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酸乙酯沙蚕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研究

2019-11-20刘海鹏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乙酸乙酯金黄色葡萄球菌

刘海鹏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引起皮肤感染和食物中毒的致病菌[1],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化脓性炎症,扩散疾病,如肺炎、菌血症和败血症等。随着抗菌药物在医学和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已经进化出了抵抗免疫系统攻击的种类[2]。沙蚕是一类生活在海边潮间带的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是可利用的重要的药物资源[3],因此研究和开发沙蚕体内抗菌活性成分对解决耐药菌株有重要意义。采用乙酸乙酯对沙蚕体内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物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实验,为沙蚕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与菌株。沙蚕,采购于山东舟山某水产养殖场。金黄色葡萄球菌,衡水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1.2 主要仪器。电热鼓风干燥箱、XDSY-2000A旋转蒸发仪、SW-CT-IF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声波震荡仪。

1.2 试验方法

1.2.1 沙蚕提取物的制备。将清水洗净的沙蚕烘干、粉碎后研磨成粉末状,将乙酸乙酯和沙蚕混匀,超声波震荡仪中震荡30min,重复3次,所得滤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浓缩,最后所得溶液用乙酸乙酯稀释至浓度为100mg/ml,高压灭菌后,放于4℃冰箱保存,备用。

1.2.2 菌悬液的制备。无菌条件下,将活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至LB培养基进行恒温培养,并计算菌悬液浓度。取1 ml已制备好的菌悬液加到9 ml无菌水中进行10倍倍比稀释,取1×10-5、1×10-6、1×10-7、1×10-8、1×10-9等5种稀释度涂板,每个浓度做3个平行,做好标记,将涂好后的培养基倒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1~2 d。选择每个平板上长有50~300个菌落的稀释度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计算公式:每1 ml样品中菌落形成单位数(CFU)=同一稀释度3次重复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最后配制成浓度为1×106cfu/ml的菌液备用。

1.2.3 沙蚕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每种沙蚕活性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取已处理好的无菌试管,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制备试管提取物,浓度分别为50 mg/ml、12.5 mg/ml、 3.13 mg/ml、 0.78 mg/ml、 0.195 mg/ml、0.098 mg/ml,同时做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空白对照不含提取物药液,溶剂对照不含提取物但含有等剂量相应溶剂。

1.2.4 体外抑菌圈直径测定。利用牛津杯法[4]测定沙蚕提取物体外抑菌圈直径。用移液枪吸取100 μl沙蚕提取物注入牛津杯内,将平板培养基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并测量抑制圈的直径大小。每种提取物做3个重复,取平均值。结果判定,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为轻度抑菌,抑菌圈直径10~15 mm为中度抑菌,抑菌圈直径15~20 mm为高度抑菌,抑菌直径大于20 mm为极度抑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外抑菌圈的测定。由表1可知,乙酸乙酯沙蚕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度抑菌效果。其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11.49 mm,空白对照组和乙酸乙酯抑菌圈直径均为0 mm,无抑菌效果。

表1 不同沙蚕提取物体外抑菌圈直径及抑菌效果

2.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由表2可知,乙酸乙酯沙蚕提取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195 mg/ml。

表2 乙酸乙酯沙蚕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的测定

3 讨论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因此发现新的抗菌药物迫在眉睫。本试验通过使用乙酸乙酯对沙蚕体内活性物质提取,发现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备一定的抗菌性,表明沙蚕体内的活性生物物质有一定抗菌性,为今后相关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本试验中,通过体外抑菌效果的测定,表明在沙蚕体内存在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天然抗菌的作用,但抗菌效果并不显著,需要进一步对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化,看看是哪些具体的成分起到了抗菌作用。

猜你喜欢

乙酸乙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密蒙花乙酸乙酯萃取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皮肤上皮细胞中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那一抹金黄色
正交试验方法探究乙酸乙酯水解反应
金黄色
萃取蒸馏法提升乙酸乙酯的品质分析
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的再改进设计
香芹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