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态环境类专业现状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19-12-02彭辉辉汤桂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生态

□彭辉辉 汤桂容

在国家战略角度和普惠民生层面,生态文明建设高位推进,生态环境事业蓬勃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异军突起。“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年均15%~20%速度增长,2015年产业规模约5.5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达10万亿元,是我国“十三五”时期产业新增长点[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生态环境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生态环境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也是担负人才培养职责最重要的承载主体。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质量地发展高职生态环境类专业,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带动更多更好的生态环保科技落地生根、开发结果,是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推手。

一、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现状

(一)生态环境类专业开设情况。根据教育部2015年版《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我国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生态环境类专业共设置有11个。自2016年以来,全国开设生态环境类高职专业学校数量整体上规模较小,各专业之间差距较大。开设学校数量排前五位的分别为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其中,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学校数量最多,保持在140所以上,再者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超过50所。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备受关注,开设学校数量连年增加;而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受全国环评机构改革政策影响逐渐出现萎缩现象,核与辐射监测防护技术近年来没有学校开设。2016~2019年各专业具体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2015年版高职生态环境类专业开设情况

注:表1数据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布的备案信息进行统计,下同。

(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在全国各省区的开设情况。表2、表3是2016~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在全国各省区的开设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出,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遍布全国近30个省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其他省区相对分布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

表2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在全国各省区开设情况

表3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在全国各省区开设情况

(续表3)

10海南省1111广西壮族自治区223312广东省564413湖南省111114湖北省133415河南省433616山东省657717江西省332218福建省11119安徽省114320浙江省444421江苏省688822黑龙江省333323辽宁省124内蒙古自治区544525山西省233426河北省566627天津市111128西藏自治区1合计58677488

(三)专业开设不均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设置的11个专业,基本覆盖了环保设备(产品)生产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服务等生态环保产业领域。可绝大多数专业均对接的是生态环境服务业,岗位划分非常细致,很多学校都开设有这些专业;而其他两个产业领域涉及的专业较少,开设的学校也不多。

(四)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从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社会行业产业的兴盛,都离不开千千万万掌握行业技术技能的产业人才的支撑。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改善生态质量、补齐环境短板的重要支撑,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实际要求,同样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贡献。但是当前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最为突出问题就是人才供需矛盾,不仅表现为尖端领军人才不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乏也尤为明显。而解决生态环境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乏问题的最大障碍在于我国生态环境类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各专业发展定位不准或定位太低,缺少底蕴积淀且活力不足。排除障碍的有效途径是依托产教融合补齐短板,实施创新发展高位跃迁,坚决走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之路。

二、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一体四位”创新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若要一举突破障碍,尽早有效走出发展低洼地,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势,满足生态环保产业崛起需求,就必须高位跃迁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就是建立“一体四位”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所谓“一体”,是指政府部门、行业机构、高职院校、市场企业(简称政、行、校、企)建立一体化深度合作体制,共谋事业;而“四位”,则是指合作各方在生产、教学、研发、服务(简称产、学、研、服)四个位面上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协同进步。

(一)“政、行、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国家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行业指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行政化严重等因素是环保产业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原因[2]。为破解困局,以教育发展为中心,推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生态环境行业机构、生态环境高职院校、生态环境市场企业构建生态环境事业发展共同体,建立一体化深度合作体制,共同谋划生态环境事业改革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落实职业教育和生态环境政策、实现生态环境类专业创新发展的优势顶层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政行校企”四家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平台,围绕产业崛起的目标,持续推动政策保障、技术进步、教育繁荣、市场兴盛,形成高位协同、合力施为、相辅相成的联动网络(如图1所示),奠定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图1 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政、行、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联动网络

(二)“产、学、研、服”四位面融合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都是从中职中专升格而来的,教育资源底蕴稀薄。而其对应的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更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形成了社会进步“倒逼”产业发展的态势,技术和人力资源储备极其不足,行业业态十分落后。面对如此形势,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只有全局谋划、全面发展、高位跃迁,才能赶超时代步伐,中途崛起。因此,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必须明确和坚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全面推进形成生产、教学、研发、服务四位面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事业大战略格局(如图2所示),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类专业在产、学、研、服四个位面上协同融合、激发活力、创新发展、强势崛起,实现教学内涵发展有保障,生产、研发、服务外延扩张有动力,内涵、外延平衡提升。

图2 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产、学、研、服”四位面融合发展战略格局

1.以生产引领创新驱动。高职院校应当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兴办与生态环境类专业对口的一流特色产业,或采取措施与行业先进企业深化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力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参与生产激发改革创新驱动,引领专业教学发展定位,提升研发项目成果质量,增强社会服务品味效益,使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其发展源于生产、高于生产、引领生产、服务生产。

2.以教学促进协调一致。教学的基础是知识差距[3]。专业教学就是要将行业生产领域的经验问题、研发领域科技成果(包括技术、产品、标准等)、服务领域的市场需求科学传达给学员受众,以提升其思想认识、理论水平、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促使生产、研发、服务领域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协调一致,成为师生员工学习实践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但当前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生产实践、推动科研开发、增强社会服务,不断进行教学资源的归纳总结,尽快建立科学的教学标准体系,有效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3.以研发推动优化升级。从功能、结构、存在、本体、目的等五方面分析,科研开发对高职院校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4]。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开展研发工作,一是有针对性解决行业生产领域存在的问题,突破技术“瓶颈”,提高生产力水平;二是研究行业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探索其发展的路径和办法,推动行业高职专业教育发展;三是开发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等新成果,对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产业优化升级。从而通过研发工作,推动生产、教学、服务的优化发展。

4.以服务兼容开放共享。只有以服务为切入点,把握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独特定位并对产学研的目标、方向和内容进行逆向设计,产学研结合才能有活力[5]。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和保障。高职院校通过专业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公益实践等活动,实现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等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提高声誉也保障发展,并促成生产、教学、研发等行业各领域资源优势兼容互补,达到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目的。生态环境类专业尤其应该如此,方可解决底蕴不足、发展乏力、保障缺失的困境,走出跃迁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生态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