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2019-11-22赵彩霞

甘肃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激发引导数学教学

赵彩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激发;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77—01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学会做题考试,更要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与引导,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情境导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教师要悉心钻研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现状、认知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数学内容的实用性、生活化,放手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不够用时,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如图,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C处,B村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代表A、B两村,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展开激烈讨论,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画出A、B两村间公路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让学生观察、论证问题是否可圆满地解决?并指出:“这就是即将学习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此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这样的一个情境创设导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索取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导入课题、呈现学习目标之后,就让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设计下列题目:初一年级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需要花钱买一些材料,如果每人付16元,那么多了6元;如果每人付12元,还少6元,请你根据以上情境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并列方程进行求解。学生经过自主探索,纷纷踊跃发言。这种问题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应适时启发,恰到好处地点拨;教师要善于倾听、提问、解释、梳理获取的信息,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经常启发学生: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鼓励学生展示探索的过程及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理解喜悦;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观察中总结获取知识的经验;当学生对自己所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修正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或修正他人的结论。

三、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高效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一般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多样性、开放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去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有兴趣去亲身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会做题,而是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塑角色,摆正“教”和“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學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这个阵地,营造氛围,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科学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全面实现三维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张 昀

猜你喜欢

激发引导数学教学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