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生死竞速—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项目为例

2019-12-02□马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急诊科心肌梗死护理

□马 帅 郑 硕 刘 迎

一、选题依据及项目设置

(一)选题依据。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明确提出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护理技能人才,强化教育过程中实践与理论、实践与人文的共同渗透,提升护生职业素养,促使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发生变革,原本独立的、割裂的各学科知识有了被整合的必要。

有研究指出,整合式教学应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凸显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特色[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内外多项研究数据显示,心肌梗死的急诊就医率在各类疾病中居于前三甲,可见,该病与急诊护理工作联系紧密。

(二)项目设置。为使学习过程与临床实际工作流程衔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整体护理执业能力,教学团队将《急危重症护理》急诊护理工作内容序化为16学时的“生死竞速——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项目,即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小吴为情境贯穿线索,以急诊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提取典型工作任务、调研职业能力、探究支持课程模块,将《急危重症护理》的部分内容和《内科护理》《基础护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序化,包括:项目一:为生命开道——院前急救;项目二:为生命护航——急诊科护理;项目三:为生命赋能——急诊科手术护理;项目四:为生命接力——高级生命支持。整合过程基于系统论和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科学性。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时间为第二学期。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和学生工作系统“学业预警管理系统”显示的个人综合成绩专业排名、优势学科和不同学期的成绩排名变动情况,进行智力分析;通过整合分析教学平台、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第二课堂“到梦空间”后台大数据,进行非智力分析。

(二)重点难点。根据学情分析、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要求、国内护士的职业素养标准以及“实践学习困难反馈小组”调研制定本次课重难点。

1.重点。各种急救技术、急诊科预检分诊、心电图检查、急诊手术护理要点。

2.难点。对心梗病人进行迅速评估和决策,并正确果断实施综合急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现场救护、急诊科入院后救护、急诊手术和紧急抢救的工作要点;熟悉转运途中的监测与护理;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急诊科入院护理常规操作;了解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急诊护士的素质要求。

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实施各项急救技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抢救设备;能够尽快行心电图检查并正确判断心电图。

3.素质目标。具备“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天使匠心”。

(四)教学策略。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小吴为情境贯穿线索,以急诊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急诊护理设置成4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备,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具体教学手段包括《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平台、自主研发的心肌梗死虚拟知识库、自主研发的虚拟心电图诊断系统、网络模拟急救系统、高级心肺复苏训练及考核系统等。

三、课堂教学实施成效

(一)教学目标实现和重难点突破情况。通过测试比较,学生的急救护理实践和案例分析成绩较上级学生都有了提升。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还原临床真实抢救流程,本课的教学难点“对心梗病人进行迅速评估和决策,并正确果断实施综合急救”得以突破。统计结果显示,考察医学分析决策思维的案例分析题,本级学生成绩高于上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表1 任务教学实施后不同级学生成绩差异表

通过模拟急救护理岗位流程的任务教学,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责任意识成功内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级学生在急救理论认知、急救技能认知和急救情感认知三个方面,测评分数较高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均高于上一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任务教学实施后不同级学生急救护理认知变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执行情况。课前通过发布课前任务单和相应测试题,结合学生“学业预警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心梗急救知识、技能的薄弱环节。通过已实习学生成立的“实践学习困难反馈小组”调研临床新手易错点,合理确定重难点。对接临床急救真实情境,根据学生性格测试情况分组,组建急救小队。根据急救小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或提高难度,促进急救小队成员的持续成长。

(三)全过程信息采集测评情况。在实训教学中,通过操作过程的实时投屏、评分表应用和学生手机拍照传平台讨论区,对学生的技能操作情况实现了实时反馈评价指导。

四、创新与特色

(一)教学理念具有先进性与启发性。该项目立足常见的急诊护理需求、构建开放的信息化急诊护理课堂、模拟真实的医院情境、对接最新的国际急救标准、培养正确的急诊医学决策思维、内化“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意识,教师在教学主导过程中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先进性和启发性。

(二)教学设计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

1.2个项目2个理论。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序化基于系统论和科学建构主义理论,同时依托于一项教学团队主讲人主持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一项教学团队共建的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急危重症护理》。

2.1个主线。课程设计以患者小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愈后为主线,将一个患者从心梗发作,到治愈出院所需的护理技能进行整合,贯穿整个项目,层层递进,还原了真实工作流程。

3.1个小组。课程秉承“医院是学校的课堂,今天的学习是未来工作的预演”,每次课前通过对已实习学生组建的“实践学习困难反馈小组”调研,确定临床新手容易犯的实践错误,及时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纠错训练。

4.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明确立德树人基本要求,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把正确急诊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之中。例如,强调急诊护理工作要德技并重,既要具备精益求精的技术匠心,还要具备天使般的同情心、悲悯心、同理心和爱心,即“天使匠心”。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温度”、“有速度”、“有准确度”的急诊护士。

(三)教学策略具有生动性与科技性。科技为生命接力,科技为教学赋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施,依托教学平台,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理实一体教学。

1.自主研发软件。自主研发了“虚拟心电图诊断系统”,帮助学生能在预检分诊时快速判断病情;自主研发了“心肌梗死虚拟知识库”辅助学生全面了解心梗相关知识;合理使用其他教学软件、游戏软件、急救系统。

2.信息实时采集评价。学生所有操作实时投屏,急救模拟人连接电脑实时反馈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时按压的深浅及准确度,教师根据反馈对学生实时评价指导,实现了学生数据的无痕采集。

五、反思与改进

(一)小组活动方面。分组探究、情境模拟、实操环节均根据MBTI职业性格测试进行了分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各个小组表现不均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个别环节的全员个性化评价。

(二)教学理论方面。课程设计虽然基于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但科学建构主义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较浅,对于情境认知理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等还需继续学习,需要进一步查阅教育教学理论、护理学理论等主题文献,探究理论与教学实施的深度融合,使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急诊科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