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分析

2019-11-26梁润生

读与写 2019年15期
关键词:季老导图初中语文

梁润生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第二初级中学 广东 新兴 527400)

思维导图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挖掘了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出现的新型词,是人类表达思想、表达知识的一种展示方法,利用图形连接的方法,直观形象的展示了事务的重要特征,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可以有效的表达发散性思维,它简单、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它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运用图文并重的方法,把各个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一个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发展阶段,而且语文作为重要的科目,上课讲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初中学生玩心重,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学生对课题知识只能记住少数,或者是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多数知识都吸收不了。有些教师还不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上课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只注重教课本知识,不注重学生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学习,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记忆模糊[1]。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策略

1.预习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大概了解,深刻的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作者的创作情怀,预习之后,学生会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有个大概了解,以便于教师教学时更好的融入课堂,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表面上进行对课文的阅读,却不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改善这种局面[2]。例如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母亲对家庭的付出”这一部分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这一部分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中拓展出让母亲受气的主要人物“败家子大哥的债主”、“两个嫂子”、“五叔”,并从中又延伸出了动作、外貌、语言等,并近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出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就比较的深刻,对于母亲对全家人的付出的过程也有了深深的了解,因此在自主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加阅读的深度,提高阅读效率[3]。

2.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

课堂是教师教导学生知识的主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学习,如果教师代替学生去探究,学生是很难融入到课堂的,而且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会下降,学习效率也会降低。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率也就得不到保障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保证学生充沛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例如在《怀念母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首先在大屏幕上放出了“谁知道一般:“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国宝”他是谁呢?引导学生来了解季羡林的主要经历,由此拓展出季老的两位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一位是生我养我的老母亲,然后拓展出季老回家奔丧的过程,从北京到济南再到清平,最终季老回来看到了母亲的棺材,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离去对季老的打击,以及游子远去回不了家时母亲的期盼和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进而探究出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召唤,走多远都记得要回家的理念。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慢慢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解析,也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4]。思维导图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想象力等,将各种容易遗忘的知识、重要教学资源等融合成为一个系统,形成系统学习的习惯,有效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思维导图教学工具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文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思维导图,它是辅助性教学工具,代替不了教材,代替不了教师,所以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促进有效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跳动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季老导图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季羡林:天意高难问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又见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