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

2019-11-21李品宏王云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检验科临床试验耐药性

李品宏 王云龙

临床实践中,病原菌有着较多的种类,微生物的检验操作程序复杂性较为突出,若检验人员自身操作不当或设备使用不当等均会直接影响到检验报告结果[1]。此外,耐药性的试验可为抗生素类药物种类科学选用提供重要依据[2]。对此,为能更为深入地研究关于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各方面影响因素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此次临床实验观察研究取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所收治感染性的疾病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对微生物的检验实际准确率、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各方面影响因素、致病菌实际分布情况进行综合观察与分析,以下为此次临床实验观察研究的具体结果。

1 一般基线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受检者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所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300例,患者的男女比例即为162/138,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20.16±6.78)岁。所有纳入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的受检者均已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的受检者、家属们均知晓、应允此次临床试验观察,同意书已签署。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调查主要内容 全程监视并记录本院检验科室工作者操作全过程,针对本院检验科室所用检验仪器设备型号、实际使用的时间、检验偏差等做好记录,细致调查本院检验科室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各方面影响因素情况。

1.2.2 药敏试验操作 检验科室工作者操作全过程均应当严格遵守无菌化操作各项基本原则,针对已送入检验科室所有标本,做好分离于鉴定处理;药敏试验主要选用K-B试纸的扩散方法开展,药敏试验判定的依据为NCCLS(药敏试验)各项标准。

1.3 观察指标

采用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按照不同仪器说明书开展规范化的检验操作,比较前期临床检验所记录的检验结果数据,判断分析微生物的检验当中定量测定蛋白、检查脑脊液、尿常规、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准确率情况,实验室的检验项目主要包含着定量测定蛋白、检查病原菌、检查脑脊液、检查尿常规、检查血常规等;对微生物的检验质量不同的菌株数量、致病菌实际分布情况与比例等进行综合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微生物的检验实际准确率情况

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检验报告结果为:定量测定蛋白(32例),5例偏差、27例准确、准确率为84.37%;检查脑脊液(37例),6例偏差、31例准确、准确率为83.78%;检查病原菌(45例),10例偏差、35例准确、准确率为77.78%;尿常规(85例),6例偏差、79例准确、准确率为92.94%;血常规(85例),17例偏差、68例准确、准确率为80.00%;其它(16例),3例偏差、13例准确、准确率为81.25%;经统计分析后可了解到,共有52例偏差数,偏差率即为17.33%(52/300);微生物的检验实际准确率当中,以尿常规该检查项目准确率最高,准确率即为92.94%(79/85),最低准确率的为病原菌该检查项目,准确率即为77.78%(35/45),如表1所示。

2.2 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各方面影响因素

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当中,共有52份偏差报告,其中,2017年为30份、2018年为22份,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包含着检验者自身操作水平、检验法、采集及保存标本等。2017年占据比例最大影响因素即为检验者自身操作水平33.33%,依据实际比例顺次为采集及保存样本质量30.00%、检验法23.33%、其它13.33%;2018年占据比例最大影响因素即为采集及保存样本质量45.45%,依据实际比例顺次为检验者自身操作水平22.73%,检验法18.18%,其它13.64%,如表2所示。

表1 微生物的检验实际准确率情况

表2 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各方面影响因素

2.3 致病菌实际分布情况

在该300分报告当中,致病菌包括真菌(23株)、革兰氏的阳性菌(117株)、革兰氏的阴性菌(157株),实际占比逐次为7.67%、39.00%、52.33%。

2.4 分析两种不同致病菌耐药性情况

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分别选择革兰氏的阴性菌当中大肠杆菌、革兰氏的阳性菌当中金黄色的葡萄球菌,来研究两种不同致病菌耐药性情况,经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大肠杆菌针对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头孢噻吩有着较强耐药性,均高达50%以上,分别为55.88%、52.94%、50.00%。对于红霉素、氨芐西林耐药性均为0%;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其对于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氨芐西林、青霉素有着较强耐药性,均高达50%以上,分别为70.45%、81.82%、72.73%、68.18%、84.09%、79.54%、61.36%、97.73%,特别是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其对于青霉素耐药性最强。

3 讨论

长久以来,病原菌的感染类疾病均是危险人类身体健康的祸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临床上对于各类药物的研究专业水准也得以提升,涌现出更多新型的抗菌类药物,传染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也得以提升,因感染所致死亡率得以有效控制或降低,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曙光[3-4]。

感染性的疾病最为有效且直接的临床诊治手段极为微生物的检验操作,结合检验的结果能合理选用抗生素类药物,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5]。微生物的检验可以为病原菌各种感染性的疾病临床治疗提供极具针对性的依据,但实际开展微生物的临床检验操作期间,往往会受各方面因素所影响,致使最终检验结果报告极易有偏差情况出现,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会产生不利影响[5-8]。经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后可了解到,致使检验质量有偏差情况出现的因素集中表现在下列方面:(1)采集及保存样本质控方面因素。微生物的检验工作最为基础的部分即为高质量样本,故而,此案件样本期间应严格按照国家的卫生部各项规范与规定操作。运输与保持期间,应严格按照不同样本予以区别对待。试剂、培养基等试验材料均需符合微生物的检验操作各项标准与要求,试验操作前期必须了解试剂、培养基等试验材料是否有过期情况存在,应当确保试剂、培养基等试验材料均处于保质期限内,以免影响到微生物的检验质量,所采集的样板、设备试剂均应当与ICFMH质量控制各项标准相符合[9-10];(2)检验科医务工作者自身操作能力方面因素。微生物的检验报告准确性,其往往对于检验科医务工作者自身操作能力依赖成分较大,要求检验科全体医务工作者在上岗前期均应当接受岗前培训考核,确保检验科医务工作者均能够掌握微生物标准化的检验操作流程与技巧等,记录好每次试验数据信息,且需具备着细致、耐心及严谨地检验结果分析能力,确保微生物的检验操作各个环节均严格遵照各项标准及规范开展。具体开展微生物临床检验工作期间,通常会遇到未曾见到或解除药敏的表型、菌种等,质控意识较强的检验科医务工作者往往可及时进行研究及纠正处理,偏差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3)检验方法因素。在检验方法上,应优先选用国家或国际标准,并把握好一些要点:做好平行样,保证最终检验结果有着一定可比性;设空白的参照组,将由于污染所引起不准确情况排除掉。

因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患者针对抗菌类药物耐药性严重程度逐渐提高,且因感染性的疾病当中用微生物的检验途径下,临床诊断实际准确率往往并不能够达到标准[11-12]。故而,为能将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提升,需尽量获取最具客观性、准确性的临床诊断结果,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开展对症治疗。在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当中,能够分离出300株病原菌,占比最大的为革兰氏的阴性菌52.33%(157株),其次是革兰氏的阳性菌39.00%(117株)、真菌7.67%(23株);大肠杆菌针对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头孢噻吩有着较强耐药性,均高达50%以上。对于红霉素、氨芐西林耐药性均为0%;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其对于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氨芐西林、青霉素有着较强耐药性,均高达50%以上,特别是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其对于青霉素耐药性最强,高达97.73%。

综上所述,为能更好地提升检验科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可通过提高医院检验科室全体医务工作者专业性的操作能力、科学选用检验法、提升采集及保存检验标本质量等方面入手,以更好地保证微生物的检验质量;针对于主要菌株的耐药性科学检测,可为患者抗感染类药物合理选用提供重要依据或者参考。

猜你喜欢

检验科临床试验耐药性
《检验科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出版:信息化管理在检验科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美国特战司令部参与抗衰药临床试验 合成一百余种新型NAD+增强剂
159株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实验研究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参加临床试验,也要“顺道”
做事如做药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泽漆乙酸乙酯提取物对SGC7901/DDP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