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LEED-ND/SITES/LPS雨水管理评价标准对中国海绵城市绩效评价的启示

2019-11-30沈洁龙若愚陈静

风景园林 2019年3期
关键词:考核办法海绵雨水

沈洁 龙若愚 陈静

1 中国相关雨水管理评价标准与发展

中国有关雨水管理的评价标准,较早见于2001年由中华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编制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CEHRS),该版标准关注节水和雨水中水回用,并以节水率和回用率作为评分标准。2006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0378—2006)同样强调节水和雨水利用,并对住宅建筑雨水径流的去向做了定性规定,但未将雨水径流控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也未对雨水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控制给出明确量化标准,并且对雨水径流的污染控制也无明确要求[1]。2014年版(GB/T500378—2014)对此进行了调整,以定量指标代替过去的定性分析,并将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控制目标[2]。2015年8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考核办法》),从宏观层面上考核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6个方面[3];2018年7月,住建部进一步组织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规定:评价应遵循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对项目实施有效性、排水或汇水分区及城市整体海绵效应进行评价,以排水或汇水分区为单元统计,以达到该标准要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作为评价结果[4]。其评价对象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典型项目,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具体评价内容包括:1)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径流体积(海绵体)控制;2)路面积水控制与内涝防治;3)城市水体环境质量;4)项目实施有效性;5)自然生态格局管控与城市水体生态岸线保护5项考核性指标;6)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7)城市热岛效应缓解2项考察性指标,其中指标4是针对典型项目的考核指标[4]。标准规定,评价过程应以不少于连续1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监测与模型模拟、图纸查阅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相较于《考核办法》的评价对象仅限于城市,《评价标准》增加了“项目实施有效性”对场地尺度的海绵体进行评价。针对典型项目的评价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径流体积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可渗透地面率、接纳周边区域雨水径流并达到规划设计要求(针对公园与防护绿地)等几个方面,较城市尺度的评价指标要少。

《评价标准》修正了《考核办法》中存在的“未明确各考核指标的定量评价分析方法导致难以直接操作”[5]的问题,《评价标准》中各指标的量化标准明确,并有详细的评价方法。但在指标覆盖度上有所下降,《考核办法》中的“污水再生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率”“管网漏损控制”“饮用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显示度”等指标在《评价标准》中均未被保留。

此外,已有研究还指出《考核办法》存在如下问题,包括:整体上欠缺清晰地判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的分析框架及其价值导向;公共社会属性难以得到客观评估;自上而下的决策方案难以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和愿望,降低了实效性等[6],这些问题在《评价标准》中并未得到解决。

2 美国相关评价体系中关于雨水管理的评价标准

为了更科学地支持、指导和评价设计,减少设计决定的不确定性,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及规划设计师逐步采用一些基准来建立对规划设计项目的绩效预期。1999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创建了一套自发的、以绩效为基准的绿色评价系统,即能源与环境先锋认证(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LEED);2006年,可持续场地倡议(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简称SITES)在LEED 的背景上创建,旨在为景观设计、施工、养护实践提供指导与绩效标准[7];2009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与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新城主义委员会合作创建的社区开发LEED认证(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LEED-ND),将对绿色建筑的评估扩展到对建筑周边景观环境的评估[8];2010年,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简称LAF)在景观绩效系列(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 简称 LPS) 策略研究倡议的过程中提出了“景观绩效”(Landscape Performance)的概念,指的是“景观实现预期目标和助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9],它提倡通过“案例研究调查”(Case Study Investigation,简称CSI)的方式来量化已建成项目的景观绩效,其核心是对建成项目运行状态进行量化评估,从而确定被使用的设计方法和策略是否满足原本的设计意图,并且是否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10]。

不同于LEED-ND 和SITES侧重于前瞻性预测,LPS是一套回溯评估体系,它在项目建成后对绩效进行量化。此外,三者的组织框架也不同。LEED-ND 根据尺度进行组织,SITES根据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组织,LPS 从可持续角度进行组织。从度量项来看,LEEDND 注重环境绩效,并未强调经济和社会绩效;SITES 侧重环境和部分社会绩效,而未考虑经济绩效;LPS 是目前唯一从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综合评估景观绩效的体系[11-12]。尽管三者有诸多差异,但雨水管理都被作为非常重要的部分纳入其中(表1)。

LEED-ND强调建筑与基础设施、社区与区域景观的融合[12],其雨水管理的相关指标主要设置于“精明选址及相关”和“绿色基础设施与建筑”的一级指标之下,其在确保社区发展对自然本底的低影响,以及社区的可持续运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SITES对雨水管理的内容组织强调其在水循环中的位置与作用(主要位于“径流/渗入”阶段),其相关指标主要设置于“场地条件”和“场地设计—水资源”的一级指标之下。此外,绿色屋顶作为低影响开发的措施之一,能够降低屋面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设计和运行良好的雨水管理设施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于可持续景观的理解与认知,因此位于其他一级指标内的这2项指标也一同纳入统计。

LPS关于雨水管理相关项目的整理报告展示了雨水管理设施的多重效益,包括:削减径流量,推迟降雨径流峰值,净化水体的环境效益;增强宣传教育及公众环保意识、改善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降低基建和维护费用,促进周边地产升值的经济效益等;一些项目还对公众审美有所影响和改变[10]。进一步整理后包括生境保护/创建/恢复、雨水管理、节水、水质、防洪、地下水补给、温度与城市热岛效应、教育价值、风景质量、节约费用共计10项指标,分布在环境、社会、经济3类绩效中。

3 中美雨水管理评价标准的比较

LEED-ND、SITES、LPS虽在评价对象上各有侧重,但均依托项目进行考评;《考核办法》用于评价按照《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评价标准》的评价对象既包含城市也包含项目,在“项目实施有效性”指标中,要求根据地形地貌特征、用地类型等,为“建筑小区”“道路、停车场及广场”“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选择典型项目进行监测评价。

虽然中美标准在评价对象的尺度和类型上有所差异,但均以实现可持续环境为目标,并且无论是城市评估还是项目考核,都需要落实到一定区域,以量化数据完成评价,因此标准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表1 LEED-ND、SITES、LPS中关于雨水管理的评价指标Tab.1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in LEED-ND,SITES and LPS

以下基于美国2014年发布的SITES V2、截至2017年9月对LAF在线发布的65个与雨水管理相关建成项目的整理报告①,2018年7月发布的LEED-ND V4,与中国2015年8月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和2018年7月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对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设置和单项指标内容3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3.1 评价方式比较

以上标准的评价方式各异,可基本分为3种类型。

1)LEED-ND和SITES需要项目在达到最低要求(即必要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效益对应不同分数(即得分项)的集合来获得认证。得分项采用分级评分的方式,如SITES中“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一项满分6分,如将项目边界内水生态系统的范围恢复至30%得4分、60%得5分、90%得6分。此外还对创新和卓越表现提供奖励加分。最终依据总分划定评估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铂金级、黄金级、白银级、认证级共4级。从目前其在可持续领域获得的认可度看,LEED-ND和SITES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模式,这种评分并分级的方式有利于项目之间进行比较,有助于发挥优秀项目的示范作用和激励效应。

2)LPS没有发展传统的层级因子和权重构成的评价体系,而是基于案例研究,从环境、社会和经济3方面关注每个项目实际绩效的度量,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景观绩效可持续特征度量体系[10],因此无评分也无评级。这种基于案例研究的方式不拘于评价体系的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对实际绩效的评价描述。

3)《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不设分值或权重,也不进行加和与评级。《考核办法》的指标分为约束项和鼓励项,《评价标准》则通过语义强弱进行分级,从“很严格—严格—稍有选择—有选择”强制性逐渐减弱。《评价标准》详细规定了各单项应达到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单项指标的评价结论只有“通过/不通过”,不存在分级的中间状态,达标条件更为严苛。另外,《考核办法》简要规定考核分为城市自查、省级评价和部级抽查3个阶段,但二者均未对完成所有指标评价后的考核结果做出规定或说明。因此严格来说,二者只有评价指标,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3.2 评价指标的设置与比较

表2显示了LEED-ND、SITES、LPS、《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中经过整理和归类后关于雨水管理的评价指标。各指标根据价值取向分为环境、社会、美学和经济4类绩效②,无法归类的则纳入“其他”分类。

LEED-ND、SITES、LPS共有的评价指标包括:保护/恢复水生态系统、保护洪泛区域、径流量控制、水质控制、节水与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6个方面,前5项为3个体系取集合后涵盖的所有必要项指标,覆盖了美国雨水管理评价的核心,前2项为LEED-ND和SITES共有的2项必要指标。

中国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的关注较晚,但在国家“海绵城市”政策的强势推动下,汲取各国经验、建设进展迅速,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更为广泛。《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除覆盖LEED-ND、SITES、LPS共有的6个指标外,还增加了“地下水补给”“内涝防治”“饮用水安全”,以及有关政策执行及示范效应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和“显示度”5项指标。其中,“内涝防治”提出在设计重现期对应的降雨/暴雨情况下不得出现积水/内涝,强调了事实感知,以应对中国自2010年起各地频繁爆发城市内涝的状况;“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和“显示度”则针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以政策推动的国情所设,这些指标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

对比中美雨水管理评价指标还发现,中国评价指标的效益度量全部集中于环境绩效,而SITES除环境效益外还考虑到雨水管理设施在提升公众对可持续景观的理解与认知上的作用,以及其在视觉景观性上的意义。而LPS除以上指标外,还囊括公众满意度、费用节约的指标,涵盖环境、社会、美学与经济4个方面的绩效。

3.3 单项评价指标比较

选取在5个标准中共有度、相似度较高的4项指标细则进行比较。其中由于LPS没有统一的官方标准,暂不计入比较。

1)“径流量控制”指标。

作为雨水管理最重要的控制项之一,“径流量控制”在各标准中都有定量规定,并且都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

美国环保署在全国统一采用95%的“年降雨场次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LEED-ND与SITES根据不同指标完成度对应不同得分。LEED-ND中对应该项的指标是“雨水管理”,为得分项,分4个等级,达到80%年降雨场次控制率得1分,85%得2分,90%得3分,95%得4分,获得2分或以上的项目若开发场地条件苛刻(如位于棕地、建成区等)还能获得额外1分。SITES中对应“管理场地内降水”和“管理超出基线的降水”2个指标,前者为必要项,后者为得分项。前者以60%年降雨场次控制率作为先决条件,若能达到80%,后者可加4分,90%加5分,95%加6分。

中国考虑到不同地区在气候、降雨产流率上的差异,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大陆地区划分为5个分区[13]。《考核办法》规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达到《指南》要求;《评价标准》则做出进一步细化,规定针对新建区和建成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径流体积”分别“不得低于(严格)”和“不宜低于(稍有选择)”所在分区规定的下限值。

表2 中美5项评价标准中关于雨水管理的的评价指标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the five Sino-U.S.evaluation standards

中美标准都考虑到了气候区域和场地条件的差异,以分级的方式代替了“一刀切”的简单模式。已有研究表明,场次控制率和雨量控制率在核心上是一致的,但对比中国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美国95%年降雨场次控制率各自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发现前者小于后者[14],即美国标准高于中国标准。

2)“节水与雨水资源化利用”指标。

该项指标包含节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2方面内容。LEED-ND侧重节水,SITES和LPS均涵盖2个方面,《考核办法》强调雨水资源化利用,《评价标准》无该类型指标设置。对比中美标准在该项指标上的差异,《考核办法》以雨水资源利用率,即“雨水收集并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等的雨水总量”与“年均降雨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美国标准则将节约景观灌溉用水放在首位(SITES将该项指标作为必要项指标),鼓励采取替代灌溉的方法和节水策略,以限制使用或不使用饮用水、天然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进行景观灌溉及其他户外使用,从而保护水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使用。中国指标针对城市评价,美国指标针对项目评价,二者不可一概而论,但美国标准针对水资源遵循“先节约再利用”的原则更为合理。

3)“保护/恢复水生态系统”与“保护洪泛区域”指标③。

天然湿地及其他水体、洪泛平原是维系自然和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基底。美国指标非常重视在项目选址阶段对洪泛区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LEED-ND中“保护/恢复水生态系统”一项包含4个指标:“保护湿地和水体”“保护生境、湿地和其他水体”“恢复生境、湿地和其他水体”和“生境、湿地和其他水体的长期维护管理”,其中第1项为必要项,后3项为得分项;另有“避开洪泛区域”为必要项指标。SITES中包含“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保护洪泛区的功能”2项,均为必要项指标。这2方面的指标也是LEED-ND和SITES完全共有的强制性指标。

美国标准中将水生态系统和洪泛区保护作为先决条件(必要项),只有满足基本的保护要求,才可通过更高要求的评定获得分数,而中国标准中并未设置这样的“门槛”。此外。美国标准细分了场地内是否存在水生态系统(湿地、水体和生境)及水生态系统的类型(重要、普通或不良),场地内是否存在洪泛区(场地内没有洪泛区、先前已开发场地或棕地位于洪泛区、未开发荒地位于洪泛区)等多种情况,评价标准和应对措施也有所差异。而中国标准偏重城市的整体指标,如不侵占天然行洪通道、洪泛区,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达到城市蓝绿线管控要求,城市水体生态岸线率不宜低于70%等,这也是由于中国该项指标只针对城市宏观尺度的缘故。

4 中美雨水管理评价标准理念差异的原因与中国海绵城市绩效评价的现状问题

综上,中美现行雨水管理评价标准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理念差异最为突出,在已被证实的有关雨水管理的多种效益中,中国标准以环境效益为唯一导向,美国标准SITES和LPS都更注重对综合效益的考量。这种差异首先与中美两国雨水管理所处的阶段与阶段目标相关。“海绵城市”概念在2012年首次提出,其建设初衷是缓解城市内涝、消减城市径流污染[13],其后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跨越式发展,但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仍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关注雨水防洪治理,发展至今已经历“管渠快速排放—水量排放控制—水量排放与水质净化并重—多目标控制以恢复自然水文循环”[15]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雨水从人类的敌人变为朋友,人们对于雨水管理的期待值就会提高,雨水管理设施为什么不能更宜人(Amenity)呢[16]④?因此,美国雨水管理评价体系在环境效益之外,开始关注社会、美学等方面效益,这正是雨水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次,无论是SITES还是LPS均以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作为其理论基础[17-18],该理论是指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有益于人类和其他有机体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资源和自然环境(在雨水管理方面表现为地下水补给、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等),同时也包括气候的调节、灾害的减缓以及环境的自愈等功能(在雨水管理方面表现为径流量控制、水质净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以及满足人类精神和文化需求(在雨水管理方面表现为具备雨水管理设施的景观性、提升公众对可持续景观的理解与认知等),因此二者的考核指标更具综合性。

中国标准基于现实问题,以环境效益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虽符合现阶段发展目标,笔者却认为并非当前最优方案,原因如下:首先海绵城市建设的利益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政府、社会公众、工程承包商等,为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稳健发展,关注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是关键[19],但现有考核办法和标准均存在“重政府绩效,轻公众需求”[20]的问题。美国20世纪70—90年代大量建设的滞洪池(Detention Ponds)和蓄洪池(Retention Ponds)在雨水管理的功效上长期备受质疑,最终被低影响开发设施所取代,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公众对于这类雨水设施抱有负面感知[21],因其形态和后期维护问题,社区居民认为该设施在健康和安全方面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艺术性和视觉效果也令人不愉快[22-23],因此当前美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已建成的数量众多的滞洪设施改造成具有良好视觉观赏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21]。中国已有研究指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建设理念,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因此生活在海绵城市改造主体城区内的居民对其建设并不买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者在满足海绵城市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其景观视觉体验,不但提高了居民在改建环境中的愉悦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负面情绪[24]。此外,还有研究指出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雨水管理设施的理解力、鉴赏力和接受度[25]。当前仍有很多公众认为“海绵就是在绿地里挖坑”[26],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单一环境标准的导向所致。这种现象说明:1)雨水管理设施的教育意义在许多实践中未能得到良好实现,故公众“只见树叶,不见森林”;2)公众印象中雨水管理设施的设计手法单一(下凹式绿地),这或是人们看到的实践成果有限,又或是看到的设计方式确实单一,如为后者就暗示了设计实践在视觉吸引力上存在问题。公众的社会性认同是可持续理念和雨水管理项目成功推广的重要基础,相较于环境效益的各种专业性指标,社会、美学效益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也更容易被公众感知和认同,在项目绩效评价中不应被忽略。此外,以环境(生态)效益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有可能造成绿地被一味作为雨水收纳体,从而忽视了它在其他方面应当发挥的作用[10],导致优质绿地被简单开挖成排水洼地。尤其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跨越式发展,建设迅速、建设量巨大,因此更应将环境效益外的其他效益指标尽早纳入评价体系中,引导并规范设计实践,从而不再重蹈他国覆辙。 另外,根据美国环保署(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称EPA)的测算数据,相比传统雨水管理技术,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建设和运营维护方面能够节约15%~80%的成本[27]。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度量节约的成本,也有助于整合社会各方的经济利益,“自下而上”地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国家“自上而下”的执行制度形成互补和合力。

此外在环境效益指标上,中国标准也仍有发展空间。譬如水资源匮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分别面临着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的困境,因此在评价标准中有必要对节水与雨水资源化利用予以重点关注。

因此,笔者认为环境效益的实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底线,尤其对于场地尺度的“海绵体”。实现了综合效益的雨水管理设施,不仅能消纳雨水、减轻洪涝灾害、降低水体污染、促进良性的水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能通过丰富的视觉与触觉感受,激发场地的活力和吸引力,提高公众对雨水管理的认知,提升场地的价值[10]。中国现行条例以环境效益的实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方式过于片面,有必要进行修正。

5 美国雨水管理评价标准对中国海绵城市《评价标准》的启示

LEED-ND、SITES与LPS致力于为全球项目提供可复制的评价标准,经过多年发展与更新,LEED-ND和SITES已积累了一整套从标准制定到标准执行的成熟经验,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包括中国)进行了认证⑤。这种等级评分、星级认证的方式同样被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2008—2016年的8年间,中国有4 515个项目获得认证⑥。因而LEED-ND和SITES这样的评价体系在中国已有一定的应用基础,美国标准尤其其评价体系能够为中国《评价标准》提供借鉴,从而纠正前文提到的中国标准只有评价指标,缺乏系统评价体系的问题。

因此,通过与美国雨水管理标准的比较,建议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细则)做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1)评价指标的补充。建议从绩效广度和深度2方面对指标进行补充。在绩效广度的扩展上,可将“公众满意度”“提升公众对可持续景观的理解与认知”的社会绩效指标,“雨水管理设施的景观性”的美学绩效指标,“费用节约”的经济绩效指标纳入《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以综合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绩效深度的扩展上,可将环境绩效指标“节水与雨水资源化利用”补充纳入《评价标准》。

2)评价方式的完善。《评价标准》仅通过语义强弱对各指标进行分级,且未对完成所有指标评价后的考核结果做出规定或说明,评价体系并不完整。建议设置“必要项”和“得分项”指标,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先决条件(即必要项)和加分条件(即得分项),当项目不满足必要项的要求时不得进行得分项评估。针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阶段目标和“生态优先”原则[13],可选取一部分环境指标作为必要项,如考虑到水生态系统与洪泛区保护对于城市生态的重大意义,可设该指标为先决条件,而社会、美学和经济效益指标作为得分项。此外,可增设一定额外分值鼓励技术创新,最终根据项目累计获得的分数评定相应等级。

3)评价细则的扩展。建议根据不同区间或分类细化考评情境和相应措施,以提高标准的实用性。譬如在保护水生生态系统指标下,可区分“场地内没有水生生态系统”“场地内有自然存在的水生生态系统”和“场地内有自然存在的低质水生生态系统”等多种情境,并针对情境条件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应对措施。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刚刚起步,笔者主要通过对美国LEED-ND、SITES、LPS中关于雨水管理的评价标准,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之间的比较,就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3点改进建议,仅以本文抛砖引玉,供各位专家讨论。

注释:

① 通过LPS案例研究的标签“Stormwater Management”和“Stormwater Management Facility”来确定研究范围,截至2017年9月,获取65个已建成项目的绩效研究报告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引自论文《基于景观绩效系列(LPS)的中美雨水管理绩效评价比较研究》)。

② 基于笔者在博士阶段对于风景园林价值的研究(引自论文《风景园林价值观之思辨》),笔者认为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因此将位于LPS社会效益内的“雨水管理设施的景观性”的一项指标归类到美学效益中。

③ 二者对城市都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中国标准中习惯将二者列在一起,因此本文将这2个指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④ “Amenity”一词译成中文包含舒适、愉悦,便利设施之意,蕴含有美学和社会方面的效益意义,该词在最近20年的雨水管理英文文献中有较高的出现频率。

⑤ 截至2017年4月,中国已有20个项目获得LEED-ND认证。(引自论文《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⑥ 数据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⑦ 表1、2均由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考核办法海绵雨水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海绵是植物吗?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