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之浅见

2019-12-06彭连

赢未来 2019年21期
关键词:做法文言文初中

彭连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意义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文阐述了作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做法

据调查显示,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践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不说他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就是读也读不成句,更不用说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了。原因就是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他们大多采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将一篇好好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目无全牛”,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去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唐代“诗圣”杜甫的成功经验是“群书万卷常暗诵”,白居易读书时也是读到“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由此可见古人是很注重诵读的,我认为这种方法还值得今天的学子借鉴,因此在教学文言文的实践中,我是比较重视诵读的。

不过文言文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大部分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如果你不指导一些诵读方法,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那学生是提不起精神的,即使读也是无精打采,达不到目的。我们不妨采用下列方法:(1)利用多媒体进行录音范读;(2)指导一些正确的诵读方法,如句读的停顿,节拍的划分,感情的把握等;(3)教师声情并茂的带读;(4)选一些优美的乐曲为学生伴读;(5)按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角色诵读;(6)小组竞赛读;(7)学生接力诵读等等。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眼、口、耳、心并用,要读得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只有学生养成了诵读文言文的习惯,才会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二 注重整体原则,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应是作者知、情、理、趣等综合的有机整体。我们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不应该把文章这个活的整体肢解成文言词句的堆积物。因此必须正本清源,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也就是说要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理解字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我们教读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大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个别难词难句。近几年高考的文言文试题注重了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考查,有些词句初看不易理解,但把握了内容也就不难推测判断出来了。如2001年高考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题中,有这么一句“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理解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燕军把坟墓全部掘开,烧化死人。”而不会以为是说“燕军把坟墓全部掘开,烧死了人。”还有“使老弱女子乘城”中的“乘”字,也可以联系下文的“遣使约降于燕”一句而知道它的意思是“登”而不是“巡视”。由此可见,整体原则是文言文教学最根本的原则。

三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建议“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文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确实,“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为了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联想、想象、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我建议学生人手一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导他们如何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语句,指导他们如何对待各种“翻译书”——过去所有学生只喜欢这类书,一看译文似乎什么都知道了,也懒得去推断,自学能力无疑提不高。课堂上,不是死拘词句,嚼细煨烂的“喂”,而是在诵读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留下较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重点和难点则结合讲解指导评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形训、声训、结构分析和联想比较等思维能力。形训就是通过汉字形体构造的分析来解释词义,即所谓“以形释义”的训诂方法。声训就是利用音同、音近的关系来解释词义,即所谓“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结构分析是通过词语、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的分析来研究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式倒置等,这样使翻译更“信”、更“达”、更“雅”,以便对内容和技法的理解更深透。联想比较即是联系已知,与新知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就会在主动探究中得以更快的提高。

四 指导学生整理应掌握的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积累、感悟的能力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本质的差别就是语言,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大障碍。因而就文言知识来说,应学习古今语言有差别的地方,即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同时,要学好文言文,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虚实词。新的《教学大纲》规定高考考查120个实词,15个虚词,这对于以前来说,任务是轻了,但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归类整理各项基础知识,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一遍,最后也只能是留下一点零散印象。让学生归类整理应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自学文言文。在实际操作中,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积累本,指导他们分类归纳整理。例如:学习《鸿门宴》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把多义词整理如下:(1) “谢”①道歉、谢罪,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感谢,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③辞别,如“乃令张良留谢”。(2)“举”①举起,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尽,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等。其他如虚词、活用、句式等都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再如学完每单元或每一册文言文之后,也要指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这样既能使知识系统化、集约化,又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此外,还要积累一定的名篇佳句,诸如《师说》、《劝学》等名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佳句。日积月累,学生的文言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又何愁不能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

五 注重实际,加强文言文与生活的联系

语言学习要有现实语言环境,其实文言环境在今天的实际生活中也还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是需要实实在在生活的人,自然会对熟悉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讲授。例如举一些书信落款、遗失启事等事例来使古文中看似遥远的 、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真实,学生便不会觉得文言文是那么高不可攀、 深奥难懂,深感身边就有一些活生生的文言文,如此克服了种种心理障碍,轻装上阵,即可变难学为易学,厌学为想学,似懂非懂的东西就会到生活中寻找相应的例子来解决,相应的现象来印证,直到弄懂为止。比如,分析《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时,我引导学生与常见的感谢信中的“不胜感谢”对比,或者与成语“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比;讲析《师说》涉及的老师职能“传道授业解惑”时,学生对“道”“惑”开始很陌生,难于理解,我便引导他们与今天教师的职责联系起来,使之领悟到韩愈提出的“传道受业解惑”与今天的“教师育人”有著异曲同工之妙,这样,“道”、 “业”、 “惑”及其关系便很明了、 很具体了。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仅为自己的一管之见,也仅为引玉之砖,以期大方之家赐教。

参考文献:

[1]闫春明.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浅见[J]. 学周刊, 2012(7):145-145.

[2]刘红梅.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浅见[J]. 中国西部, 2017(3).

猜你喜欢

做法文言文初中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