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需求的农科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019-11-28陈一兵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实验教学实验

张 钰,徐 琪,陈一兵

基于产业需求的农科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张 钰1,徐 琪1,陈一兵2

(1. 扬州大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 扬州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江苏 扬州 225009)

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采用“校内实践教学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模式,形成了“横向互动循环,纵向递进深入”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对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科技创新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及提升个人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平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1];《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燎原计划,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深化高校创新实践教育改革,是加快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举措。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农科专业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平台建设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自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以来,作为拔尖创新型试点改革项目的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我校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密切跟踪现代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草业等最新行业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紧紧围绕产业需求,把握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方向,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本为本”,构建跨学科、高水平、开放性、创新型的专业实践教育平台,逐步形成基于产业需求的动物科学专业循环递进型实践创新体系。

1 实践平台现状

我校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自2014年建设以来,覆盖了4个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于我国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兽医卫生事业、饲料行业和草产业等。中心在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原有部分实践内容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内容较少,方向不够明确,尤其与产业需求、行业需要相互脱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不够,同质化倾向明显,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欠缺。

(2)中心部分年轻教师存在实践教学“短板”,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知识“充电”意识不强,教师类型及来源不够多样。

(3)功能定位不清晰,层次不高,功能低端,设备设施更新换代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考核评价标准单一,主观随意性较大,导向性不强,刚性约束不够,没能建立科学、客观、互动、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模型及有利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

创新性、实践性是农科专业教学的生命线。随着近些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以及前沿性实验不断增多,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校内实践教学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虽然可以满足实验教学需要,但由于单位和人员各自独立,往往出现管理不协调、资源共享不足和创新平台功能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打通科研与产业间壁垒,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实践教育资源管理的新机制。

2 基于产业需求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以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业需求为背景,以循环递进型实践创新体系为驱动,构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横向互动循环”“纵向递进深入”是体系的两个主要特征。“横向互动循环”是指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实践教学,并由此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实践与职业发展对接”的良性循环。“纵向递进深入”是指遵循由书本到市场、由低级到高级、由基础到综合、由单一到全面、由校内到校内外结合等原则,形成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训练平台和评价标准等上下游衔接有序、功能职责明晰的层层递进式关系。

图1 基于产业需求的动物科学专业循环递进型实践创新平台体系

2.1 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优化实践模块组合,推进实践创新平台拓规模、上层次

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全程引入了行业元素和企业需求。根据农科专业知识更新快、创新性强等特点,通过提高行业实践比重、推行通识类教育课程等,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标准相关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施“走出去服务,请进来合作”的校企协同战略,探索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的校企良性互动机制。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校、企业(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任)、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效应,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

2.2 以运行管理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根本,发挥示范效应

遵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要求,保持对行业、产业、社会的开放和合作,是中心发挥办学优势、拓展教育资源、培育办学特色、强化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中心的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开放和共享方面:一是积极引入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多元化投入;二是进一步完善与校内外企业、其他科研实验室等在设备、人才、项目资源方面的共享机制,中心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全部上网面向校内外开放,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中心及产业、科研实体科研资源的有序拓展和延伸;三是在满足本校人才培养需求基础上,积极向其他高校及行业企业提供专业培训、产品研发、课题合作等方面支持,实现服务功能的全方位开放,形成开放与共享的示范性辐射高台。

2.3 建设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实验教师教学、科研和技术能力

(1)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中心已连续多年派优秀青年教师赴企业或行政主管单位挂职锻炼,院属的饲料厂和实验蜂场也由中青年教师任职主要管理岗位。中心与多家产学研合作企业、教学实习基地联合设立挂职、顶岗等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制度[3],建立选派制度,落实激励政策。

(2)鼓励专职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目前中心教师的“挂县强农、挂县强渔”工作得到主管部门肯定,2014年获评这两方面的先进集体,受到省级表彰。今后中心要进一步制定明确的政策,充分认可专职教师主持或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横向项目),给予他们与国、省级科技项目(纵向项目)同等的待遇,以提高专职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3)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走出校门,面向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聘请一线专家和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本科生导师[5],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毕业论文或设计。在中心设立“企业教授”岗位,聘请企业高管担任中心副主任。

(4)鼓励教师走出国门,积极与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院(所)同行开展合作、交流,提高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

2.4 遵循“五自”原则,贴近学生成长诉求和创新创业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

“五自”原则是指学生自选导师、自建团队、自主构思、自主设计、自主实(试)验。在不同阶段,学生在不同导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自主构思、设计、实(试)验相关项目,学生在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中提高了认识、提升了兴趣、增进了感情、提振了信心。每年举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层主题论坛,并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校企互访、典型引路、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师生达成“产业需求是实践教学之源、实践教学紧贴产业需求是学生成长之需”的共识[6]。

3 中心运行机制

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采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7],平台秉承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倡导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学思想,通过整合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和草业科学4个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实验、专业实践,利用“资源共享型”实验教学平台、“优势互补型”实践创新平台和“交流融通型”国际拓展平台,形成包括基础层次、发展层次和深化层次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3.1 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实施“三三三”实验教学体系

3.1.1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型的实践教学

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承担的实验教学涵盖农科领域4个专业的73门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打破了各自的旧框架,按照“重组基础、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综合交叉”的原则,在整体上进行“优化组合,转型化合”[8],根据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型的实验教学。4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强调与其相关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相适应,要求掌握基本的生命科学类实验技能,训练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动物科学专业主要开设生理、遗传、育种、营养、繁殖及动物生产类的实验项目;对兽医专业主要开设生理、药理、病理、微生物、免疫学和临床诊疗方面的实验项目;对水产专业主要开设水化学、鱼类生理、水产营养、增养殖、捕捞、水产疾病等实验项目;对草学专业主要开设植物生理、育种、栽培、草产品加工、生态保护、病害防治等实验项目。

3.1.2 根据课程性质实施分层次实验教学

以课程教学进程为主线,以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基础层次实验、拓展层次实验和综合层次实验3个层次的课程实验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实行“四个坚持”:坚持既注重课程的完整性,又注重适应相关专业的整体教学改革要求;坚持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渗透和交叉;坚持既注重学习者的共性要求,又注重其个性发展;坚持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9]。

中心根据课程性质,将实验课程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课内实验以基础性实验和部分拓展性实验为主,课外实验侧重于综合性实验,倡导探究性选题。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则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命题,并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毕业论文设计和学院的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图2为动物科学专业动物生产学中基于奶牛高效养殖需求的实践课程设计方案。

图2 基于奶牛高效养殖需求的实践课程设计方案

3.1.3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实施分阶段实践教学

第1—4学期: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以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以“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水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体,建立课程(基础)实验体系。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科研素养培养,介绍学科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开启创新思维。

第5—6学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中心和部分科研实验室为依托,以专业课和方向课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体,构建以“拓展性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导师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创新实验体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科研创新基金,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研本1+1等,为学生顺利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全面实验保障。

第7—8学期: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以中心、实践(实习)单位、科研实验室为依托,围绕“毕业—就业”“毕业—创业”和“毕业—升学”不同的目标取向,建立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实现路径。根据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规范的毕业论文”所需的条件,同时围绕就业、创业和考研,联合社会实践(实习)单位,以应用性、探究性实验项目为载体,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提供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培训,对升学的学生提供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3.2 校内、校外及校际间开展合作,着力打造实践教学“三个平台”

中心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将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整合在一起,建立管理委员会,由双方共同管理,校内校外打通,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加强校内合作方面,在校内构建以课程实验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实验素养形成和创新思维开启为切入点的“资源共享型”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在校企和校地间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和提高为着眼点,依托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和“教师科研项目”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保障体系”为抓手的“优势互补型”实践创新平台;加强校际合作、国际合作方面,在协议学校间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或以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兼顾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交流融通型”拓展平台[10]。

3.3 以产业需求为核心驱动力,形成“横向互动循环,纵向递进深入”的实践教学模式

及时导入产业需求,与时俱进地推动实践教学供给侧改革,实现良性循环和多方共赢。注重与行业、产业、企业的对接,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及时将现代农业的“风吹草动”引入体系,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结构、实践平台、仪器设备资源、考核评价指标等的同步更新。

3.4 升级改造实验教学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实践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

系统采用B/S架构,基于微软Net平台进行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开发,实现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实现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全方位监管,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利用率,尽可能避免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闲置。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包含实验室管理模块、建设项目管理模块、实验室人员管理模块、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块、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块、实验室运行动态管理模块、实验室用房管理模块、网上交流互动模块、关联数据查询及上报数据自动生成模块等10大功能模块[11],并可进行以提高平台运行效率为目的的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先进的开放式网上实验实习过程在线管理系统替代原有网络平台,提供了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智能指导、实验后报告提交及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教学效果评估等功能。建成体现学生自主型实验学习目标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形成性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此外,注重校内校外网络管理系统的融合,将校内实验室管理和基地管理纳入统一平台,实现在校内和在基地的授课和实践活动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4 发挥中心示范作用,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4.1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竞争优势增强

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创青春”全国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动物科学专业共有49人次学生获奖;本科生累计获国家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3名学生在世界家禽学会、全国畜牧兽医年会、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每年毕业生供求比保持在1∶20以上,连续7年初次协议就业率达100%;发挥专业所长自主创业学生逐年增多,1人荣膺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

4.2 联动催生连锁效应,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师生联动、校企联动、需求与供给联动,带动学院各项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中心获批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师资实力方面,1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和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实验站站长。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动物遗传学”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部教材被遴选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科研及产业化方面,成功培育扬州鹅、京海黄鸡、苏姜猪等国家级新品种,带动农民增收100多亿元。科研成果方面,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有6项成果分别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3 成果推广情况良好,中心示范作用明显

动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拔尖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并多次应邀在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等会议上重点介绍建设经验,受到与会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截至2018年12月,“动物遗传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点击率已达26 300多次,《饲料检测与分析实验技术》等教材累计发行10 000余册。

4.4 社会评价口碑良好,专业声誉大幅提升

2018年6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发布《2018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报告显示我院动物科学专业位列所有参评的79所高校的第4名。《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国家和省级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5 结语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引领农业科技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明晰为谁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的问题。基于产业需求的农科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促进了学校与相关企业的交流,深化了校企合作,加快了高校实践教学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推进了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设,有助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 02/23/c_1124154392.htm.

[2] 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 [2019-02-2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405.htm.

[3]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5号[Z]. 2018.

[4] 江静.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12, 32(7): 43–44.

[5] 朱慧.荷兰高等工程教育经验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 127–131.

[6] 张信和.远程开放教育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65–69.

[7] 陈一兵,杨章平,孙龙生.农科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33(11): 232–235.

[8] 扬州大学学校简介. 习近平同志2009年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对学校发展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EB/OL]. http://www.yzu.edu.cn/col/col37632/index.html.

[9] 宋雷.土木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5, 41(24): 240–241.

[10] 张惠芹,周骥平,何秉桦.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8): 249–262.

[11] 李密生,忻圣婷,肖欣.基于校园网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J].实验室科学,2014(2): 61–63.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for agricultural majors based on industrial demand

ZHANG Yu1, XU Qi1, CHEN Yibing2

(1.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2.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he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th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dopted the mode of “On-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center + off-campus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 forming an innovativ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Horizontal interaction cycle and vertical progressive deepening”, and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ocial nee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ersonalized training and quality standards. The remarkable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ste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quality, expanding employment channels and enhancing personal value.

agricultural majors;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latform

G642.0

A

1002-4956(2019)11-0205-06

10.16791/j.cnki.sjg.2019.11.050

2019-03-25

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YZUJX2018-54C,YZUJX2018-19B)

张钰(1985—),女,江苏南通,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实践课程教学和教学中心管理。E-mail: yuzhang@yzu.edu.cn

猜你喜欢

校企实验教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做个怪怪长实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