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继树长篇小说《灵渠》研讨会纪要

2019-12-06李逊

南方文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演义桂林广西

李逊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各位嘉宾,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黄继树长篇小说《灵渠》研讨会。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与会嘉宾(略)。首先请桂林市副市长兰燕女士致辞。

兰燕(桂林市副市长):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老文艺家黄继树先生的最新小说《灵渠》。拿到这本新书的时候手上沉甸甸的,深深感受到黄继树先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灵渠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题材和创作的切入点,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上、航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桂林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文资源。但真正能够把这个资源挖掘利用好,也是屈指可数的,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深厚的创作力。回顾这么多年来,黄继树先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这么多作品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写去传承桂林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作为读者,我从这些作品里获得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艺术的根本是培根铸魂,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守红色基因,秉持爱国情怀。多年来,利用桂林充沛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一直都是桂林作家文艺家思索和探寻的一个课题。今天黄继树先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从他的小说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传承家国情怀,鼓舞奋进的力量。

白志繁(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大家不辞辛苦来到桂林,一起参加黄继树先生的长篇小说《灵渠》的推优会,我代表广西文联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给予广西文艺界的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最重要的是对黄继树老师表达敬意和祝贺!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在国内的文坛,文学桂军是一个品牌,叫“边缘的崛起”,我们也盘点了一下,为什么文学桂军能够在国内的文坛上引起大家的关注?第一,有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东西主席在这里,光盘副主席也在这里,有前“三剑客”,还有“后三剑客”;第二,他们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第三,他们辛勤耕耘,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的风格,也就是广西的文学风格,这些都是文学桂军的标志。黄继树先生作为文学桂军的一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原来我对黄老师不太了解,只是若干年前读过他的《桂系演义》。

昨天张燕玲老师给我们介绍黄继树先生对广西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就是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最有名的是《桂系演义》。第二个黄继树先生为广西的文学界做了多年的服务工作,他担任多届广西文联副主席、桂林市的文联主席,为作家、艺术家服务。第三个他为广西的文学家们增光添彩,他连续三届荣获了铜鼓奖,还荣获全国性的多个文学奖等奖项,这些合起来都是广西文学界的骄傲。这次黄继树先生又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灵渠》。这样的作家在广西甚至在全国都很少。灵渠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在历史上很有名,但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描写灵渠,用文学的形式描写当年漓江、湘江如何连接起来,用文学的形式把中原和岭南、汉、壮文化融合起来,这样的表现应该是第一次。黄继树老师又一次为广西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今天《南方文坛》联合桂林市文联、广西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漓江出版社,还邀请了区内外的专家举办《灵渠》推优会,以此来致敬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致敬广西优秀文化,致敬笔耕不辍的老文艺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相信这样的推优活动不仅是对黄继树先生对广西文学艺术事业贡献的一个肯定,还会推动广西优秀作家作品的研究与批评,鼓励广西作家在新时代对广西的文艺事业进行新的探索,以新的担当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为我国的文艺事业繁荣兴盛做出新的贡献!再次向黄继树先生表示祝贺与致敬,再次感谢各位专家!

张燕玲:白主席深情款款地指出,今天会议的宗旨是“致敬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致敬广西优秀文化,致敬笔耕不辍的老文艺家”。白志繁主席还将代表我们向黄继树老师献花,以表敬意与祝福(略)!从庄重的场面与热烈的掌声中,我们欣慰看到文学传统在今天的生动再现,下面的研讨由主办方代表黄伟林教授主持。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负责人):今天很高兴来参加黄继树老师长篇小说《灵渠》的推优会,首先请著名作家陈建功先生发言。

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早些年读到黄继树写的《桂系演义》,印象深刻。此书以新老桂系为线索,把风云际会的近代中国写活了,成为人们认识近代广西,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读本。由《桂系演义》开始,我就得出一个印象:黄继树是一个严谨于史料,却又努力使自己超迈于史料的作家。这次读《灵渠》,又唤醒了这种感觉,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欣喜。我之所以欣赏《灵渠》,是因为黄继树站在文化的高度,借用灵渠的题材,书写了“大中华就是大融合”的命题。

其一,灵渠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简单地说,它始于秦始皇的南征,目的是交通和后勤。因此初闻黄继树写了一本《灵渠》,我难免有些担心。这担心源于近年作品中讴歌“帝王将相”的“盛世”或“伟业”者颇多,我担心《灵渠》,也加入这一合唱。现在想来或算是杞人之忧。我很高兴《灵渠》读到一半,就感受到了贯穿于中的那种“文化自觉”。征伐是有的,攻城略地也是事实。但黄继树冲破了当下某些历史小说的平庸和浅显,在书中融入了当代人的文化思索,凸显了这一工程的文化价值,我认为,这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其二,正如黄继树在本书附录“灵渠三问”里所说,有关灵渠的历史记载实在有限。这有限的记述与作家意欲展现的宏大的文化命题形成巨大反差。或者说,正因为作家把自己的题旨确立为:由灵渠所引发的中华大文化的融合进程,这就“倒逼”作者不能不具有更厚重的文化积累。我高兴地看到,黄继树展现了丰厚的学养并为创作做了充足准备。

其三,《灵渠》一书,以史禄和皋通的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为这一展现而设计的人物和情节,也是成功的。是對小说题旨的有力呈现。同时,本书不仅呈现了黄继树对传统小说叙事的继承,还表现出对通俗小说乃至网络小说的借鉴。

当然,在肯定这一作品拥有时代观照高度、文化思考深度的同时,我以为就作品本身,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相离子这个人物。我以为,应该把他所发出的某些直白的议论,甚至有些还是当下的时髦话题,隐藏到艺术形象的深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避免“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我们需要“时代精神”,也必须有“时代精神”,但文艺就是文艺,小说就是小说。文艺靠艺术形象的塑造、性格逻辑的推进来展示“时代精神”。直白的议论,甚至借古人之口,直接喊出当下的“时代呼声”,反倒是艺术形象的损失。这就是我斗胆吹毛求疵的原因。当然最后还要说,瑕不掩瑜,要为黄继树新的创作突破叫好,为广西文学界、桂林文学界和漓江出版社所催生的又一项成果点赞。

聂震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二十多年前在漓江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我跟继树兄有过很好的合作,包括去北京召开继树兄的大作《桂系演义》研讨会,那时条件比较差,一切都很简陋,我们两人带着在桂林制作好的会议横幅,是贴着纸的那种横幅,冒着严寒,去北京召开《桂系演义》的研讨会。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灵渠》推优会安排得如此素朴热烈,很有感慨。

黄继树是广西文坛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的作家。其实,有了一部《桂系演义》,他在文学上的地位都已经确立,满可以不那么用力去写的。可他一直在写,一直在认真地写,表现出强劲的文化底蕴和创作激情。现在又有了《灵渠》这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我们着实钦佩他的辛勤劳作。

《灵渠》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至少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个重要意义是,古代灵渠终于有了一个讲述历史的文学文本。一个作家,他的写作通常是与地域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少作家在写作上留下遗憾的往往是一直没有写好家乡,特别是家乡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对于黄继树来说,是一件不留人生遗憾的大事情,值得我们所有广西作家特别是桂林作家的敬重。

第二个重要意义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岭南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过程有了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文学读本。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对立、渗透、融合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研究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现在黄继树用长篇小说书写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对立、渗透、融合的过程,无疑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品读《灵渠》,我还有两个突出的感受。第一个突出感受是,作家写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写得处处认真,任何一个情节细节都不苟且;他笔力饱满,对人物的刻画或生活情趣的描写都用力去写。因而全书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厚重感。

第二个突出感受是,作品的传奇性和戏剧性强。也许这正好形成了作品的历史小说和玄幻小说杂交的特殊品质。《灵渠》恰好就是一个史料非常之少的而年代又过于久远的题材,作者在后记里面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他坦诚地告诉读者,史料就有这么只言片语。这是一件多么不易的写作任务。现在作家依据自己对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典籍的阅读理解及自己对岭南地区某些传说的了解,运用大量的合理想象和中国文学传统中志怪、仙侠小说的写作办法,写成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已经殊为难得,不必强求。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黄继树先生的《灵渠》,是一部由严肃作家创作的奇书,奇就奇在他改变了严肃文学千篇一律的写实样式或实验样式,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唐传奇以来的一支创作传统,将鬼神灵异之事也写进小说。当然,主要人物史禄以及秦始皇、屠睢、赵佗等是历史人物,开凿灵渠也是真实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个,与当地留下来的传说有关,这些传说不是史料,但是已经与灵渠遗址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来自久远年代的意象留存;再一个,两千多年来,关于灵渠竟几乎没什么文字记载,想象的空间就很大了。这部作品写出来,我们回过头去看,还可能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写呢?也许都不如现在这样写,黄继树反而是真实地写出了岭南人民对灵渠的历史想象。

神奇的传说式的写作在作品中构成了不少重要的象征,如写中原人在逃避战乱中逃向岭南,在山岭上建造大石门,以躲避追踪,同时也将岭南与中原隔开来,造成了以后的封闭和落后。这里大石门是隔绝的象征,很形象,也很简捷,形成了一种来自神话的美学魅力,今人读起来也觉得新鲜有力。

这部作品可能很受青年读者的欢迎。因为我们的严肃文学一律的纪实风格不能完全满足青年人的阅读需求。网络文学的很大部分都是奇幻、玄幻、穿越等内容,因为青年人还年轻,更浪漫,社会地位低,很乐于在想象中实现自我,所以网络文学就发达起来。《灵渠》的出现,拓展了严肃文学的表现力。

这部小说虽然具有驰骋的想象,但内核仍然是严肃的,作品突出刻画了史禄的人文情怀。这里人物定位是很关键的,在传说中,史禄是岭南人,只是传说,但作者抓住了这一点,很重要。最近北边白描写了《郑国渠》,南边黄继树写了《灵渠》,几乎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創作在重大题材上的一种进展。

灵渠是岭南一大古迹,也是岭南作家迟早要面对的一大文学题材,如何处理,不是一件小事,能不能写出来,写好,也是一件大事。仅仅是写如何修建灵渠,也要做许多考察、查阅许多资料、开展很多想象。写工程这一部分,很容易写得枯燥,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这部分也归功于神怪传说内容的植入。光是这一部分的书写,我相信意义也是不一般的,正由于缺少历史记载,这一段将来可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大大丰富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丰富岭南的文化建设。改成电视剧后,影响会更大。

唐正柱(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我在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时,多次经历过省外嘉宾向我们索要《桂系演义》,此著成为广西文化一张名片,且三十年长销实属不易。我也深感黄继树老师是一位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充沛创造能力的作家。《灵渠》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贯穿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能感受到他穿越历史的深邃眼光和评价衡量历史的大尺度,他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当然这一切基于他对艺术的毕生坚守和不懈追求。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刘铁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灵渠》,我觉得《灵渠》写的是岭南世界的浴火重生。浴火重生的过程一定伴随着生命的疼痛,很多普通劳动者在开凿灵渠的过程中付出了生命,密密麻麻的鬼谷树下垒起了密密麻麻的坟包。但是小说并没有仅仅展示生命逝去的疼痛,而是在疼痛中升华出一种壮丽的美,比如劳累而死的大象、骆驼和马,最后化成了桂林的象鼻山、九马画山、骆驼峰等,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获得了永生。

《灵渠》写的是岭南的浴火重生,浴火重生的结果就是诞生了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而文化的更新与再造是永无止境的。从灵渠的开凿到桂林历代文化的创造,再到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辉煌,桂林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浴火重生。那么,今天的桂林人如何肩负起进一步更新再造桂林文化的重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话题。

王布衣(作家):我想说的是很多年来黄继树老师一直在倡导本土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一段时间黄继树先生没有写东西了,那是因为他在抓创作,作为文学院的院长,作为文联的主席,作为作协的主席一直在抓创作,就是抓本土题材的文学,他在倡导。他为了我们能够出一些作品,出人才,专门请了外地的专家,复旦大学的张德明教授,《文学报》的郦国义总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邢凤藻先生,专门来给我们上课,给我们谈选题,敲定一些选题,然后签合同,我们来创作,他们来发表和出版,主要是抓本土题材的创作,那段时間里,我出版了《埋在地下的爱》,还有八桂俊杰丛书《一代宗师马君武》《法学巨擘白鹏飞》,李时新出版了湘江战役的系列作品,当然继树先生自己也身体力行,写了《大清名丞陈宏谋》。

刚才东西主席也谈到年龄的问题,他觉得有奔涌的恐慌,我觉得年龄不是问题,都应该算是比较年轻的。广西山歌唱道——生姜还是老的辣,八角还是老的香。老是宝,老最好。不信你看老红枣,外面起皱皱,里面味道好。老的柴蔸经得烧,老的骨头经得熬,老的牛皮蒙得鼓,老的葫芦做得瓢。姜子牙先生八十多岁才找到工作,才正式上班。因为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灵渠》一般的人是很难拿下来的,不到一定年龄也是很难吃得下的,历史的题材是要老作家来承担的,就像中医一样,不到一定的年龄,胡子不长到一定的长度,是没有人敢给你看病的。

本土题材的优势就是在于我们的熟悉,本身有一个感情的因素在里面。我们讲感谢的同时也有一些感慨,在历史长篇小说这一块有一棵树,这棵树就是黄继树。

龙翔(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我所留学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最大的图书馆有不少的中文书,可是没见到黄老师的书,也很难看到来自桂林的文学作品,这是我感到非常遗憾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国家战略,在中国外语界已经谈得非常多。在座的各位应该知道,中国人学外语尤其学英语的人,在世界上是最大的英语学习者群体。如果像《灵渠》这么优秀的作品没有英文版是很遗憾的。很多中国的优秀作品还是靠中国的外语人、海外华人和汉学家在国外推介,所以译什么?怎么译?选什么内容来译?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期。

最近,我也在组织一些外语人在做桂学外译的研究。那么,桂学怎么译?有人说最好由汉学家翻译,因为我们的作品走出去的目的是给老外看的,但是汉学家非常少,而中国优秀的作品却很多,如何传播文化自信?我们呼吁中国的外语人一起来做这份有意义的工作。

今天的评论十分重要。事实上一部好作品出版以后如何译介和传播?在国外一样需要组织相关活动,要知道一样很辛苦。首先我们还得找一批国际上的学者,先让他们来把把脉,写写相关的书评,真正让他们知道这本书最早来自哪里?由哪些人写的?哪些人翻译的?好在哪里?我是一个桂林人,又是一个永福人,我翻译了五部作品,还没有桂林作品,我们团队一定为桂林认真译介一批桂林的优秀作品到海外出版,这是我的心声。

刘建新(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很凑巧,2018年我跟中国水科院的郑连第教授也写了一本《灵渠》,有幸作为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献礼丛书中的一部送到北大、清华。黄老师这本书一出来,整个兴安都受到震动,2018年底评选兴安十件大事的时候,县委书记特意要求把这两本《灵渠》同时出版列为“2018年影响兴安的十件大事”,也是兴安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出版书籍作为县里的大事。

我谈两点感受:首先,黄继树先生对灵渠历史文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写秦征岭南、史禄开渠这些历史事件,还是写古代岭南的风土人情,都把握得十分精准。我专注灵渠研究接近二十个年头,已经写了七八本书,对于灵渠的历史文献也收集了很多,据我所知,历史上写灵渠的诗词是最多的,散文其次,小说是个空白,因为很难写。秦代开凿灵渠的文献资料确实是“只言片语”,黄老师把握得这么精准很不容易。他写的事件和人物与我们的想象基本吻合。其次,黄老师的生花妙笔竟然写出了四十万字的鸿篇巨制,编织了十分生动曲折、感人至深的一系列故事,所以我深深地表示佩服。

黄继树(广西作协原副主席、桂林市文联原主席、《灵渠》作者):尊敬的建功副主席,震宁老朋友,白主席,还有我的老领导冯艺主席,非常感谢《南方文坛》、桂林市文联、广西师大广西文艺评论基地、漓江出版社为我举办《灵渠》研讨会这一高规格的学术活动,也衷心感谢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新老朋友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出席今天的会议,并发表对《灵渠》这本书具有指导性和启迪性的意见,我再次感谢大家。

借此我也想简要报告一下,我为什么要写《灵渠》这本书。我写《灵渠》这部书是为一种惶恐不安的心情所驱使,这种惶恐不安的心情出自我一部《桂系演义》的书。使我感到惶恐不安的是,《桂系演义》到底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非虚构类的历史作品?如果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来守护的《桂系演义》不是一部文学作品,作为一个作家难道不感到惶恐不安吗?2018年我也得到了胡平老师对《桂系演义》的评价,使我还有一点点信心。因为《桂系演义》成书的时候,桂系旧部和见证过这一段历史的人还健在,他们不允许我虚构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证的人和事,甚至连白崇禧的头发也不允许我虚构。我在《桂系演义》第一个版本有一个章节写到1938年5月白崇禧由武汉飞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大战,白崇禧到了李宗仁的总指挥部,脱下军帽,李宗仁发现白崇禧把原来梳得整齐的头发给剃光了,感到很惊奇。这个细节本来是想表现白崇禧要像士兵一样的投入战斗。不想这个不起眼的细节被台湾一个桂系老兵看到了,他专门从台湾跑到桂林找到我,跟我说你搞错了,白崇禧在1935年的时候就没有头发了,我们在背后都喊他白光头,1938年怎么还有头发要剃光,你要在你的书里把它改正过来。我感到既感动又无奈,我马上查了一下老照片,看到1938年蒋介石到徐州督战的时候,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三人的合影,白崇禧的头比蒋介石的头还要光,在下一个版本我不得不把这个细节删掉。类似的问题还碰到过一些,因此《桂系演义》的每一个版本我尽可能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和史实进行校正,直到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桂系演义》四卷本,根据读者的要求,我增补了两个章节,其中增补了“武汉会战”一个章节,这个版本读者看了以后说你跟三十年前写台儿庄大战一样,还使我们热血沸腾,气壮山河,当然是读者对我的表扬。

这个时代“十年磨一剑”已经很难做到,我是三十年磨一剑,《桂系演义》1988年出版以来,三十年过去了,正版书出了五六个版本,发行几十万册,盗版书也不少。三十年来为了守护《桂系演义》这部书,我查阅的桂系老照片有一千多张,阅读过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也有一千多种。因为读者一直把《桂系演义》作为一部好看的历史书来读,我必须保证读者读到的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这样一来,我就更加感到惶恐不安。《桂系演义》到底是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这就是我要写《灵渠》这部书的原因,这纯粹是一种文学的追求。

张燕玲:历史从来都是诡异的,但总有清明的那一天。今天很感动,这是一场在历史星空下动人的文学对话,一如我们设计深邃星空的会议背板。近年文学对话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热词,可以说文学对话已经进入了常态化,今天也是这样。这场文学对话可以说呈现了文学批评的本色,比如建功老师及胡平老师的深度、高度,尤其率真的专业建议非常棒,包括各位老师在对话中所呈现出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映照出发言者的个性、学养和文学趣味。而对话的过程中,与会者也有一种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再次感谢大家的专业精神和智慧劳动。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我们四家主办单位就着这场春雨种下对黄继树老师致敬的文学种子,期待能催生更多广西的文学果实。会议圆满结束,感谢大家!

猜你喜欢

演义桂林广西
桂林行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乐!乘动车,看桂林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