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B知识论视角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开发

2019-11-25赵玲鸽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摘要】在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还在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各种弊端和问题不断凸显。文章从一个高校教师的身份出发,提出了在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引用IB知识论理念的教学策略,探讨了这种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的切实意义。

【关键词】IB课程知识论;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

【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市教委优青项目,立项号:沪教委人〔2017〕38号。

一、问题的缘起:一个困境

近十年来,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新课程教育,通过新高考改革进入高校的学生,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认真开发和探索教材的内容,而且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探究中分析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实现高校课程的活力教学。但是笔者所教授的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下,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积极性,营造活力课堂,如何通过新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品质,就成为摆在每一位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当我们把视野从传统的课程体系转向国际课程体系时,当下流行的IB知识论课程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一)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教学中,课堂活力不足

通识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产物。它在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大学,各种硬件设施较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师资力量也越来越雄厚,可是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并没有明显提升。

在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教学中,笔者经多年观察发现,一方面,学生的教学参与意愿不断下滑,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注意力欠集中,课堂活动氛围比较低落。师生互动往往是学生被教师点名强迫叫起来回答问题,回答的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者照本宣科地读出答案,或者根本就没听课,只能低头不语。通常的情况是,上课不到20分钟,一部分学生已经趴在课桌上睡着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更是司空见惯,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最终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在期末组织的评教活动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是“课堂太沉闷,乏味,不好玩,希望课堂更精彩一点”。即使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备课,别出心裁地“取悦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过是肤浅地应付,课堂的活力并没有得到提升。课堂缺乏活力也导致了教师的倦怠,情绪低落。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很无奈。学生为什么会心不在焉?教和学面临如此困境,这样的教学活动毫无生命力,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的负反馈。

(二)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品质低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占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参与度低,从而导致了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教师习惯于在教授社会学相关理论时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来确定教学活动内容的编排。这种教学活动呈现的社会学知识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使得社会学概论这一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科价值大打折扣,难以得到充分展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说什么,怎么说,完全由教师自己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课程不感兴趣。这无疑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

20世纪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建构主义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并非由外界灌输,而是由自身经验内化习得而来,提出以“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反对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当前教育國际化的背景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当前在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最基本的识记层面,在理解领会和应用层面无法企及。

(三)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校主要的评价方式。笔者所教的社会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化,一般多以笔试为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锻炼发散思维的口试、调研论文写作等形式较少。这种注重低端思维品质——记忆能力的考核方式,不仅助长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而且无法全面了解和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遏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只关心自己所学的课程是否通过,能否拿到相应的学分,普遍存在“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过程;重考试结果、轻能力提高”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前突击。这种学习方式严重违背了知识习得的规律,造成了很多考试机器,实际应用能力极差。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在命题时往往依据上课使用的教材和自己的授课讲义,考试内容偏重知识记忆,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考题较少,有些教师甚至在考前给学生划定考试重点。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还给教师的情况,学生根本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一种尝试:IB知识论课程理念

教育的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从他国的教育体系学习借鉴是全球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未来教育的变革走向,影响各国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一定会传导至高等教育,特别是当下流行的国际高中IB课程,在全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中已经占有一席之位,并且已经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全世界有各级各类的IB 学校,这些学校共同遵循一种新颖的教育考试模式——国际高中毕业考试(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IB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世界不同类型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也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它的课程有基本课程和核心课程两类。

在基本课程方面,IB课程设置了第一语言课、第二语言课、人文科学、实验科学、数学和艺术等六类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选择所学的课程和各门课程的等级标准,并与将要选择的大学专业课程相结合。而在核心课程方面,IB课程包括知识论、创造性思维活动、行为、社区服务活动和扩展论文。在这其中,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这门课程是IB课程体系中较精彩和独到的一门。对所有学习IB课程体系的学生来说,知识论是一门必修的跨学科课程,其目的并非培养学生某一具体的判断能力,而是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质疑,防止主观臆断和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提高学生以理性基础进行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在创造性思维活动、行为、社区服务活动方面,则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挥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扩展论文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课程进行独立调研,能写出4000字的调研文章,这项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按自己兴趣写作论文的机会,并使学生熟悉独立研究的方法,锻炼写作技巧。

众所周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必须依靠两者的共同努力。所以,高校应该吸收和吸取高中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优点,特别是当前流行的国际高中课程——IB知识论课程。

三、IB知识论理念下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教学策略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探讨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既从宏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又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并做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社会学概论是笔者所教授的通识选修课,主要是普及社会学知识,帮助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地观察和理解社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一种通识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解释社会现象,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为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据IB课程知识论的要求,在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坚持以下几个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人云亦云的情况比比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从问题开始,质疑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首要问题就是使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做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获得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从识记的思维层次转变到领会和应用的思维层次。在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大胆尝试,并从传统的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让学生体验和参与知识习得的过程。

(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着重采用专题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吸收与掌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它和IB知识论课程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已被许多高校课堂所采纳。作为通识选修课的社会学概论,扩大知识面和提升思维品质是首要任务。知识面的扩大,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书本以外的各种书籍和文章,而翻转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同时不得不广泛阅读,于是在无意中就扩大了知识面。笔者在社会学概论的授课中,在网上为学生找到了一些资源,以此作为学生上课的补充性知识,比如喜马拉雅上的北大社会学概论和台湾大学的公开课爱情社会学等。在每学一个新的章节的时候,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或者是相關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或者是当前的一些较为前沿的社会学论断等。教学生查阅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并搜索书本上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跟着教师的引导来学习,把课堂当成汲取知识的场所,而不是把课堂当成睡觉和玩手机的场所。

教师在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指导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再围绕某个主题,在课堂上展开讲授或讨论。这种以专题呈现的教学方法在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和专业课形成互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专业背景具有多样性,而课时具有短暂性,一个学期只有28课时。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每一章的教学内容自成体系,为运用专题教学法提供了条件。专题教学法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从社会的热点问题切入,比如在讲授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问题、教育劳动和消费等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和案例等方式,采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第二种类型: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社会学的理论只是开阔眼界和简单地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解读,所以专题教学法主要教给学生社会学中有哪些主要的理论流派和主要的社会学家思想以及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与社会实际,往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运用实践教学法就是根据课程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知识和原理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认识、理解社会现象,并能够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在“文化”一章中讲到中西方文化的时候,可以运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来解释中西方社会关系的异同。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可以体验到差序格局,另一方面可以解释中国的人伦关系。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章中,涉及实地研究、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文献法,在这些重要的研究方法中,选择最常用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着重讲解,并在实际学习中带领学生学做问卷,用情景的方式学习访谈法,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让学生实际操作文献检索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课程评价中渗透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为通识选修课的社会学概论,旨在向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普及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IB知识论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课程独立调研,并要写出4000字的小论文,使学生熟悉独立研究的方法,锻炼写作技巧,这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中是不多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全部凭借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来评价,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注重平时的教学过程,将传统教学中只有闭卷考试的方式转变为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撰写小论文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在考试中增加案例分析等主观题的比例,这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IB知识论理念下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笔者发现,在IB知识论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的活力大大增强;教师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在本次调查中,笔者选取了本学期选修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的8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进行研究。

(一)在IB课程知识论指导下的授课,课堂活力大大增强

活力课堂,是指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天华学院提倡活力课堂的背景下,一个学期以来,笔者采用IB知识论理念授课,收效卓著,传统教学过程中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等乱象得到遏制。在课堂上,笔者树立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对课堂内容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在课堂设计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为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在“社会化”一章中,从“狼孩”的故事导出“何谓社会化”;再从“狼孩”的故事中引导学生总结社会化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分析社会化的类型;最后从社会化出发,引出下一个内容——社会角色。在问及IB知识论课程理念时,大多数学生这样说:

说实话,我们大多数学生也不想在课堂上睡觉,可是,有的时候上课真的很无聊,老师一直在讲,有的时候听不懂,我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本学期赵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故事和视频,而且这些都比较生活化,能指导我们的生活,比如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流动等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能把这些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很受启发,觉得获益匪浅。

由于社会化涉及的是学生自身的情况,上课中引用的故事和问题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上课积极性极高,师生互动很充分,课堂的活力大大增强。

(二)在IB课程知识论指导下的授课,教师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讲台上的教师是知识的代表,讲台下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常态。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学生非常注重平等意识,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不仅可以为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感到和教师的平等。在IB课程知识论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教师由教学中的主导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学习的领跑者。一名学生在访谈中这样说:

在我13年的求学生涯中,老师一直是高高在上的,而我们只是坐在下面听,我已经认同了这种上课方式,课堂气氛虽然沉闷,但对我这样上课不讲话的学生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本学期赵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分小组讨论,老师也参与到我们的小组讨论中,为我们把握讨论的方向,以免我们偏离讨论方向。有时候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加上老师的引导,自己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但这种上课方式上课秩序有点乱,老师需要不停地花精力来维持课堂秩序。所以,我认为两种上课模式各有利弊。所以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要一成不变,希望能灵活一点,采用多种方式,这样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中,为学生把握方向;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听取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想法,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在新知识、新观点面前检验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过程,不仅营造了课堂的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大多数学生表示比较认同这种上课模式。

(三)在IB课程知识论指导下的授课,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批判性思维得以培养

主动学习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IB知识论课程的指导下,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环境,比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和教师辩论,可以和同学争论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一步步的提问,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名学生这样说:

本学期的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给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前都是老师从头讲到尾,现在大多数时间都是课堂讨论的形式,课堂讨论需要我们在课下准备更多的资料,因为有了准备,在讨论中才有话说。赵老师第一节课就把本学期的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展现给我们了,我们都挑选了自己喜欢的章节,在每章中,赵老师都给我们标注了相应的参考书目。本学期我们在这门课上最大的收获就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对社会学的12个专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课堂内容生动具体,而且可以阅读很多书籍。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该与课程目标紧密相关,当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无法立即回答的现实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在教科书中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找到答案的参考书籍和资料,让学生在课下先进行课前阅读和学习,以便更好地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这种方式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演绎、逻辑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一雪,周冀.一种新颖的教育考试模式——国际高中毕业考试(IB)[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34-36,7.

[2]程可拉,邓妍妍.美国国际文凭项目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6(07):41-44,63.

[3]周方遒.高校《社会学》教学实践性教学法运用的新思考[J].职业时空,2007,3(10):51.

[4]陆劲松.高校社会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02):42-43.

[5]刘宜君.试论实践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02):78-80.

[6]张红.IB课程在中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01):56-58.

[7]王薇.基于课堂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8):20-21.

[8]解媛,马健.建立素质教育下的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36-38.

[9]曾健坤.大学活力课堂的多维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01):125-128.

[10]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3):83-88.

[11]周金衢.专题教学法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016,34(01):89-92.

[12]赵玲鸽.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教学中引入IB知识论理念的必要性[J].中外交流,2018(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