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畅标教授钢琴学术探賾

2019-12-08罗艺峰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刘畅刘老师钢琴演奏

●罗艺峰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刘老师已经是望九之年的福翁了,今天我们来祝福他身体健旺、晚年幸福,我想还可以来思考他为钢琴的一生、他的钢琴学术,这可能更能够表达我对这位钢琴老人深心的祝福!

所谓“探”,是思考、求索之意;所谓“賾”,有深奥、微妙的内涵。探賾,就是通过思考和求索来探讨刘老师钢琴学术的特点。为什么是“賾”或“深”?而不是“白”或“浅”?这来自我对刘畅标先生的钢琴学术的基本认识。

刘老师的钢琴学术,当然反映在他的教学中,也体现在他发表的数十篇论文中。读他的文章,没有故作高深的概念名词,也很少用正在行时的某些理论,他的论文用语浅白,态度亲切,娓娓道来,仿佛一位长者对后生琴童的教诲,也仿佛正面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时,哪怕是为业余考级而写文章,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更没有教训人的口气。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反映出深厚的人文积淀和艺术情怀,以及深刻的思考和对深奥艺道的真切体悟,賾而不繁,深而不奥,这本是最难做到的文章境界,而况还有许多值得一说的学术内涵呢?

在我看来,刘畅标先生钢琴学术的内涵有三:

其一,实证精神和融通要求

在他研究钢琴教学和艺术表现的论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对钢琴技术的分析,对钢琴作品的讲解,对演奏者状态的要求。这些分析、讲解和要求,完全是建立在十分具体的细节之上的。例如陕西省业余考级第八集中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的解说,[1]不仅讲到一些趣味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作品展开了曲式和风格的分析,也从演奏技巧和创作特点做非常具体的讲解,左手伴奏和弦的精巧变化,精练优美的过渡,旋律的优美流利,再到弹奏的细节,细到某一小节的装饰音的轻或重,华彩的旋律自高泻下的潺潺流动。在这一系列论考级的多篇文章中,贯穿了这种实证精神,也反映了刘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钢琴学术积累。

他还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演奏美学问题,“伸缩处理(Rubato)能教吗?”的确,这是一个问题。[2]所谓Rubato,就是自由速度,刘畅标老师首先指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伸缩处理(Rubato),它是钢琴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高级而复杂的问题”,但不同意某位钢琴演奏大师曾说过的“Rubato”是教不出来的观点,因为这是音乐表演者天赋的能力,后天是教不出来的。他认为,这类说法虽然有他基本的正确性,但也不是绝对的。钢琴演奏中的伸缩处理,看似教不出来,但根据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强弱以及音乐潜质,给予分析讲解和示范演奏的启发,可以培养学生去感知并掌握它,在演奏的升华阶段,伸缩处理也会成为即兴性演奏。他以儿童为例,深入分析了儿童的听力敏感度和乐音模仿力,强调钢琴教育中要符合教育规律,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质,以形成所谓“伸缩演奏-自由处理”的能力。他还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讨论了从10岁到20岁的学生如何获得“Rubato”能力、总结了这个演奏美学中涉及“韵”和“味”两个范畴的高级而微妙的教学问题。同样,谈论这一问题,刘畅标老师并非刻意去强调“韵”和“味”不可言说的部分,而是以实证精神努力去讲清楚如何达到的可能性,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论述钢琴踏瓣技巧问题时,也并非一般性的分析,而是结合贝多芬的《第十七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来讨论,[3]这当然反映出刘畅标钢琴学术的实证精神。虽然鲁宾斯坦曾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的话,但刘老师认为不能强调到不合适的高度,他以为踏板是钢琴演奏中最具有润色作用的手段,简单地说,踏板也可以说是“钢琴家脚下的调色板”,这一说法既有趣味,也点到关键。可是他讨论和讲解这个钢琴的“调色器官”时,却仍然是结合具体作品来展开的。他提出了用好踏瓣的两个原则:一是理解作曲家在该钢琴曲中所反映的情感;二是凭藉演奏家敏锐的听觉来调节。这样,主客观双方都照顾到了。他首先分析了贝多芬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和基本情绪,进而讲解他参看的五个版本的这首作品踏瓣的记号,细致地比较不同版本的得失和优劣,再讨论具体小节和乐句的情绪与踏瓣的关系以及润色作用,这是十分惊人的实证研究!举例说,该作品主题第二因素 (第11至第15小节、第17小节至第20小节)处和结束主题(第75小节至第87小节 )等处都比雷曼版和戈登威杰尔版踏瓣多,但右踏板用的多与少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要看它对该乐曲这段感情表达的润色作用恰当与否。在主题第二因素用了右踏板固然可以符合焦虑不安的情绪增长(从力度渐强到和声浓度加多),但在旋律清晰有力的方面却起了反面的破坏作用。我们知道如果力度与和声浓度的增长破坏了旋律的清晰有力,那么,这种润色作用不能说有好效果,这段右踏板用的多就不能认为是恰当的。而在我看来,这是何等精细的实证精神!客观的说,涉及演奏技巧问题,不是虚浮之论能够解决好的。

我们不能一一细举刘老师精到的实证讲解,但可以肯定这是他的钢琴学术的重要特点。其他如关于如何练琴问题、关于曲目选择问题、关于钢琴教学问题、关于复调声音造型问题、关于钢琴家个人修养问题、关于音乐作品结构问题、音乐表现情绪情感问题……没有一个不是从实道来,从具体分析,从细节讲解,反映了他的钢琴学术的实证特点。

实证主义是欧洲19世纪音乐学术的重要思想现象,音乐学上的这一思潮不能不反映到钢琴学术中来。费希纳(T.Fechner,1801-1997)的实验心理学-美学,黑尔姆霍茨(H.V.Helmholtz,1821-1894)的声音物理学和生理学,法国孔德(A.Comte,1798-1857)等人的实证主义哲学,胡戈·里曼(H.Rieman,1839-1919)的带有实证色彩的音乐美学,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德国钢琴家、钢琴教育家阿道夫·库拉克(Kullak Adolph,1823-1862)的《钢琴演奏的美学》(The aesthetics of pianoforte_playing)一书等等,都是这一思潮的产物①。而我国钢琴学术与欧洲钢琴学术有密切关系,刘畅标先生所受到的钢琴教育,无疑与这一思潮有关,他的钢琴学术与实证精神携手而来,就一点也不奇怪。

另外,刘畅标先生的钢琴学术还十分强调“融通”,这却是非常中国化的特点。“融”,在汉语里有通达、流畅、和谐、生长的意思,中国文化特别讲究“融”和“通”,又并非不知道“专”和“别”,否则融就没有了对象,通也就没有了必要。显然,在刘老师的头脑里,光有技巧(专和别)是不够的,虽然这很重要,却不能缺少把音乐中不同要素通达流畅(融和通)起来的要求。在一篇谈钢琴教学的文章中,他提出:“慧眼、美姿、睿思、品鉴”的八字诀,强调了视奏需要慧眼,演奏需要美姿,但同时也非常需要对作品的了解和审美的趣味,就是睿思和品鉴的能力。但他强调综合和融通:“概括地说,视奏是边读谱边弹奏边思索边品鉴的综合。需要慧敏的眼,需要科学的弹奏动作,也就是美的姿态,同时,需要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容,也就是需要睿深的思索,另外也需要欣赏所视奏乐曲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即品鉴体会美妙的音乐,把这四种能熔炼为一体,我们就会纵情遨游于音乐艺术太空,充分品赏和表现出人类的精神美。”[4]在讨论钢琴演奏者艺术修养的文章中,他要求把生活修养、音乐修养,其他艺术如文学、美术、建筑等方面的修养,都融通起来成为自己钢琴艺术的营养,用刘老师的话来说,众艺术门类中,音乐或许是最不能具体而直观地反映所表现内容的一种艺术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音乐作品的诠释时,除了启发他们从音乐本身获得直接的感悟以外,往往还得求助于其他姊妹艺术,如绘画、诗歌、雕塑乃至电影、电视等等,借此以激发他们的艺术想象,进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他甚至说,钢琴演奏者的艺术修养问题,实质上就是说钢琴家不但是技艺高超的表演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卓越的艺术学者,[5]他显然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实证精神和融通要求,是刘老师钢琴学术的第一个特点。

其二,现实关切和亲证实悟

刘老师的钢琴生涯已度过半个多世纪,学习钢琴、演奏钢琴、研究钢琴和从事钢琴教育,当然有许多体悟。他说:钢琴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赋予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教育,“授业”的同时,还应包括“树人”的教育。因为艺术是能够直达人的心灵的事物,这就要求从艺者具备高品位的个人素养,并自始至终贯穿于从艺者的道路,因此,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整体素质培养即成为做教师的基本责任了。这更多的是从艺术的本质来谈钢琴教师授业树人的责任,因为艺术能够直达人的心灵,当然也影响人的心灵,教师在艺术上的高品味、高素质,必然要对学生发生巨大深远的教育作用,与只强调“技术型”人才的观点比较,自然不能与此同日而语,如果说第一种特点主要涉及钢琴技术教育问题,那么这第二层特点就有更多的是对人的教育和强烈现实的关切。怎样来看待钢琴教师的责任呢?刘老师从自己的体会来谈,同样不是高高在上的态度。他讲到自己的童年,听钢琴音乐和看钢琴电影时的美感教育和思想教育所受到的长远影响,贝多芬《月光》的美,肖邦《波兰舞曲》的爱国主义,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奋进精神,巴赫的复调作品里对人的尊严的追求……无一不是与人的素质教育有关。他更进一步指出:“音乐是伟大的声音艺术,是潜移默化人类思想情感的和谐女神,音乐是伟大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也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是把音乐带给群众的使者,他们受到音乐的美感教育的同时,又把这种美感教育传给千百万音乐欣赏者、音乐爱好者。钢琴演奏家(者)应该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骄傲地在这个伟大的行列之中行进的一员。但是钢琴演奏家(者)并不是天生就成的,要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培养才能成长起来,这种长期艰苦细致培养钢琴演奏家(者)就是钢琴教师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钢琴教师应该也是伟大的,因为正是他们把创造和表现艺术真善美的人教育成才的”[6]。刘老师认为,钢琴教师培养学生的教育内涵,简括的说,包括了技术教育、美感教育、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实际上涉及了艺术教育中表演、品鉴、评价三个教育机制,这当然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知道,无论什么学术,都是有学科、学脉、学统、学人的,刘老师的钢琴学术自然不是无源之水,他也有师承,有自己的学脉。远的,师承欧洲伟大的钢琴传统;近的,师承中国钢琴先师。承认自己的学脉关系,既是梳理学术统绪,也是对后人的教育传承。他谈到许勇三教授对自己的影响,一是求实精神,从不纸上谈兵;二是重视学术交流,无论中外;三是对中国传统的热爱,把钢琴中国化作为自己的使命。[7]这三点不是也可以在刘老师身上看到吗?刘老师非常熟悉欧洲钢琴传统,能够如数家珍般随口道来,他对历史上许多钢琴作品的熟悉程度是惊人的,对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是十分深入的,例如他的关于D.斯卡拉蒂奏鸣曲研究的系列论文,就非常具有专业水准②。但同时他也倾心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欣赏和教学,并实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曾在刘老师家看到他陈放乐谱的架子,不仅丰富、洁净、整齐,而且有许多中国作品,上面画满了演奏记号和教学要求,这不都隐隐可以看到他的恩师当年的影响吗?可以说,刘畅标老师钢琴学术,带有强烈的现实关切和亲证体悟的特点,显然在他看来,钢琴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育,而与社会生活、现实世界和审美情感有致密的联系,在我认识中,这来自他与钢琴艺术深契无间的亲证体悟。

其三,浪漫情怀和理想追求

我们读刘老师的文章,不仅获得知识和教诲,也能够明显感受到他行文论说中的浪漫情怀,不是干巴巴让人生畏的逻辑推演、概念说明和技巧解说,这恐怕也是他的钢琴学术的一个特点。他在讨论D.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最富专业性的系列论文中,居然从斯卡拉蒂的羽管键琴奏鸣曲中听出了“人生无穷尽的明朗、欢笑、逗趣和热情,以及各式各样抒情忧郁的情韵”,试想,如果自己心中没有,怎么能听出这些内涵?在听过一些不甚满意的学生弹奏后,他说“可以研究如何改进和提高他们的演奏,让这些璞石经过我们的雕琢能够成为绚丽光艳的美瑜”,教育能够让石头变为美玉,这是怎样的一种教师情怀?在谈到如何选择教学曲目时,他说:“教材选得恰当会给学生打开音乐艺术宫殿的一扇门,引导他们去欣赏那里的珍奇瑰宝,领会人类美好的感情,启迪他们的心灵美。”这是在以浪漫的教育想象来引导教师和学生进入艺术的圣殿;在教学过程中,他强调:“对于那些过分腼腆的学生可以选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来激励他的爽朗直率。对那些不善思索的学生可以选巴赫严肃庄重主题的赋格曲诱导他缜密地思考。对擅长婉约曲折的学生选陈培勋编的《平湖秋月》,则可发挥他含蓄细腻的特长。也可以选用殷承宗编的《快乐的噜苏》来培养学生的热情奔放和幽默感”,这难道仅仅是教育学上的“因材施教”而不是把教学与人的气质性格结合起来的浪漫主义教育思想?在谈到演奏贝多芬的“暴风雨”时,他体会到贝多芬曾说这两次抒发是“好象人在空谷中说话一样。”刘老师理解这种“空谷中的话”既有哀伤也有些许惊恐不安,贝多芬不囿于古典奏鸣曲的曲式结构,随他情感的深入发展而写出如此深刻而具有浪漫气息的片断,实在是作曲家感人情怀的伟大之处。再现部的尾声(第215小节到乐章的终止处)仍如呈示部和展开部的结束时那样,把激动不安演变为平静,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暴风雨”的起与伏,[8]这是在进入乐圣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作品分析,这里不是也充满了自由浪漫的精神追求吗?

此类文字还可以举出不少。总之,我们读刘老师的钢琴学术文章,一方面看到许多具体实证的教学细节和作品分析,一方面也能够体会他的现实关切和亲证实悟,更进一步如果我们以心会心、以情悟情,就会发现在刘老师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我想,这既是他的真实内心,也是他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古人尝云:仁者寿。刘老师善良、朴素、爱学生爱事业,是谓仁。

我今则说:智者寿。刘老师睿智、深情、有思考有研究,是谓智。

仁且智,祝刘老师寿九以至期颐!

注释:

①参看(美)G.考契维茨基著;朱迪译《钢琴演奏的艺术——一种科学的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胡戈·里曼著;缪天瑞,冯长春译《音乐美学要义》第7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恩里科·富比尼著;修子建译《西方音乐美学史》第280页“实证主义和音乐学的兴起”一节,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②刘畅标《铮铮古琴韵——斯卡拉蒂奏鸣曲初探(一)、(二)》以及“再探”等多篇论文。发表在《钢琴艺术》2001年第1、2期;201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刘畅刘老师钢琴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春来啦
珍视自我
夏天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