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健康促进策略,推进“治未病”工程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2016-11-25葛敏江萍马恰怡朱吉朱敏杰郑星

上海预防医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治未病

葛敏+江萍+马恰怡+朱吉+朱敏杰+郑星+陈戈+王磊+陆旻

摘要:2011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指导下,长宁区以社区居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完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过5年的建设,长宁区逐步形成了融防治一体的、具有多元文化氛围、以中医特色服务为支撑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为开创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健康城市建设新局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保健服务体系;社区健康管理

1 基本情况

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以贯穿全境的长宁路命名,被誉为“上海西大门”,地处沪杭、沪宁发展轴的“Y”型交汇点,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所在地、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重要区域。全区面积37.19平方公里,区域辖有9街1镇,下设185个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59.24万,常住人口69.86万,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57万,占全区户籍人口29.7%。区属医疗卫生机构2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

2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上海市部署,对接 WHO健康促进的目标要求,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2011年长宁区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经过5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以“1-2-10-40-X”的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综合公立机构、私人服务机构、社会、个人等多方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的长宁特色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见图1)

2.1 建立区域全方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体系

项目建设之初,长宁区将辖区内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将中医预防保健统一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架构,逐步建成了“1-2-10-40-X”的服务体系,即建立1家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管理机构,发挥2家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技术优势,扶持以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础网底、鼓励X家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2.1.1 建立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机构

长宁区“治未病”工作办公室是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常设业务管理机构,由区财政全额保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挂靠在区属中医医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对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管理和综合协调,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质量控制,促进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2.1.2 建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机构

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在2家区属中医医院内开设组织机构和功能定位相对独立的中医预防保健科(“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学术理论、服务模式、学科建设等专题研究,并做好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

⑵根据《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改扩建中医“防治一体化门诊”(又称“治未病”分中心),规范开展集中医预防保健、中医诊疗、非药物中医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⑶在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开展中医“防治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建设,依托网点面广、贴近群众特点,为周边社区居民、商务楼宇内职业人群提供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全程健康管理。

2.1.3 吸纳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参与区域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为社会养生保健机构服务人员提供交流学习平台,提升服务人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级,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围绕国家健康服务业发展要求,合作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转化及产品研发,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2.2 探索区域中西融合的预防保健服务新模式

2.2.1 整合人力资源,建成多层次的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队伍

对社区中医医师、临床医师、公卫医师、护士以及社区志愿者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与指导,逐步搭建了“区中心-社区-服务站(服务团队)-家庭医生-社区志愿者”金字塔式的服务团队,引导居民接受中西医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

2.2.2 整合技术服务,扩展服务对象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长宁区围绕“生命全程管理、健康全程指导”的理念,在辖区内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服务方案和核心服务内容,把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中医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干预,丰富健康管理手段,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全覆盖。

2.2.3 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开发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医医生、家庭医生、社区居民通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平台、家庭医生工作站平台、“医健通”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统计、查询交互共享。

2.2.4 落实考核服务监管体系

在增加服务、改善流程的同时,长宁区“治未病”中心提出了“规范服务、量化考核”的评估办法,为今后全面推广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服务手段、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工作同布置、同考核、同监管,考核评估的结果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的拨付相挂钩,提高工作实绩。

2.3 完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支撑平台

以落实责任为根本,固化政府保障机制。依托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政府平台,成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区长作为主要召集人,区发改委、区财政、区市场监管局、区爱卫办、各街道(镇)等部门共同参与,推进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序开展。区政府把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建设健康城市规划、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提供支持性政策环境,对65岁以上老年人、0-36岁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并按照每年5万元/万常住人口标准,保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

3 特色与亮点

3.1 以文化传播为引领,提升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体系建设以来,长宁区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营造中医文化氛围,扩大中医预防保健在区域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3.1.1 打造“治未病”品牌

在项目实施初期即完成“治未病”宣传Logo的设计,并在辖区各级医疗机构中统一使用。与此同时,长宁区先后开发了一系列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如中药香囊、中药茶饮、按摩棒、保健锤等,所有的产品均有长宁品牌的统一Logo,进一步提高各类服务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辨识度,打造长宁中医特色人文环境。

3.1.2 营造社区中医氛围

长宁区围绕“其实你可以更健康”、让中医文化深入社区、中医社区宣传志愿者培训等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宣传、体验等,指导社区居民运用中医健康理念与技术参与自我的健康管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体平台,以《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素材,拍摄成轻松活泼的微电影,在社区居民中广泛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居民养成自主运用中医的理念、技能和方法来维护与增进健康的行为,扩大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3.2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营造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支持性环境

以区域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从软件、硬件上打造支持性环境,开展“中医科普市民行动”并予以推进实施。

3.2.1 因地制宜地在公共休闲场所建设中融入中医健康元素

在“周浦斜阳”健康步道上,用人造鹅卵石铺设步道,运用足底穴位中医养生理论,普及足底按摩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在华山绿地、虹康绿地,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融入公园的文化宣传。

3.2.2 开发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中医养生保健产品

针对社区老年居民喜爱刮痧、按压等中医传统方法进行慢病干预的特点,在区域内广泛发放健康大礼包,包括一个穴位按摩器、一块刮痧板和一本应知应会手册。帮助社区居民了解人体重要穴位按摩保健方法,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的生活技能。在商务楼宇、机关办公场所中发放中药保健香囊、养生保健锤、中药养生茶饮等健康小产品,吸引健康、亚健康人群尝试体验中医健康产品、中医适宜技术,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

3.2.3 中医宣讲进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对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中医知识宣传普及,全区462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中,定期组织开展以社区家庭医生为师资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培训,在社区居民中运用与推广,促进健康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以点带面,由小组成员担任讲师给其他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组织中医养生保健操展演,在商务楼宇职业人群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医健康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3.2.4 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操、中医素养知识竞赛,巩固提升健康技能

区卫计委、区爱卫办、区体育局等联席会议部门搭建平台,开展中医素养知识竞赛,八段锦、太极拳、关节养生操、棍棒操等中医养生操技能比武,把社区居民的中医健康理念转化为中医健康行为,巩固与提升健康技能。

3.3 以部门联动为抓手,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协同创新发展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系统内的专业领域,更是要逐步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对内要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个人技能的提升,对外要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全面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协同创新发展。

3.3.1 成立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专家委员会

组建由市级、区级医院中医专家、中医高等院校教授、公共卫生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服务进行决策与咨询、评估与论证、培训与指导,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

3.3.2 把社会民生事业部门纳入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联席会议平台

加强与教育、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及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机制、服务模式建设,在中小学校、养老机构、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资源平台上,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干预,传播中医健康科普文化,搭建协同服务创新平台。

3.3.3 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策略

由专家委员会针对青少年学生近视高发的问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技术的评估与论证,筛选出中医穴位按摩、中医耳穴敷贴、中医健康食疗等安全、有效的方法与技术,并与教育部门协同在学校内实施,积极探索在学生近视防治中的有效服务策略。对肺癌术后患者开展中医耳穴刺激、五行音乐、邵氏保肺功等中医非药物技术干预,增加肿瘤患者随访服务内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4 工作成效

4.1 基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巩固与提升

通过区域“1-2-10-40-X”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积极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技术方法、信息数据、考核监管等卫生资源,并优化服务流程,显著提升基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4.1.1 硬件建设完善

长宁区的区属中医医院设立中医“治未病”中心,是集管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保健、健康教育、中医体检等多项功能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在医院内有独立的服务区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天山中医医院连续两年承担了国家级“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长宁区所有的社区均建成了分区明确、功能划分合理,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多功能一体的“治未病”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防治一体化门诊”由改造前1462.6㎡扩增至2453.54㎡,规范配备中医诊疗设施设备。

4.1.2 一支高水平服务队伍建成

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何东仪获得上海市医学“银蛇奖”提名和中国医师奖,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肖涟波、天山中医医院崔晓获长宁区“领军人才”称号。基层中医医师队伍进一步充实,现有96人中,中高级职称67人,占69.8%(见图2);中医全科57人,占59.38%(见图3)。20人分别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杏林新星”,长宁区“登顶计划”、“明日之星”等人才培养计划。

4.1.3 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质量提高

在技术服务提供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饮片、针刺、艾灸、推拿、火罐、刮痧等中医专项适宜技术6项以上,服务人次由2012年134815人次,增至2015年245350人次,增长率达81.99%(见表1)。积极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儿童两个中医药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的起草编制,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个“治未病”标准的制修订。天山中医医院成为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医“治未病”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质控组组长单位。

4.2 社区居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在辖区内积极营造知晓、理解、接受、参与中医氛围,在不同场所,让不同人群感受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着力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4.2.1 提高居民对“治未病”的认知度

复旦大学组织对区域部分人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服务知晓率由调查前69.8% 提升至调查后98.24%(见图4),居民满意率达87.43%,中西医并重,中医参与全程健康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4.2.2 拓展服务范围进行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传播

拓展服务范围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长宁区不仅仅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服务场所,逐步扩展至居住社区、功能社区(楼宇、机关、学校、养老机构等),实现对疾病人群向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的拓展延伸,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健康传播效果。

4.2.3 实现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管理从健康知识普及到健康技能学习的转化

采取健康大讲堂、养生保健素养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中医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普及,辅以“三伏灸”、“冬令进补”等中医适宜技术现场体验,养生保健操比赛,教授养生保健锤、按摩器使用方法,加强居民养生技能的学习掌握,整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与能力。

4.3 建设健康城市(区)政府行动策略得到普及推广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已经纳入政府工作范畴,政府出台符合居民健康实际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促进政策,各部门、各层级协同有效开展,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强化,更有利于各项健康促进行动策略的普及与推广。

4.3.1 自发创造、推广中医健康养生技能

新华街道梅安居委自管小组的“手指操”,江苏街道北汪居委自管小组的“经络操”,新泾镇绿一居委自管小组的“拍打操”,都是居民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中医健康产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自发创造的中医健康养生技能,并在社区居民中推广与应用。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国家及上海市专家、领导先后参与体验。

4.3.2 研发中医健康产品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中医健康产品在社区居民中的广泛运用,也有利于更多的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通过转化服务平台进行成果转化,与社会第三方合作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与产品的联合研发,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4.3.3 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促进模式

长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呈现辐射功能、定位清晰的中医药健康促进创新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也为探索中医特色、防治一体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促进社区卫生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

4.4 医改基本公共卫生与中医药服务协同发展

通过中医预防保健参与人群健康管理,有利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逐步均等化,发挥了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特色优势。10家社区的中医药服务量占门诊总量比重,由2012年17.12%,上升至2015年22.41%,同比增加30.89%(见图5);中医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量的比重,由2012年20.38%,上升至2015年36.94%,同比增加81.26%(见图6)。

2015年,社区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量指标得到稳步提升,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率达41.22%,0-36个月儿童达60.6%,三个观察性指标,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和孕产妇的中医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0.59%、71.67%、27.79%,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到90.48%、84.58%(见表2)。

由复旦大学对区域部分人群接受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前后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体质类型以平和质为主(45.50%),但是较干预前体质辨识结果中平和质比重(37.43%)有适当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7)。偏颇体质中,以气虚与阳虚体质为主,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的比例较干预前也有小幅下降。

通过对社区现场体验、网络终端体验和APP客户端体验,三种途径接受中医体质辨识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4.43%、50.24%和67.28%的被调查人群认为,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与实际健康相符合,分别有80.41%、45.02%、46.21%的被调查人群认为中医健康处方有用(见图8)。

4.5 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长宁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称号。2014年,全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13岁,其中男性81.80岁,女性86.56岁,健康保障水平在中心城区中居领先地位。

5 结语

长宁的实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健康促进公共政策,充分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履行对健康的责任,营造了良好的健康促进支持与发展环境。我们以社区为载体,广泛开展居民健康促进行动,中医预防保健理念深入人心,中医适宜技术广泛应用,居民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推进了健康城市(区)建设。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维护居民健康,建设健康城市(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将进一步实践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和服务模式,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治未病
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支付政策探讨
“治未病”思想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治未病”理念在老年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膳养生探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