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

2019-11-23胡海峰王影张天宇陆胜楠刘莹李国安张春宇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超声造影

胡海峰 王影 张天宇 陆胜楠 刘莹 李国安 张春宇

【摘 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乳腺疾病患者,术前1周内均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对比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一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能更好评估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帮助外科更好地进行术前评估,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确定手术边缘及是否需要对腋窝淋巴结清扫。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超声造影;乳腺良恶性病变

作为妇女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其中有近50万人死于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磁共振动态增强及超声造影成像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进而增加乳腺癌保留乳房保守手术的机会,使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76岁,平均(43.96±9.79)岁,病灶最大径≤20mm,术前1周内均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超声造影检查(CEUS),术后均经病理确诊。

入组标准:未经手术、化疗、放疗、激素或靶向治疗;均于检查后1周内手术、手术病理确诊;无其它重要脏器病变者;无精神疾病,依从性良好。

1.2 方法

1.2.1 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 DCE-MRI及DWI采用PHILIPS-Achieva 1.5T磁共振检查仪,图像后处理PHILIPS工作站上完成,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STIR)T2WI、T1WI、DWI;层厚4mm,间隔1mm;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乳腺容积成像(VIBRANT),层厚1mm,零间隔。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2mmol/kg,注射速度控制在2.0mL/s。获得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通过绘制时间-信号曲线(TIC)和测量ADC值等方法对乳腺疾病的良恶性进行诊断分析。

1.2.2 超声造影检查 CEUS采用PHILIPS-I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利用L11-3超声探头,在清晰显示病灶二维图像后,局部放大,选择CPS-SMALL PART程序,进入Cadence造影模式,用19G注射针于患者左上臂肘静脉内团注已配置、振摇后的六氟化硫(Sonovue)微泡造影剂2.4mL,随即再次注入0.9%的氯化钠溶液5mL冲管,开始同步记时,观察病灶增强特征,整个过程的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动态追踪感兴趣区,获取相关造影参数,绘制时间-动态曲线并计算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平均强度时间(MTT)以及曲线下面积(AUC),进而对乳腺疾病的良恶性进行诊断分析。

1.2.3 影像学分析及图像后处理 由4名高年资影像医师(2名主任医师及2名副主任医师)分开单独诊断,若诊断结果出现分歧,则共同讨论后,得出最终诊断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全部录入SPSS 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68例患者恶性病变38例,其中,导管浸润癌29例,小叶原位癌6例,导管内癌2例,黏液腺癌1例;良性病变30例,纤维腺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腺病5例,乳腺增生结节4例。

2.2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擴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果

DCE-MRI及DWI对乳腺疾病诊断主要通过病变的形态、边缘,TIC曲线类型,ADC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诊断。良性病变一般形态规则、边缘光滑;TIC曲线一般呈流入型Ⅰ曲线;ADC值良性肿块性病变>1.05×10-3mm2/s,良性非肿块性病变>1.35×10-3mm2/s。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毛刺;TIC曲线肿块性病变呈廓清型Ⅲ曲线,非肿块性病变呈平台型Ⅱ及廓清型Ⅲ曲线;ADC值恶性肿块性病变<1.05×10-3mm2/s,恶性非肿块性病变<1.35×10-3mm2/s。通过DCE-MRI及DWI综合诊断,68例患者中,恶性病变40例,良性病变28例。

2.3 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果

CEUS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变的强化边界、均匀性、向心性强化、灌注缺损、周边有无放射状血管、强化后病灶范围扩大及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eak)和TIC曲线。68例患者中,诊断恶性病变35例,良性病变33例。

2.4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的相关参数结合超声造影检查的相关参数,大大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多参数的综合分析,对病灶的大小、周围结构的侵及范围、隐匿性、多灶性病灶的判断、砂粒样钙化的检出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定起到重要作用。68例患者中,诊断恶性病变39例,良性病变29例,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外科手术方法的进步和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乳腺癌保留乳房的保守手术已成为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乳腺疾病术前进行是否适合保乳手术的影像学评估,直接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磁共振检查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对发现乳腺癌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现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病灶的术前评估[2]。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病灶范围及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的评估,以及对肿瘤是否为多中心性或多灶性的判断[3],再结合患者的意愿来确定手术方式及手术范围,经病理检查证实是完全可靠的,尤其是在确定有无保乳指征的过程中,磁共振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传统的辅助检查。但是,也有文献报道与之相反,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术前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高估浸润性癌的范围。高估残留病灶范围可能的解释是炎性反应导致更多的血管供血。

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通过显示微循环分布及灌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肿瘤血管的形成及分布,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可观察到40μm以下的微血管结构与内部血流信号,因此采用超声造影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病灶周围及内部血管走行、分布情况。超声造影不仅能够鉴别微血管、小血管的变化[4],还能准确显示肿瘤浸润性生长的边缘,同时还能准确地显示病灶血流灌注情况及内部的灌注缺损[5]。超声造影检查在肿块性病变的判断上准确率明显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但是在肿瘤是否为多中心性或多灶性的判断上,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造影检查。

综上所述,精确的术前评估方法对确定手术方法及手术切缘很有帮助。本研究发现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切缘的确定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谦.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0):1089-1090.

[2] 王宇翔,劉金芝,刘欢,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1):136-138.

[3] 杨勇,吕秀花,崔光彬,等.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07(12):583-586.

[4] 罗佳,刘保娴,梁瑾瑜,等.CEUS定量分析鉴别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10):1545-1548.

[5] 张璟,姜玉新,戴晴,等.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08(03):591-596.

猜你喜欢

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造影诊断颈部浅表恶性肿大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诊断颈部浅表恶性肿大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对比研究
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典型模式分析及临床价值评价
超声腔内造影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
158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