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1-26杨露

市场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杨露

摘要:經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顺应经济发展对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逐渐深入。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兼顾市场需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认为高职教育应该从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出发,提高人才应用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0-0162-02

广东目前有80多所职业学院,得益于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技能型人才有着旺盛需求。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适应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了增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了提高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职业院校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打造“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特别是近些年,城市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地铁产业、外贸经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带动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大幅度需求,职业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针对人才需求状况,开设相应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特色课程,以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深入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增设校内公司,“2+1”模式、“订单班”培养等合作形式,取得了良好成绩。同时积极与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比如德国的工匠人才的培养,值得借鉴。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学院现有8个二级教学学院。每个学院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丰富硕果。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同佛山市中辰钢结构有限公司的合作、同广东广强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的合作等:会计专业同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校企合作成立“订单班”、同广州市穗业财税咨询公司的合作:物流专业建立了校内物流实训室等。职业学院为企业输出大批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相关岗位人才需求。让学生深人企业实践,提供人才后备。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将在企业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讲授给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暑期组织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职业院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教育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未形成成熟有效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表面化。很多合作项目流于形式,双方只是通过签订协议或是参观实习、走访企业,没有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忽视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协同发展,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巨大作用。原因如下:

(一)学校重视不够

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不够,认识不深人,教师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些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仿真虚拟教学任务即可完成,不需要去企业实践。高职院校教师很多只重视理论教学,虽然也有实训课程教学,但很多老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根据企业真实业务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脱节。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学校没有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师制定专业的培训计划,教师缺少对最新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学的动态了解。

在一些民办职业院校中,很多是由个别老师联系合作企业,由教师负责完成校企合作任务,处于零散混乱状态,缺少专业的、组织化的校企合作部门组织。学校薪酬激励制度不完善,教师缺乏积极性完成相关校企合作任务。

(二)企业对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社会的极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让企业承受很大的压力,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企业往往不愿意提供资源和条件。一方面,因为担心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基础不好,不能适应工作岗位,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培养人才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可能会设置一些门槛,比如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学生有时观念落后,认识不到去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不愿意交费去企业实习。即使企业免费给学生提供资源与环境,但学生也需要耗费成本,在全日制学习期间,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很重要,从而缺少热情去企业实习。双方均需付出时间和成本,却无法创造应有的价值,导致校企合作发展缓慢,不能为双方带来实质性利益。而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让企业在合作中获益甚微,而且即使学生在毕业前夕去企业实习。一旦提高工作技能,会寻找机会转换工作,从而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总之,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学校、企业、学生、政府共同发力,才能共创合作发展新局面,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三)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设置不完善

目前没有统一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仍按照传统授课模式,无法做到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相应的激励政策不足。教师和企业不能合作开发相关课程,没有形成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没有相关部门主导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缺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关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由企业人员完成一部分教学任务,组织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专业特点、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组织论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教学设计上,突出工学结合特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设计上,引进企业的真实案例,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校内的课程设计等。共同开展产学融合教学,创新职业教育课堂建设。引进企业兼职教师、组织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建立考评机制,对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设置模范案例,示范引导。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教师下企业积极性,提高兼职教师待遇。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见表1)。

另一方面: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有组织地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完善企业与学校沟通机制,提高效率。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去企业进修制度,同企业合作设立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将企业实习工作纳入教师课时教学范围。学习最新专业岗位技能要求,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掌握工作技能要求,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企业转变思想观念,接纳学生实习

由于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发展中所处的利益链条不同,企业获益不足,对校企合作缺少热情。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发生一系列的成本问题,比如吃住,占用企业资源。这些都影响企业发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弥补企业相应的成本,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同时可以激励企业让学生接触到真正对提高职业技能有帮助的业务工作,而不是只接触一些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不应把学生当作免费的劳动力资源。而是真正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获得职业技能,提高实操能力。企业也要转变观念,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事业。要认识到校企合作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企业要积极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场所,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参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发展。为学校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

(三)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

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配套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对校企深度合作比较成功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或资金支持。设置模范案例奖励制度,激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发展,制定行业规范,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在学生中间宣传引导,转变学生观念,认识企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推进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考评机制建設

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教育,提高职业技能,以使毕业后提高竞争力。在经济新形势下,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到企业中顶岗实习,提升技能。学生在企业不仅能参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还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同时让学生感受工作氛围。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校、学生、企业、政府共同发力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

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需考虑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使每个参与主体都能从中获益,实现互利共赢,共享发展。工学结合模式的学校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设特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招生质量,积累品牌专业效应。学生可以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企业可以建设人才储备库,形成行业人才集聚效应。从长远发展考虑人才开发,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制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规范标准。促进校企合作发展。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