼学生阐述观点的基础上,将具体问题与理论相结合,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使讨论的境界得以提升。由于学生论及的选题非常多,如果教师的理论功底不够厚就无法应付局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讨论过程的能力。这对教师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论把控能力、问题挖掘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在学生相关选题发言的深度、准确性等方面做文章,还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理论拔高,将学生所论与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理论对应起来。教师评论是讨论环节的点睛之笔,教师点评的精彩程度不但关涉课堂质量,而且可以让学生找到分析思路的途径。教师点评能够让所论选题得以立体化呈现,对学生流于表面化的论述进行深入挖掘,让所论选题更加有层次感。

4.对同类问题进行归并分析

在讨论过程中,虽然不同组别讨论的具体问题有差异,但在理论层面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如饮食问题、 服装问题、风俗问题等,虽然具体问题不同,但都可以概括为文化问题,是在讨论文化的不同侧面。教师在对这些选题进行点评时,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角度找到依据,从伟人、名家的论述中探寻支点,让不同选题的讨论具有理论基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层面的要求以及个人层面的担当。教师为学生所论找寻理论支撑,就是在教导学生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论选题合并同类项,不但能够节省和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点评能力,学生所论具体问题可以千变万化,但由于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可以提升教师的点评质量。对所论选题进行类型归并,是对教师分析问题能力和概括问题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具体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看法。这样做出的点评,才能够做到有深度和有针对性,学生听了才能够感到解渴。

5.正面引导,强化表扬,弱化批评

教师的点评是经典之笔,但教师在点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不等于”:点评不等于批评、评论不等于理论、论题不等于问题、重点不等于亮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论题,课堂上的发言也大多是摘自已经出版的文献,在发言过程中学生论及的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讹,发言内容也不免肤浅。对于如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点评过程中不要进行过度批评,否则会打消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此外,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大于”:表扬大于批评、认可大于否定、拔高大于重复、论点大于卖点。这些也是教师在点评中需要坚持的原则,这样的点评才能够在论题热度、知识深度、评论力度等方面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评论中得到知识升华。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在补充内容、提炼观点、理论升华等的基础上,要多强调学生发言中的出彩之处,让个别同学的出彩激发出更多同学的出彩。对于学生发言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尽量用风趣的方式论及,给学生留足面子,让学生潜在地意识到存在的发展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并能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猜你喜欢

教学班计分选题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雅韵·智慧·健康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谈诗词的选题
基于单片机的中国式摔跤比赛计分器开发设计
选题有误
普通高中教学班与行政班管理的分析
加强教学班建设
夺宝园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