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地的变迁

2019-11-19

支部建设 2019年13期
关键词:老父黄河水黄土地

◎ 梁 冬

年近90岁的老爸,精神矍铄,腿脚利索,记忆满满。他经历过新旧社会两重天,经历过居无定所、逃荒要饭的战乱;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两重地,更有着丰衣足食、晚年幸福的满足。新春,我回到芮城看望年过八旬的老父。一天早晨,我与父亲漫步村外,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踩着脚下的黄土地,不知不觉来到一块麦田。老父突然问我:你还认识这块地吗?我不假思索地说:“70年了,我一直不能忘记。”老父揣着白胡须,不住地点着头,我眼前却浮现出一幕幕难忘的往事……

70年前,也是一个大地回春的日子,20岁的父亲、母亲拖着我,来到这块刚分给我家的土地。我依稀记得,父亲跪在地上长跪不起,两行眼泪流在黄土地上。当时,我不了解父亲这份真挚的情感,长大后才知道,为了一块养家糊口的土地,爷爷和父亲,给别人打工扛活,最终都没有买下一亩地。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分到了土地,父亲怎么不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呢!父亲双手捧起一把黄土,喃喃地说:地是生命之本、生活之源,我们要靠你养育全家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我们全家的希望。父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几亩土地上,要靠这几亩地养育全家。但那时落后的生产力,使父亲叫苦不迭。秋天把小麦播种在地里,春天常常是卡脖子旱,看着脚下滔滔奔流的黄河水,却只能期望吝啬的老天下几滴雨。有时滴雨不下,父母亲只能到一里外的黄河边手提肩扛黄河水浇地,但那只是杯水车薪。播种的小麦往往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像人们常说的种一葫芦打一瓢。即使遇到好年景,一亩小麦收成也只有一二百斤。我记得,一年生产的粮食,顶多只能吃八九个月,到三四月份,父亲就要挟着口袋东借西凑,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兄妹挖野菜,拌汤喝糊糊充饥。那时尽管缺吃少穿,但一想到有了土地心里便有了几分安慰。总是想,好生活只是刚刚开始,有共产党的领导,土地一定能生金,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1968年,我中专毕业来到部队,1978年回到地方,尽管在外地工作,但心里一直放不下家乡,放不下父母,放不下生我养我的土地。一次,我回到家乡。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农村正在酝酿一场大的变革。在农村当了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已经卸职,他被无休止的运动搞得疲惫不堪,想静下心休息。当他听说要土地下放,包产到户,一颗对土地不抱希望的心,又重新燃起了热望。父亲对我说:“我想把咱土改时分的地承包下来,我不信产量上不去。”可是我心存疑虑,20多年的集体化,又一下子回到解放时,再说土地包产到户,群众能同意吗。父亲看出我的心思,说:“几十年的大锅饭,把人心搞散了,使人变懒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你放心吧,只要分田到户,土地就能变成金。”之后,那块土改时分的地又让父亲承包了,果然,产量年年提高,亩产达到八九百斤,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黄土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使人们奔上了小康之路。

时光如梭。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又迎来了建国70周年。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我与父亲又一次来到这块黄土地。父亲尽管80多岁了,身骨子还硬朗,他蹲下身,拔起一缕麦苗,说:“这些年,小麦连年高产,除了科学管理、种子优化外,还有党的好政策凝聚了人心。你看,去冬今春无雪,是50年少见的大旱,但我们不怕,有了电灌站,引上黄河水,两天时间,这些麦田就可以浇一遍。如果没有大的天灾,亩产一千三百斤问题不大。”听到父亲这番话,我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样是这块黄土地,为什么产量能从解放之初的一二百斤,包产到户的八九百斤,到现在的一千多斤,这里面既有土地的潜力,科学技术的魅力,更有人的精气神。然而父亲的话,更是发人深省:近十年来,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让人们有幸福感、获得感。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刺激生产,关注民生,注入活力,取消了农业税,这种多予少取的政策,激发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的投入。真正使黄土地变成金的是党的好领导、好政策。看到眼前的一切,听了父亲这番言谈,我怎能不为我们的祖国不断富强而自豪,怎能不为我们的党走向成熟而自豪,怎能不为我们的人民自信而自豪。站在这黄土地上,触景生情,我以黄土地为杯,以黄河水当酒,饮歌一曲:为我们生生不息的黄土地干杯,为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干杯。

猜你喜欢

老父黄河水黄土地
《黄土地》(海报)
《黄土地》画报
两滴黄河水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梅花宝盒
老父吟
包头市城市规划区承压水分质供水探讨
恋恋黄土地
SKALAR流动分析仪测定黄河水中的总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