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的策略

2019-12-02何锐钰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结构化研修课程内容

何锐钰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上海 200232)

“十三五”以来,各校积极倡导备课组、教研组根据本学科、本组的特点,针对教学中真实发生的问题,设计实施实践体验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修活动。实践体验课程的开设,成为各校探索建立校本研修新机制的有效载体。

校本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的主要范畴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具有非系统性和隐蔽性,很难像理论课程那样按照相对固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并通过教材形式书面呈现,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活动类课程,有自己的“实践逻辑”。作为一种超越了传统理论课程框架的新型课程,究竟是哪一种逻辑顺序,把看似“零散”的一个个教研活动高度结构化?究竟该如何对实践性知识和活动进行模块化编排和结构化的呈现?如何按照“实践逻辑”为教师设计清晰的“学习路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学校的教师,尤其是教研组长。

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建立在对研修活动的改造与升级之上的,因此,和知识技能类课程相比,实践体验课程对内容的设计重心,不在于通过细节开发追求知识的几何式增长,而在于将“碎片化的学习”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即把教师研修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视为一个“项目”,来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如果说知识技能类课程是“讲好一门课”“开发一门课程”,那么实践体验课程就是“设计一个学习项目”。但即便是一个学习项目,也需要从课程的视角按照课程的规律去整体架构。

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一门“技术活”。不仅需要有“规则意识”,更需要有具体的策略、方法和步骤,不仅要具备“统整观念”,还要具备“分解的技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讲规则,按步骤,懂方法”。

一、按照“规则”组织研修内容

实践体验类课程的内容组织必须体现以下“规则”:

1.符合“做事的逻辑”

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先行后知”的学习,用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教师是在“拔出萝卜”的“做事”过程中,带出了知识问题和能力问题。实践体验课程遵循的正是“做事的逻辑”,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一个主题统领下做一个事情的过程中,一系列任务和一系列活动,相互关联,先后有序,引导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参见图1。

图1 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链”

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做事的逻辑”,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流程。我国心理学专家陈琦认为,“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1]。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既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也需要一系列认知操作过程的参与。因此,问题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即便是教师日常进行的“课例研究”,也必须经历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问题,遵从“问题解决”的“逻辑链”。

2.呈现经验式学习过程

成人的学习始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其学习需求来自教师本人所面临的问题。即使对于理论学习,也需要伴以大量的操作性实践,以加强学习者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因此,与符号式学习过程不同,实践体验课程是一种经验式学习过程(参见图2)。

图2 符号式学习与经验式学习比较图[2]

经验式学习过程正是体现了成人的学习特点,在“实践——分析——概括——应用”循环之中,引导教师即学即用,在“做”中“学”,实践体验课程都是基于经验式学习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对内容进行组织与编排的。

二、分步骤编排研修课程的内容

内容的结构化设计通常是需要步骤和流程的,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的编排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1.模块构建

构建学习模块,就是对课程进行初步的“框架搭建”。基于成人学习特点和问题解决取向的教师研修课程的内容编制,遵循的不是一讲到底的严密学科逻辑,而是一种“实践逻辑”,即在“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中,穿插进行着以“参与”“体验”为特征的各类学习活动。因此,构建学习模块,就是设计一个明确的课程学习地图,引导教师的学习,完成研修课程内容组织的“初步设想”。

案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要解决“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这个主要任务,课程在内容编排与组织上构建了七大模块,分别是:自学预热、专家讲座与理论学习、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专题研讨与策略研究、课例观摩与专家点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生成建构与反思提升。这些学习模块,确定了学习活动中的若干个行动,使零散的研修活动和内容成为有目的的组织和有意义的实践。

2.任务分解

从“初步构想”到“课程落地”,这中间要经历一个“任务分解”的环节。

实践体验课程的关键是“研修内容任务化”,即遵循“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样一种思路,从而以任务为主线,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推动整个课程的进展(参见图3)。

图3 实践体验课程研修内容任务分解图

图3中,在确立了“理论学习、自主研究、交流研讨、教学实践、成果外显”之后,再对每一模块进行细致分解。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操作序列之后,问题才有得以解决的可能。实践体验课程的“任务分解”,就是在整个研修活动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学习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当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引导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按照“做事情的实践逻辑”,把“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这项任务,分解为13个“子任务”(参见图4):各个子任务是按照整个任务完成的流程和顺序进行分解和排序的,它们构成了13个学习的步骤,是一个主题统领下做一个事情的过程,且相互关联,先后有序。完成这些学习步骤,才能指向最终的问题解决。

3.细节开发

对主要任务进行分解之后,就进入细节开发阶段,即对课程内容不断进行充实和丰富。课程内容的细节开发决定课程质量的稳定性。细节越深入,课程内容与实际操作的接轨度越高,课程就越有效。在课程框架确定后,就要填充大量操作性内容,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细节开发决定了课程能否满足需求,即“课程落地”。

图4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三、借助思维工具结构化呈现研修内容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3]。我们在搭建实践体验课程内容框架时可以借助一些思维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性结构设计。这里介绍一种思维工具——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1973年由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发明。它是一种思维原理或工具,旨在阐述写作过程的组织原理,指明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中概括出来的,再由一个总的中心论点统领多组思想,由此构成了金字塔结构。它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帮助课程开发者理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内容进行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是:上下级,纵向包容、先抽象后具体;同一级,横向并列、不重复不遗漏[4]。

在运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时,有以下操作要点:

要点1:整体划分课程三阶段

把课程从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课程导入、主要任务和课程结尾。课程导入,用于说明课程的由来、课程将要解决什么问题、课程的意义等。常见的导入方式有:现象分析、案例导入、问题导入、分组讨论导入等。主要任务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结尾,用于总结、回顾课程内容,考核、评估学习掌握情况,或者引入下次课程内容。

要点2:分模块设计,以活动环节或模块为段落

要点3:横向展开,纵向深入,实现逐级分解

要点4:采用PRM模式,聚焦“问题解决”

PRM是“现象呈现(phenomenon)—原因分析(reason)—措施及解决方案(measures)”的简称,即从问题出发,提供解决方案。“PRM”包括各种变体:PM、RM、M等,可以没有“P”和“R”,一定要有M[5]。

PRM模式把主题拆分为现象(问题)、原因、对策等若干阶段进行研讨,引导教师放慢思维步伐,聚焦问题解决。

要点5:任务分解,活动贯穿,凸显实践框架

借助金字塔原理这一思维工具,我们可以对将看似零散的研修活动进行整体性设计,让教师的研修内容在学习主题与目标的统摄下,更加具有整体性。

在图5中,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呈现出的是一种“实践框架”,我们可以根据结构模型推导出以下公式:

“实践框架=学习模块+任务链+活动组”

下面,我们以“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情感脉络的梳理”这门实践体验课程为例(参见表1)。

图5 实践体验课程内容标准结构模型

表1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情感、脉络的梳理

实践体验课程说到底是一种参与性课程,可参与性除了表现在合作共享的氛围之外,还表现在“任务”的设置方面。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任务是操作性任务,有些则是思考性任务;有些任务非常明确,有些则属于暗示性任务、诱导性任务。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呈现方式不只一种,该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呈现方式,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对“问题中心”的教师研修课程而言,“学习模块+任务链+活动组”的方式无疑是对问题解决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内容结构化呈现时要做到“三个体现”:

一是内容呈现要体现操作技能同理论阐释的同构与互证,实现知识与活动、讲解与练习、反思与交流的有机融合。

二是内容呈现要体现对每一个问题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的分析。

三是内容呈现要体现对主题的持续研究,在“形成共识—行为改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中“螺旋式上升”。

当然,与其他类教师研修课程一样,教师的“学科理解”和“学生理解”永远是实践体验课程内容结构化呈现的“硬核”。因此,探索实践体验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而且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有效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建立校本研修的长效机制、再造教师行动学习文化,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结构化研修课程内容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