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研究

2019-11-22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

王 勇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先前建立起来的区域专业化生产线逐渐转移到低成本地区,而这些地区为了继续保持其全球竞争力而快速转向高附加值非制造业或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密集型制造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地区由企业、人员和知识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使该地区更具竞争性。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提高其内部各企业或产业的生产率,以及通过增强这些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而推动整个区域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同时,特色产业集群还通过激励创新和集群内新企业的不断衍生来进一步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1],由此推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竞争性区域[2]衍生。

1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和知识联系的推动

特色产业集群是基于各地区独特的要素禀赋或“地方品质”同时加以创造性开发或改造提升而深深篆刻上地区“烙印”的产业各要素集聚,拥有广泛的空间维度,见表1。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相互作用有助于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地方互动增强,使区域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一体化互动生产体系中,地方生产网络和全球供应链更加复杂化。其中,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促进了区域知识转移和交换,原生知识更便捷和高效地从大学转移至企业,知识联系由静态知识转移转向动态集体学习,见表2。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率显著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发展中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如企业跨国市场联系、全球R&D 合作等[3]。而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进一步推动各国(地区)在投入产出、知识创造、企业家精神培育、知识产权申请获得及专利应用等方面都得以迅速增长。

表1 特色产业集群的空间维度

续表

表2 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知识联系演变类型

1.1 特色产业集群的“内生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尤其是隐性知识,是空间距离的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呈现减弱的趋势。特色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体现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集群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技术服务中心、政府研究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等向集群内的企业进行知识溢出;集群外部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向集群内企业的知识溢出。基于此,特色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企业间的劳动力流动、衍生企业以及非正式交流来实现。

首先,Jaffe 等[4]提出劳动力流动是特色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了知识在集群内的扩散,外部劳动力的流入为集群外部的知识溢出创造了条件。集群内劳动力流动一般产生于横向企业与竞争者或合作者之间,纵向产业链上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研究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向集群内企业的流入。由于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不断地在一定地区的企业间流动,同事之间和上下属之间的关系超越了部门和职业的界限。而且,这种“人才流”在当地带动产生的技术流、信息流、经验流、知识流,有力地促进了知识,尤其是专业性知识的溢出与扩散。同时,由于劳动力在同一企业内部配置的刚性会阻碍技术信息扩散和再组合,因而特色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一定比例的稳定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5]。其次,企业衍生是特色产业集群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竞争性企业等通过某种方式孕育催生出新企业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人才流动和知识溢出。衍生出的新企业与母体企业或机构之间的血缘关系促进了研究和技术人员的流动,强化了由此而引发的知识溢出与扩散效应,使这些人员的研究专长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当地迅速扩散。同时,这些企业与当地企业间得以顺利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和开展非正式沟通来进一步促进人员流动和知识溢出。衍生企业已成为连接科研成果与新产品研发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促进知识、经验、技术在当地扩散并最终促进地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再者,知识的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其流动性,缄默的、企业专用的、系统嵌入的、复杂的、背景依赖的、非编码化的知识必须依赖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才能顺利传播,即知识的传染性蔓延[6]。人际间接触面越广,接触频率越高,知识传播速度就越快,传播程度就越深入。特色产业集群内相同行业的生产厂家、供应商、重要的客户以及相关产业和服务型产业交织在一起。由于地理邻近使得人际间的接触和交流频繁,增加了彼此间经营的“透明度”。因此,特色产业集群内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非正式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的外溢。而特色产业集群内的非正式知识共享则为开启由此产生的正式知识宝库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钥匙。

1.2 特色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推动所在区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特色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成长所依赖的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除了面对面交流外,还表现为员工之间的关系网络、集群内部人员流动、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等。 这种信息沟通渠道有助于在技术和市场不确定的环境中,加速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和知识溢出以及使企业顺利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7]。与此同时,知识溢出使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成本以及企业开展创新的不确定性降低,提高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形成显著的创新优势效应。 而邻近特色产业集群的大学向集群内企业的知识溢出,能有效弥补中小企业创新投入能力的先天不足,拓展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商业化创新的产生。 由此,集群所邻近的大学逐渐成为特色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增长发动机”和“地区经济助推器”。

特色产业集群内各关系方在基于非正式交流网络,提升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程度的同时,企业自身的知识也在不断扩散,同时得以低成本获取其他企业的知识,进而增加了集群整体的知识积累水平。基于此,集群行为主体得以突破决策的知识限制,知识创造与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内这类基于知识溢出的知识积累机制使集群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生产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并通过知识溢出机制转化为集群整体水平的共享知识,从而不断提高集群的知识积累水平。知识溢出在提升集群知识积累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除此之外,知识溢出有利于激发和聚集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知识的空间溢出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创新活动倾向于集聚,而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机制以及非正式交流网络强化了相关各方的知识整合与互动,激发和聚集了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从而使集群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起高密度的创新活动。

知识尤其是企业专有的、系统嵌入的、背景依赖的缄默知识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在有效积累和激活自身的缄默知识基础上能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但由于企业之间的组织惯例、知识嵌入载体、组织文化与成长路径差异,外部组织对特定企业内部的特有缄默知识难以模仿与吸收。 而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互动、相互依赖与共同利益惯例化搭建出集群内的共识,即集群特有的系统知识。 它为特色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提供了一致的“游戏规则”,成为集群内部“弥漫在空气中”的共识主体和集群所在区域的公共产品。 这种基于交互作用和非贸易相互依赖形成的集群系统知识不仅使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缄默知识溢出更加便捷,而且还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对外部企业缄默知识的吸纳能力。由此激活了特定企业的和具有集群整体特性的缄默知识,即集群内部的缄默知识,从而使集群内企业及整个特色产业集群所在区域获得特殊的持续竞争优势。

2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规制

2.1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内部资源的高效组织

特色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经济组织模式。从特色产业集群外部来看,集群是大规模生产某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通过弹性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其内部生产根植于范围经济之上。基于此,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众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更具优势的全新集群竞争力。由此,特色产业集群将区域许多长期原本无法组织起来的闲置要素加以有效组织,成为区域内最有效的资源组织方式。与此同时,特色产业集群拥有将区域内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竞争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从而获得比一般性企业地理集聚更高的优势,推动所在区域的竞争力强势提升。

2.2 特色产业集群有效创造和扩散“正的市场信息”[8]以规避单一企业低效

特色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它使集群在该产品或服务市场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进而为产业集群制定整个行业的各种生产标准和市场规范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为整个产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特色产业集群包含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乃至流通的各种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经济组织系统,使集群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控制产品品质以及将生产环节与产品的流通环节联系起来。而且,特色产业集群能够很好地将产品的品质要求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中,这种质量控制方法将产业集群中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紧密相联,使产业集群在快速获取市场中对产品或服务新的需求的同时,为集群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完善和可靠的信誉保证。此外,特色产业集群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产业地域空间的集中性使市场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某种特定的地域性认识。而这种特定的地域产业品牌将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地方政府等相关行为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集群内部对集群整体利益的自发保护机制,基于此,趋于成熟的特色产业集群都有行业协会等特定的中介组织来对集群内部做出严格的行业规范要求,处理来自本集群外部的损害本集群整体利益的市场不规范竞争行为。

2.3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负外部性的治理优势

外部性是不直接反映在市场中的生产消费效应,当某一行为方的行为使得其他行为方付出代价时,外部性就演变为负外部性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无效的来源[9]。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负外部性的治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对于单个企业,其在将外在成本内部化的治理环境上拥有资金和技术的更大优势及承受力。 此外,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环境治理标准来控制整个区域的环境水平[10]。但是,特色产业集群仅在区域内部最大限度地纠正负外部性,无法彻底纠正市场无效,从而为政府等公共部门介入埋下了伏笔。

3 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柔性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特色产业集群更强调在柔性集聚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组与创新,强调本地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等要素的集中以及本地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通过产业柔性集聚而快速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总的来看,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柔性集聚特征体现为:集群内部存在广泛的劳动社会分工和不断增生的小型专业化生产企业;集群包括若干相关部门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及其他公共组织机构等行为主体,他们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在区域系统内联为一体,共同承受外部快速连续的市场和技术条件变化,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创新活动的价值增值;由于企业的不断衍生和快速增长,客观上要求本地劳动力高度集中而使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裕,市场中的劳动力在本地企业之间相互流动性强。同时,特色产业集群内的经济活动深度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使集聚区域成为一个创新系统[11]。

3.1 产业组织系统的柔性化

自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许多产业部门程度不同的呈现为从福特制,即以大批量、标准化和垂直一体化为特色,转向以柔性技术和组织以及复杂生产网络为特点的柔性累积,即后福特制。产业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刚性”转变为“柔性”[12]。“柔性”是对市场变化的一种快速适应能力,由此企业在技术设备、雇佣员工、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的空间分布、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也日益柔性化,进而发展成为柔性化企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1.1 企业内部生产与管理方式的柔性化

柔性化企业一方面具备高度灵活性以适应不同顾客定做的要求,对新技术和观念能快速吸纳,对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反应迅速。另一方面,它还拥有零仓储和超额生产能力,柔性价格和商业谈判等优势。此外,还实现了智力和体力工作的一体化。由此,柔性化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降低了生产与管理成本,而且增加了产品的创新速率和多样性,增强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灵活性,有效地实现了范围经济性。

3.1.2 企业间关系的柔性化

目前,企业用户越来越积极地参与供应商企业产品的创新设计,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企业用户之间的生产协作、交易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的灵活性、适应性增强,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可以及时联系,了解顾客的满意度和要求,获取更明确的需求信息。而消费者个性化要求则为企业的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企业之间关系的柔性化,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之间易于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使更多创新活动孕育形成。

3.1.3 “学习型”工人和兼职劳动力大量涌现

在柔性化企业中,R&D 人员、工程师的比例不断增加,生产线和工艺过程的日新月异使生产线上的工人素质不断提高而发展成为“学习型”工人[13]。 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源自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层次的劳动力以团队形式开展合作与创新。 与此同时,企业员工因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其他创新活动中而拓展了其创新思维来源,使其有更多机会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等交流;企业内外信息流动渠道不断增多,外部创新知识、技术等更快和更容易流入、渗透,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速率,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概率。此外,劳动力的柔性使用机制产生了大量兼职劳动力,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对新产品设计和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3.2 企业柔性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3.2.1 促使特色产业集群内部交易成本降低

目前,许多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渐增强,企业结构呈现“分散化”[14]。与此同时,专业化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易相应增多,由此导致交易成本逐渐提高。所以,专业化企业在交易与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易于产生一种“空间拉力”,促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通过缩短距离来降低联系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零部件和工艺生产日趋专业化,市场需求多样和不可预期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无法也没必要囊括所有产业链环节,可以通过采取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易的形式,来获得所需的产品与服务。由此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率不断增加,交易成本越发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间交易本身包含区位成本,企业空间分布越分散,交易频率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而在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空间邻近可以降低每一次的交易成本,继而在连续的交易过程中大量减少总交易成本。同时,企业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之间、人际之间的合作更多的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促使交易各方很快达成并履行合约。同时,地方社会网络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与成本[15],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效率和节约了交易成本。

3.2.2 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内的外部经济效应

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外部经济”是由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集聚而成的同时为区域内企业所共享,即外部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外部经济”还可以包括外部范围经济。外部经济具有正反馈机制,当产业集聚在某些地区时,外部经济就成为新企业选择该区位的驱动力,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更大规模的外部经济。在特色产业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可以及时获得产品供应和向客户提供产品,同时能较方便地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由此,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而增加的额外投资,产业联系较强的企业因地理邻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信息的转移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相同部门的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整体规模日趋增大,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获得基于合作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中小企业在相关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及在生产、交易过程中的紧密合作可以进一步获得外部范围经济,使得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与此同时,在特色产业集群内,专业化中小企业的大量集聚使区域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除此之外,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2.3 激励特色产业集群内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增值

在特色产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企业用户在地理上集中,能产生较强的知识和信息累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及所需的物质基础。企业之间相互比较带来的竞争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从而推动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由于创新活动以知识和知识交流为基础,所以创新具有较强的地方化特点[16]。其中,对于区域创新极为重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蕴藏于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大脑之中,个人属性较强。而地理、文化和机构的邻近便于企业之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之间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从而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此外,对创新起重大作用的大部分关键信息常来源于非正式渠道,集中分布于相关产业的聚集地。而且,特色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富有经验的客户之间的频繁交流还有利于改进产品质量,及时了解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发展趋势。

特色产业集群由相关产业组成,各产业相同或类似的产业投入易于为供应商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在推动外部企业入驻使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促进了新企业的衍生。由于新企业创建所需的资产、技能和人员易于在拥有良好配套生产服务和较强专业化分工的特色产业集群内获得,使新企业更方便地进入产业协作链,从而有利于新企业创立。此外,特色产业集群内的员工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间隙,利用业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创办企业,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新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风险。由此,成熟的特色产业集群能提供较多的市场机遇、较低的运作成本、较小的风险等有利条件,促进新企业快速衍生与成长,同时提高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4 特色产业集群成长机制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推动

特色产业集群大体可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两种类型,它们在发展阶段、集群内企业之间联系或交易类型以及创新活动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4.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区域竞争力波及效应剖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高技术产业在空间的集聚。当区域内高技术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企业利用有效的渠道进行交易、交流和对话,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在产业领域相互竞争与合作,构成联系紧密的网络组织,就逐步形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其特征主要体现为:①集群内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集群的支柱产业一般都集中于高技术领域。②集群内的协作配套体系完善。③当地大学或R&D 机构集中,自主开发能力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高。④当地政府部门为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⑤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劳动力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体系比较完善。⑥具备比较充裕和自由开放的当地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素质管理者和高技能工程师的可获得性十分重要。⑦有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区域内信任度较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低。⑧区域内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具备完善的通信设施[17]。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提升大体可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通过重视发展企业技术R&D 能力来提升区域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区域产业结构。同时,随着集群规模的逐渐扩大,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规模也会迅速膨胀,进而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使得区域就业水平得以大幅攀升。此外,随着企业数目增加及就业水平的提升,个人收入不断增长,区域税收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地方政府可投入大笔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区域集群硬环境,集群向技术创新型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在高级阶段,集群所在区域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后,更多企业会对率先创新企业进行模仿,产业链不断延伸,区域经济获得不断增长,区域竞争力逐步增强。同时,新企业不断衍生,区内的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被吸引至高新技术企业中,而传统产业则不断衰退,外迁和最终消亡。区域在技术创新作用下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当区域内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后,区域内将形成以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竞争合作,平等开放等创业精神为主导的特有创新文化,这种文化促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4.2 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及对区域竞争力的再造

传统产业集群是指与传统产业相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要素,如地方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集聚,发展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它以传统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大量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传统产业集群内的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

传统产业集群所在地区首先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纳米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逐步将区内纺织、服装、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钢铁、汽车、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进一步催生出光机电一体化、光学电子、汽车电子等“新产业”,从而逐步减弱资源禀赋对老工业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知识创造驱动,在此基础上使这些地区的竞争力获得持久的提升。同时,这些地区的传统产业越发重视培植产品在质量、式样、首创性和声誉等方面的竞争力,从标准化产品生产转向开发能填补市场空缺的专业化、细分化新产品。此外,这些地区政府立足于培养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来推动其传统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相应地带动其地区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

5 结语

区域经济体系中有竞争力的产业通常是不均衡分布的,势必趋向形成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内部某一有竞争力的产业将带动并创造另一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产业互动过程。其间,有竞争力的产业会把压力转嫁至上游供应企业,带动该企业培育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将特色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的竞争优势加以整合提升而形成合力,成为推动竞争性区域逐步衍生的催化剂。

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相互作用促进了区域知识转移和交换,同时使区域内静态知识联系转向动态集体学习,进一步推动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对外联系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柔性化集聚使集群内企业交易成本降低而效率提高,进而形成显著的集群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集群内的特色创新由此得以不断激励产生,企业经济效益随之增值,集群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区域的整体创造力和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从而使该区域发展成为拥有强势产业基础的特色竞争性区域。

先天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天发展,而不同类型特色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及进而产生的竞争性区域衍生的推动作用是有差异的。其中,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研发能力的着重培养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结合政府对基础设施等创新环境的改善跟进,从而推动区域向创新型方向发展;传统产业集群主要侧重政府对集群发展方向的引领和对传统产业生产环节的现代化改造来增强其集群的持续竞争力,带动本地区快速成长为产业成功转型的竞争性区域。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