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杨莹洁主任以“形不足者”“精不足者”理论对“亚健康、病前状态”人群诊疗模式的探索

2019-11-27王威方媛媛罗熙林杨莹洁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治未病

王威 方媛媛 罗熙林 杨莹洁

摘要:中医治未病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随着国家对该学科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该科,但当前各大医院治未病科却存在诊疗理论模糊、治疗手段单薄、与针灸康复体检中心等科室重叠的困境。四川省中医拔尖人才、南充市名中医、南充市杨莹洁名医工作室负责人杨莹洁主任中医师在多年的探索中,依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精不足者”的理论,对“亚健康、病前状态”摸索了一条以“内调外养”为指导的治未病诊疗思路,并且于2018年获得“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颁布的”治未病科室建设先进单位”。笔者初步探讨杨莹洁主任中医师在治未病学科中,利用“形不足者”“精不足者”理论对亚健康、病前状态人群的健康管理及干预的诊疗模式,为推广治未病思想及拓展治未病学科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治未病;形不足者;精不足者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0-0097-02

随着健康观念的日益普及,治未病思想正得到全国人民的认识,虽然各大医院纷纷开设治未病科(中心),但发展却参差不齐,存在着与针灸科、推拿科、体检中心、老年病科、疼痛科等业务重叠,形成了院内的恶性竞争。

四川省中医拔尖人才、南充市名中医、南充市杨莹洁名医工作室负责人杨莹洁主任医师在多年的探索中,依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精不足者”的理论,对“亚健康、病前状态”摸索了一条以“内调外养”为指导的治未病诊疗思路。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古人提出了“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理论,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杨主任博采众思认为:形与精是人体神的体现,气和味是干预手段的阴阳属性的代名词。在治未病实践工作中,根据王琦教授提出的体质偏颇理论,选择相适应的中医干预手段进行科学有效地中医健康干预。

1“形、精观”提供了治未病的“亚健康、病前状态”切入点

形,杨上善认为是寒瘦少气之徒,从“营卫生会”理解,可以认为是卫气不足,机体失于卫外功能,导致阳气从腠理泄出,最终导致阳气不足,正如王冰“气谓卫气……卫气温则形分足矣”。

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认为:夫精者,身之本也。张志聪认为精,谓五脏之阴精。李中梓进一步指出:阴髓枯竭,则精不足,补之以味,则精渐旺也”。精体现在精、血、津液等方面,这些可见物质,正是人体物质基础构成不可或缺,但如何去协调这些物质,达到阴平阳秘,则需要“神”。

《灵枢·本神》两精相博谓之神。精是物质,博是气机运动,在两者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人体的“神”,《小针解》神者,正气也。正气充沛则可以百脉畅通,气血调和。而形和精正是对神的具体化,无论是形,还是精,都是对神的体现,行不足,无论是邪气亢胜,还是正气衰微,都可以见到人体的精神萎靡,机能减退等症状,诚如亚健康所描述。精不足,无论是精微不足,还是精微分布异常,都可以见到人体多种指标异常,诚如病前状态,就像血脂高患者,血脂等指标异常了,可躯体症状还完全没出来。

2“气、味观”是干预手段阴阳属性的代名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天地万物都具有阴阳属性,最经典的解读就是药物的四气五味。杨主任认为这样解读缩窄了阴阳的属性,临床中针刺、艾灸、推拿、导引气功等手段同样具有阴阳属性。

随着亚健康、病前状态的人群日益增加,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在原文前有“因其衰而彰之”一句,“衰”就仅仅是形精缺乏了么?

衰可以是形精不足,也可以是邪气太过,压制了正气,临床上扁平疣患者,大部分体质平和,形与精非常充沛,其治疗彰何处了?早期肿瘤患者,现代仪器检查几乎都是正常,中医四诊合参,几乎阴平阳秘,这又如何为其解决问题。形与精是神的体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论表象多么完美,其内在必然阴阳失衡。扁平疣患者的疣状赘生物、早期肿瘤患者气血失衡所透出的经络气血运行的减慢,都已经提示其形、其精不足。

不足则彰,而彰的手法多种多样。《阴阳系日月》云:“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强调了阴阳属性的概念,只要符合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这样属性的概念,其就具有阴阳作用,那就具有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的健康干预的效用。就如针刺手法中的烧山火、透天凉;艾灸中文火艾灸关元补真元、武火艾灸足三里引火毒外出;推拿中的清天河水、补脾经;气功导引中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等。推而广之,有氧运动为补、无氧运动为泄;充足的睡眠为补、日夜颠倒为泄等等。

3“形、精、气、味观”为指导亚健康、病前状态健康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氣和味不仅只是温之、补之。气,除了用以温补,亦可以温泄。就像巴豆属性热、具有泄下作用、肉苁蓉药性温,有滑肠之用等,针刺中百会穴行赤凤迎源手法能醒脑开窍、艾灸涌泉引壮火归元、提捏膀胱经泄肾浊等,都是利用温的思路不断祛邪达到调和气血。

补之味,五脏所喜皆为补,哪怕是大黄,只要用之对症,一样可以补养人体。因此,在临床中,遇到小儿经常咳嗽感冒等肺系三大症时候,利用小儿推拿常用的天河水、肃肺经等手法去补之肺气,温之以麻黄绒、甘遂、细辛等药物调和的穴位敷贴,敷贴肺腧、膏肓、天府等穴位,改善小儿卫气不足、肺气难宣的症状。

亚健康、病前状态,是临床治疗上一个难点。但通过对其体质的判定,中医经络检测对其经络运行的评定、远红外热成像对气血状态的评估,在加上四诊可以较早分析其个体形、精的不足,从而为选择合适的健康干预手段提供了支撑。

根据“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亚健康、病前状态,选择合适的健康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其症状,帮助机体早日阴平阳秘。诚如亚健康人群里的气虚质,亚健康状态选择针刺气海、关元、艾灸肾俞、日夜八组攒拳怒目增气力,日常一杯参芪茶,都能很好调摄其偏颇体质,从而帮助其早日回归平和质,告别亚健康。对于病前状态,如血脂高但不足以诊断高脂血症人群,针刺脾腧穴、丰隆穴,艾灸太白,早晚睡眠保持七小时,坚持每天50 min的有氧运动,让异常的“精”尽快达到调和状态。

4小结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理论不仅仅提供了临床上用药的思路,更丰富了对亚健康、病前状态等人群的健康干预手段。为治未病学科健康管理各类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推广治未病学科,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治未病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成.“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新释[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9(4):13-15.

[2]高思华.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6(2):11-19.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杨丽霞,徐玲,顾国祥,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结合中药膏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3):403-405.

猜你喜欢

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治未病”理念在老年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运用健康促进策略,推进“治未病”工程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膳养生探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