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2019-12-04张立宪白红杰郎利敏朱文豪王克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畜禽繁育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

养猪 2019年6期
关键词:嗜血头孢圈舍

张立宪,白红杰,郎利敏,游 一,朱文豪,王克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畜禽繁育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又称革拉塞氏病(Glasser's disease),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性肿为特征病变,发病率15%~90%,主要危害2~28 周龄仔猪和生长猪,特别是5~8 周龄保育猪,可引发较为严重的身体多部位疾病[1],已成为当前对我国猪场断奶仔猪和保育猪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疫病之一。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条件致病性,该病一般入冬至早春季节为高发期,而养殖场条件差更易发病,如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潮湿、舍内明火采暖、封闭严实空气不流通等。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播较快,病程较长,而且与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常常混发,发病后治疗不当效果普遍较差,且愈后恢复缓慢[2],给养猪企业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及病变情况

2019 年1 月下旬,新乡市原阳县某猪场5~7 周龄保育猪群突然发病,发病率约20%,病猪发烧40 ℃左右,采食量下降,阵发性咳嗽,有的跗关节肿大,跛行,被毛粗乱无光泽,后期腹式呼吸明显,日渐消瘦,个别猪还出现歪头转圈和倒地乱划等神经症状,后期部分病猪出现耳朵、四肢末端或腹下红紫。剖检病变:淋巴结均肿大明显,切面多汁,上有少量灰白色坏死点,胸腹腔蓄积大量淡黄色米汤样液体,胸肺粘连,心包和肺表面有多量纤维素化脓性干酪样渗出物,有的腹腔粘连,表现明显的腹膜炎症状,跗关节处有黏性清亮或混浊积液。

根据流行病学、剖检症状和变化,可临床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2 实验室诊断与药敏试验

2.1 实验室诊断

2.1.1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猪肺脏、关节液、心血接种于营养肉汤、含NAD 的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普通琼脂和含5%乳牛血清的TSA 培养基,于37 ℃、5% CO2培养箱厌氧培养24~48 h,观察其生长形态及特征。培养结果见表1。

表1 细菌培养结果

挑取培养后的单菌落抹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状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图1)。细菌培养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特征,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2.1.2 生化试验 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生化鉴定管,管中同时加入5 mL 0.01%的NAD,置于37 ℃5%的CO2培养箱,培养48 h。结果见表2。

图1 革兰氏染色镜检细菌形态

表2 生化试验结果

上述生化试验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征,基本确定病猪患有副猪嗜血杆菌病。

2.1.3 PCR 鉴定试验结果 参照刘建奎等(2012)的文献介绍对分离到的5 株菌株进行PCR 扩增,观察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821 bp 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图2),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表明所分离到的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

图2 分离菌株的PCR 鉴定

2.1.4 小鼠致病性试验 将菌株接种于添加NAD的TSB,37 ℃培养48 h,无菌生理盐水5 倍稀释培养菌后,给一组小鼠皮下接种0.5 mL,对照组小鼠皮下接种0.5 mL 无菌生理盐水。接种细菌组小鼠48 h 内死亡,剖检肺部有出血,肝脏明显肿大,对照组正常。从死亡小鼠的肺和脾上分离得到和以上一致的细菌,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2.2 药敏试验

将分离菌株接种于添加NAD 的TSA 培养基,涂沫均匀,选取药敏片贴于培养基上,于37 ℃5%的CO2培养箱培养48 h,测量抑菌环直径并判定。判定结果见表3。

从表3 可以看出:分离菌株对洛美沙星、恩诺沙星、头孢拉定、头孢噻肟、头孢噻呋等敏感,对氨苄西林、丁胺卡那、克林霉素、阿莫西林等中介,对庆大霉素、链霉素、青霉素G、金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等耐药。

表3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

3 治疗措施

3.1 提高保育圈舍温度至20 ℃以上。天气晴好时中午11:00 至下午14:00 南向窗户打开通风,以防空气污浊。清扫圈舍粪便并减少冲洗圈舍次数,每周带猪喷雾消毒2~3 次,避免死角。保持圈舍干爽。杜绝霉变玉米和饲料。将可疑猪和发病猪全部换至病猪舍隔离饲养。将猪分圈,减少饲养密度。把病重猪和污染物及时清理,将其深埋或焚烧掉。

3.2 发病猪肌注洛美沙星和头孢噻呋,1 d 1 次,连用3~5 d,按说明书用量使用;大群拌料加药:恩诺健1 000 g+10%头孢拉定500 g+柴胡甘草颗粒1 000 g+全价饲料1 t,连用7~10 d;同时在饮水添加优质多维1 000 g+葡萄糖20 kg+水1 t,连饮5~7 d。

经过上述措施处理30 d 后,除少部分病重猪死亡外,大部分症状较轻病猪逐渐好转,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

4 小结

造成副猪嗜血杆菌病在该场流行的原因可能有4 点:一是冬季圈舍温度偏低,门窗封闭较为严实,再加上粪尿清理不及时,明显感觉空气污浊、气味呛人;二是饲养密度较大,因前期仔猪上保育较为集中,导致圈舍紧张,猪群拥挤打架增多;三是加药预防没有做好,仔猪由产房转到保育舍应激较大,饮水中没有及时添加电解质多维和葡萄糖等;四是没有按规定及时消毒,造成病原微生物无限繁殖。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侵害的是关节、浆膜和脑膜等器官,相对其他组织这些器官的毛细血管分布较少;而肺部作为重要的发病器官却与血液之间又存在血肺屏障,因而一般药物很难到达该菌分布最多的部位,通过药敏试验选用的药物不一定有效,必须结合临床选用穿透性强,组织分布浓度高,能够深入副猪嗜血杆菌附着部位的药物,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4]。

猜你喜欢

嗜血头孢圈舍
柳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头孢那么多,到底怎么选?
住口
一种新型肉鸡圈舍的研究和应用
花脚蚊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四代头孢药功效各不同
不是所有的头孢,孩子都可以随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