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2019-11-25吴婉波

成才之路 2019年30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能力

吴婉波

摘 要: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全面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文章对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措施:转变教学模式,向学生渗透情感体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组汇报学习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汇报质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创新能力;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1;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0-0017-02

新课改要求要创新教学方法,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就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就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下面,本文对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学模式,向学生渗透情感体验方法

新课改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受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以便设置精准的课堂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较多,如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这就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完整的道德情感体验,并在整个过程中提升自我情感认知。

例如,教学“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这一内容时,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课前,教师可结合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性等,大致掌握学生对哪一个地区的环境与生活充满兴趣。然后,教师利用调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兴趣点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能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点的核心: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工作,他们选择各种生活方式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渗透情感体验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情和理互相渗透,能更加高效地推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在教学中,师生要做到相互沟通交流,向对方分享自己的课堂感受和想法,一起进步,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这门课程更容易让学生探索与反思,在生活的基础上对自我有一个正确认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行。

例如,对于“诚信”这一主题,任何一个教师在解读时都会蕴含自己的理解,不会简单地遵循教材进行讲解。而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回顾真实的生活经历,并对“如何讲诚信”进行反思。这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反思而形成的问题,既反映了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新课标培养学生品格与能力的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而更加渴望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又如,在讲解关于“诚信”方面的故事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故事。对于一二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等因素,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如《狼来了》《匹诺曹》等,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能撒谎,不然会付出代价的;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则要讲一些诚信方面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一种美德,即使撒谎时没有惩罚也不能撒谎。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学科,新课改要求教师打破单一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教学活动效率及推动学生能力发展。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常不会考虑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利用其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后果就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虽然部分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无法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也不能妥善解决多样化的生活实践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白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教学活动的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与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小能手之类的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生活小技巧如扫地、整理房间等,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家庭成员。再如,教学“假如我是人民代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在前面的内容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宪法中关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内容,也明白自己成年后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如果触犯法律就会被剥夺政治权利。因为学生已经储备了相关的知识,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开展模拟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重视国家的发展,并在课堂上对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依托自己的知识给出改进意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脱离实际给出无法执行的建议,要提出具有实践性与合理性的解决方法。

四、小组汇报学习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汇报质量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学习成绩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课堂上的小组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为基础,选择各种不同的汇报方法,利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小组汇报的质量。在小组汇报开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汇报方法,如文字讲述、角色表演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汇报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发挥不同汇报方法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漫步神奇的非洲热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汇报方式展现自己学习的收获。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文字与图片,感受到非洲土地的美好,如撒哈拉沙漠、乞力马扎罗山、东非大裂谷等,促使学生对非洲有更加真实的印象。教师也可让学生利用表演的方式演绎相关知识点,并通过观看表演感受这些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提前搜集资料,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非洲的资源储量与分布点,知道非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等。这样,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小组汇报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给其他同学,并从其他小组汇报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点与信息,最终了解非洲这一片神奇的大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认知能力,能不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转变教學模式、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实践活动、小组汇报学习方法等策略,多样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2]郑文华.略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无痕艺术[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

[3]刘凤存,张孝林.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J].中国教师,2014(06).

[4]邵雪如.寓情境教学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01).

[5]王巧玲.“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五自”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6]邱凯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