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们插上“预习”的翅膀

2019-11-27

名师在线 2019年16期
关键词:预习新知平行四边形

屠 鹃

(江苏省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理想的教育状态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强调通过教师的精心预设,获得更多精彩的生成。既然预习十分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预习呢?

一、预习不等于读书,需要指导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总是抱有很大兴趣,经常会翻看没有学过的教材内容。学生有迫切了解新知的需求,这正是教师开展预习的基础。由于小学生自身特点,缺乏预习新知识的能力,常常对于预习感到无从下手,或不得要领。在缺少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地在课前把教材中的例题阅读一遍,尝试解答,把知道例题答案当成预习。而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事先知道教学内容,上课时缺乏兴趣关注学习。教师上课时如果再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将使课堂失去悬念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预习不等于读书,这要求数学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悉心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逐步形成预习策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课时,教师在预习环节安排学生去阅读古印度发明国际象棋的里塔和国王之间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聪明的里塔是如何教训傲慢的国王,知道了最后国王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学生通过预习,懂得了“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稻谷,第二格放两粒稻谷,一直倍增下去”这一条件的意思,为课堂学习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并不是单纯地在课前布置几道题让学生做。这样除了增加学生负担,对新知的掌握没有任何帮助。预习内容的选定和作业的设计,是教师经过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深思熟虑设计出来的。它的目的、任务、方法都应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1]。教师必须明确,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例如《认识乘法》《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一些实践活动,如果学生进行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趣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其预习兴趣和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其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预习的方法。

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十几减9》时,笔者布置以下预习作业。从13根小棒中拿走9根,还剩多少根?笔者让学生通过操作完成预习作业:(1)一根一根地拿走小棒,1、2、3……9,还剩( )根;(2)从左边的10根里拿走9根,10-9=□,左边剩下( )根,和右边合起来1+3=□;(3)先拿走右边的3根,13-3=□,剩下( )根,再拿走6根,10-6=□;(4)9+( )=13,13-9=( )。通过预习,学生在操作中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解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激发学生兴趣,预习作业形式多样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作业的形式应根据新知的需要而改变。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笔者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预习作业:在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上涂色,比一比哪一个涂色部分大。通过操作、实验、观察、阅读、调查、收集材料等多种形式,学生体验到了预习的乐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认识学生差距,预习作业分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预习效果的好坏。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预习的要求也要体现出差异性。教师不能强求学生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

例如,在安排预习《认识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作业:(1)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制作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吗?(如果有困难的话,就直接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2)用这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图形,把它粘在作业纸上。(3)出示平行四边形,提问:你认识这样的图形吗?看看书,说说它叫什么名字?你在哪里看见过这样的形状(可以上网搜索)。(4)数一数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比一比,想一想这些边有什么特点?(5)与长方形相比,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6)看看书,你能照样子画一个或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份预习作业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能力,他们可能无法独立制作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以笔者对他们适当地降低了难度,只需剪下教师画好的两个三角形,然后拼一拼即可。学困生在预习时,只需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预习问题即可,而后面三个问题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解决不同的预习问题,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贵在“落实”和“坚持”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预习,缺乏系统的数学预习方法,更没有预习的兴趣和主动预习的习惯。教师除了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外,还要将预习作业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将预习作业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全面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标、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等。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笔者安排了如下预习作业。(1)请你计算下列两组题目:A.3×5+5×5和 (3+5)×5;B.(2+3)×7和2×7+3×7。(2)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预习作业任务量小,对于大致掌握了乘法运算律的学生而言,完全可以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预习作业的成果,结合预习内容构建新知。如果学生在预习时有困惑,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和师生一起探讨。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结 语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教师坚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并灵活运用预习成功,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并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插上“预习”的翅膀,使课堂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预习新知平行四边形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