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奕山打了败仗,道光却给他“论功行赏”

2019-12-05凤来仪

南方周末 2019-12-05
关键词:仁德奏折汉奸

凤来仪

奕山知道他只是用钱暂时买到了和平,英人的目的是换约,肯定还要找皇帝麻烦,但只要别在广东找就行了

皇朝时代,许多官员非常精通欺上瞒下之术,特别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们更不敢把实际情况汇报给朝廷。在这方面晚清宗室大臣、广州主官(钦差大臣、靖逆将军)奕山,欺上之术炉火纯青。

奕山上任后,就准备好好打一下,争取打跑英国人了事。道光皇帝一共给了他300万两白银的军费,还从各地调集了援兵8000,火炮一大堆,支持很是到位。

然而,一个古代军队不管怎么折腾,都不会是近代军队的对手。等到英军进攻广州的时候,奕山扛不住英军的进攻只好打了白旗。英军给出的条件是:一、奕山、隆文、杨芳在6天内率兵出城,至广州以外200里驻扎。二、赔偿“使费”600万元,限7天交清。三、赔偿商馆被劫焚和先前林则徐误烧西班牙船的损失。四、清方如期付款后,英军可退出虎门口外。

五、以上须由奕山、隆文、杨芳等人联衔公文授权广州知府办理,方为有效。

奕山方面的回应是一份公文,内容完全答应英方所有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仗打到这个份上,奕山就应该向朝廷坦白,自请处分了,但他并没有,他这次玩了一把大的。

在谈奕山奏折怎么写之前,我们要先学习并了解当时士林、朝廷和皇帝的价值观。当年的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当然是儒家天下观。也就是说,大皇帝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皇帝在紫禁城,是天下的中心,然后仁德一圈圈往外,到了远处仁德够不到的地方,那就是化外蛮夷!

对于化外蛮夷,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抚,一个就是剿。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为啥呢?因为皇帝要讲仁义,不能不教而诛。化外蛮夷不懂事,教训一下是可以的,但彻底剿灭有伤天和,打痛了再抚慰一下,这才是一个合格皇帝该做的。也就是说,消灭掉敌人不算大功劳,要让敌人懂得仁义道德的至理,让他们心悦诚服才是大功劳啊!

奕山肯定深谙这个道理,奏折就好写了,而且不能只写一份,要多写。也难怪,皇帝深坐九重,每天了解外界信息也就是下属那么点汇报,不多写一点,皇帝就少了很多乐趣啊!

在奕山打白旗的同时,他就上了一份报捷的奏折:历数清军在5月23日至25日的频频胜仗,宣称击沉英军轮船1艘,焚毁英“三桅兵船”1艘。道光看了非常高兴,连批“甚好”“好极”“可喜”等字样。而在这份报捷奏折的最后,奕山又留了个后门,痛斥“汉奸”助纣为虐,这样可以为下面的失败留下余地。

在下一份报告里,奕山又说,英舰全数驶入攻城,而“汉奸凫水登岸,自陆路抄赴我兵之后”致使英军占据城北炮台,“城内居民纷纷递禀,吁恳保全阖省民命”。你看,都是“汉奸”坏的事,为了保护满城百姓不伤皇帝的仁德,我也只好跟他们谈和了!

写到这里,奕山编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夷人可怜啊,来做生意亏了本钱回不了家,要点路费和本钱回去,万岁你想想,我作为天朝大臣,看到蛮夷如此尊重我们,又有困难,能不帮吗?不帮我还算仁义天朝的大臣吗?所以我就付了钱,让他们散去,这样既有仁义,又不让这些人因为亏本急眼到处破坏,真是一举两得啊。

于是道光看了这样的故事也被说服了,本来嘛,蛮夷不通仁义,万里来华只为钱财,亏了本肯定回不了家,回不了家就会闹事也是人之常情,那么恩准他们通商,再给点救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吗!准奏!

得到皇帝许可后,奕山又上了个报告,里面说向英商宣布了准许通商的圣恩后,“夷目等额庆欢忭,免冠感伏,声言永不敢在广东滋事”。同时,因外省(主要是湖南)溃兵扰民,兵、勇械斗猛于战争,广州城厢内外不得安宁,奕山又奏称“粤省夷务大定”,要求撤退外省援军,以能节省粮饷。

多么聪明的报告啊,奕山知道他只是用钱暂时买到了和平,英人的目的是换约,肯定还要找皇帝麻烦,但只要别在广东找就行了。毕竟奕山说的是:声言永不敢在广东滋事。奕山又没保证他们不在别地闹事,对不对?

奕山成功了,成功瞒住了大皇帝,他在广州虽然打了败仗,但比打了胜仗还舒爽。本次战役,奕山保举了554个官员升官、叙优、换顶戴。整个广州城都是一片互相恭喜的声音,真是其乐融融啊!这一手欺上不瞒下的手法,奕山还真是玩出了水平。

(作者系财经作家)

猜你喜欢

仁德奏折汉奸
为仁由己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内务府相关的奏折
雍正朝奏折制度发展概述
孟子说仁德
大年初一闹汉奸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肃奸初探
国民政府逮捕汉奸百态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