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体系及其实践
——以武当山为例

2019-11-18

中国园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名山武当山文脉

赵 烨 高 翅

中国名山风景区①是“自然与文化高度统一”的国家遗产[1-2],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有机整体[3-5],蕴含了我国传统的山水思想[6],是我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自1987年泰山登录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以西方精英主导的遗产研究意识到我国名山文化的复杂性,对中国名山的认知超越了单一自然资源或文化遗迹,转向自然文化关联的寻踪。国际研究指出中国圣山拥有神话传说、宗教习俗和民间信仰,圣山神圣性具有3种表现方式——赋予了神话色彩的山峰、寺庙寺庵、自然秀美的山景[7]。2003年UNESCO专家在世界遗产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名山风景区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其人地演进过程赋予了名山精神价值和活力。

因此,对名山风景区自然和文化信息的解译成为国内外研究焦点[4-7],而目前常见的3种不尽完善的景源分类思路——风景资源评价、广义的景区分类和土地利用分类,它们或聚焦于优质资源的分类和分级,或以功能为导向划分景区,或以土地利用价值为目标进行土地属性分类。这些分类方法不仅没有厘清名山风景区风景空间形态特征和类型差异,也对名山风景区历史信息的解说有所匮乏。因此本研究立足于风景特质理论的整体观念,试图构建“相-制-理”的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以期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全面解读名山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

1 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体系

1.1 风景特质理论的源流

“特质”系指特有的性质或品质,具有显性和隐性、抽象性和具象性、表层性和根源性等性质;“特色”系指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更偏向于外在的、显性的;而“特征”偏向于一个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

当“风景”与“特质”连用时,从定义层面,风景特质②系指使特定空间和环境呈现唯一性的品质,风景特质识别是客观、中性的分类过程,无关乎要素的好坏和优劣。从整体性层面,风景特质包括风景的自然和文化属性、有形和无形价值、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等多重属性价值。从关系性层面,风景特质强调风景要素的组合形式、空间形态、形成过程等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本研究提出,风景特质理论(Landscape Characterization Theory),即“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研究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的科学理论”。该理论具有整体观,适用于从洲域到街区的多种空间尺度[8-10]。 研究风景特质理论的初衷并非取代现有的风景资源评价体系,而是意在与风景资源评价相辅相成,更好地从空间和精神层面建立完整的风景本底信息库。风景特质评价是以特质的整体性作为分类思路[11],相较于我国以景源分级为导向的风景资源评价,前者更有助于从区域整体层面和历时性整体层面进行风景信息解译,补充后者在区划性整体分类思路上的缺失。

尽管风景特质评价与风景资源评价存在过程性差异[12],即点状评价和区划式的差异,其差异恰恰为二者奠定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其一,二者的评价因子互为补充。风景资源评价的因子分类为“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的自然资源和“园景、建筑、胜迹、风物”的文化资源类型,这种点状资源的分类形式可以对遗产源进行翔实的信息记载;风景特质评价的因子则是自然和文化因子,对因子进行定量评价之后绘制成区划式的风景特质区域,对风景的整体信息进行有效记载。

其二,二者的风景本底信息互为补充,由点及面、从类型到形态。1)风景资源评价的步骤通常识别的是点状的且分级的资源类型,而风景特质评价的步骤是从客观分类到特质分类的面状的风景特质区域划分。二者形成了点状优质资源类型和面状整体空间形态类型2种记录形式。2)风景资源评价的结论反映了天景、地景等不同类型的个体要素差异,而风景特质评价则侧重于解析山、水、林、田、村、镇等不同要素形式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差异化的空间形态。二者形成了个体类型差异到空间组合形态多样性的2种空间解读。

因此,构建风景特质理论体系十分必要。制定不同类型风景名胜区风景特质理论的实践导则和细则:在空间层面分析其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特质,在成因层面分析其风景演变和动因,在系统层面分析其风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规律,以风景特质理论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护策略的依据。

1.2 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框架

图1 “相-制-理”风景特质理论体系框架

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旨在以人地关联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名山风景空间关系演变及其背后社会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的驱动。“相-制-理”的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形成了名山风景体系的空间图示-内在机制-形成规律的整体框架(图1),“相”系指表达风景空间形态的风景特质图谱绘制,“制”系指探析风景演变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关系和内在逻辑,“理”系指揭示风景特质的生成原因和系统规律(表1)。

1.2.1 风景特质之相

风景特质之相,即风景特质的识别方法,包括空间分类、全息解译和图谱绘制3项内容。其实践步骤为要素提取-客观分类-特质分类。

1.2.2 风景特质之制

风景特质之制,即风景特质的形成机制, 包括演变过程、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3项内容。其一,由于空间形态的形成具有时间建构性[13],本研究中风景特质演变过程也具有典型的时间建构特征,即“自然山水是本底、关键建筑或关键地段与山水风景的有机结合是骨架,共生而共荣”;其二,本研究中风景特质形成原因归因于特定时空范畴内的自然基底条件和复杂社会人类活动;其三,本研究中风景特质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名山与其所在城镇所构成的整体关系和人居环境。

1.2.3 风景特质之理

风景特质之理,即风景特质的系统规律,包括构成要素、整体结构和功能性质3项内容。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系统论具有“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框架③,故而本研究中风景特质系统规律的3项内容层层递进。其一,风景特质的构成要素是指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集合;其二,风景特质的整体结构是要素组合而成的风景特质整体;其三,风景特质的功能性质是风景特质整体所具备的复合功能。

2 风景特质理论体系的武当山实践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武当派道教发祥地,以“城-山”一体空间为研究对象,实际研究范围为汉水流域的武当山郡,即今丹江口市(约2 650km2)的核心范围。

2.1 以脉绘景,仙山纪胜——相

武当山风景特质识别方法——即风景特质之相,将地脉(自然系统)和文脉(文化系统)的风景信息绘于图谱。风景特质空间分类图示了特质类型/区域的空间分布,风景特质全息解译对文地脉共同作用下的风景信息进行解说和补充,风景特质图谱绘制了具有“符号-色块-区划”规范的风景特质图。

2.1.1 风景特质空间分类

1)要素提取(表2)。

2)客观分类(图2)。

我国古代方志中习以八景图、四望图、山水图等舆图记载历史信息,这些绘本虽不追求还原形象,却是古人对山水形胜的总体把控,抑或对历史胜迹的写真或写意[14-15]。快速城镇化对风景名胜历史环境带来了冲击,古人游记绘本的再释有助于存留珍贵的信息或进行现代语言转译。历史舆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城镇或乡村风景的总体布局、历史事件和题名点景等。

大岳太和山全图为黎朝盈摹,依据志书中营建类章节的相关记载,笔者将《大岳太和山全图》总体布局分为3段(人-地-天)[16],第一段从均州古城至玄岳门(人境),第二段从玄岳门至朝天宫(地境),第三段从朝天宫至太和宫(天境)。卷轴以画卷形式展示了武当山宫观类、岩庙类、洞庙类、寺庵类、门坊类、古桥类、古道类和村庄类共计8类、66处胜迹(图3)。

2.1.3 风景特质图谱绘制

在风景特质空间分类(2.1.1小节)和风景特质全息解译(2.1.2小节)的基础上,风景特质图谱绘制参照LCA的综合评价法[12],首先以1km×1km尺度层级的风景单元描述法为基础,进一步以自然和文化并重进行区域尺度层级的综合分类(即划分风景特质类型和区域的图示标准)。

1)1km×1km尺度层级的特质分类。

依据地图代数法,即在ArcGIS 10.4中输入5个因子叠加分析:

(87)多毛裂片苔 Temnoma setigerum (Lindenb.)R.M.Schust. 姚发兴等(2003);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洪文(2008)

outRas=Raster(“inraster1”)+Raster(“inraster2”)+Raster(“inraster3”)+Raster(“inraster4”)+Raster(“inraster5”)

公式中数字1~5分别指代表2中的5个单要素,聚类成1km×1km尺度层级的风景特质图(图4-1),粗划为8个(A~H)区域。

2)区域尺度层级的特质分类。

参考1km×1km尺度层级的特质图,结合实地调研和舆图解析(图3),武当山风景特质类型分为3大类、11子类,呈现35个风景特质区(图4-2)。图示表明,武当山研究区域南部集中了大部分历史特质类型,是主要的文脉发源地;沿丹江口水库非物质遗存丰富,水下文明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研究区域北部以自然风景特质为主,与汉水丹江及大衡山系具有密切关系;而村镇特质类型分散于山岳和水岸边际良好的人居环境内。

2.2 山川流峙,脉之演变——制

武当山风景特质形成机制——即风景特质之制,是解析地脉(自然系统)和文脉(文化系统)的风景演变过程、原因和机制。

首先,分析其地脉和文脉影响下风景系统的演变过程,即从源点经线性组织而形成的因借自然的山水格局。幽奇次第的武当山遗产源(66处)分布于武当山域,是风景系统的源点信息;步移景异的武当山古神道(内白古道、古韩粮道、古盐道、远乌古道、玉金古道、中神道、紫绞古道、天金古道、朝金古道)④,是风景系统的线性信息,古神道连接武当山的各处胜迹,串联起从人间历经仙山到达天国的朝圣路程;万象归元的武当山风景整体区域,是风景系统的面域信息,依照环境的客观性、适宜性进行“巧于因借、因地制宜”总体布局。

图2 武当山单要素的GIS空间分类

其次,洞悉自然和社会共同建构起如此风景特质的形成原因,归因于自然禀赋的奠基、精英文化的沉淀、宗教活动的叠累和人居环境的营建。

第三,厘清人-山-城三者动态关联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人-山-城三者互动共荣和彼此依存的关系。其一城因山筑,楚人借武当之盛名在唐代营“均州城”;其二人以城兴,“州城东北襟带汉水,南屏武当,西枕黄峯”的人居环境兴盛;其三人山合一,《后汉书》崇尚“龟蛇合体”的复杂喻义为武当山人山合一、山教合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2.3 因脉而成,人山共荣——理

武当山风景特质系统规律——即风景特质之理,是解读地脉(自然系统)和文脉(文化系统)影响下风景系统的构成要素-整体结构-功能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风景特质之“理”的研究立足于系统科学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钱学森先生诠释了广义系统论是指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17],吴良镛先生指出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整体是指自然、社会、人、居住、支撑网络多系统交叉整合[18]。而武当山风景特质的系统规律,在绘制风景特质之“相”(风景图谱)和解析风景特质之“制”(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揭示了武当山风景系统构成要素的表里性、整体结构的过程性和功能性质的多样性。

3 结论

3.1 基于地脉文脉风景特质理论的整体性

1)作为形态学方法,厘清了风景形态、成因和规律。

一方面,武当山风景特质理论的实践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山、水、林、田、村、镇等要素的空间组合形式(图5);另一方面,不同的风景要素组合形式对应了不同的风景特质类型(图4-2)。“山”构成了武当山地形基本骨架,限定了其城镇、村落的大致范围,72峰构成“72峰朝大顶”的秩序,强化了建筑布局的节奏和动势;“水”是串接武当山域内不同城镇和村落的重要纽带,24溪涧提供人居水源;“林”在武当山起到生态涵养等重要作用;“筑”是武当山地域特色的核心和灵魂,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是道教文化传承的载体,代表了我国宗教建筑精湛的建造技术和审美倾向;城镇和村落布局传承了湖北民居巧妙因借自然山水的特色,作为日常风景反映了武当山人-山-城共荣的人居环境。

2)作为图谱理论,制定了风景名胜区风景特质图谱绘制的标准和导则。

风景特质图谱理论构建:从空间维度来说,风景特质的空间分类明确了区域层级和景源层级的空间信息;从精神维度来说,风景特质的全息解译呈现了风景系统的历史和当代信息;从整体维度来说,风景特质图谱的绘制整合了空间和精神层面的有效的风景本底信息库,具有一定秩序的色块和编号标准(图4和表3)。

3)作为地脉文脉系统认识论的实践,实现了名山风景系统空间和精神特征信息的完整表译。

地脉系统系指自然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而形成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而文脉系统系指在一定境遇内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价值观念和与其相关联的人物、事件以及文化过程的脉络[19]。风景特质理论实践中,“相”以空间信息形式绘制了地脉和文脉的历史和当代信息;“制”以作用机制分析了地脉文脉的自然和文化过程;“理”以要素-结构-功能解析了地脉文脉作用的系统规律。

表1 “相-制-理”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的实践模式

表2 风景特质理论体系的武当山实践之单要素评价标准

3.2 名山风景特质理论体系的应用前景

名山风景特质理论体系,一方面为研究名山风景形态、山水格局及其与城镇发展的有机协调模式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图谱和资源数据;另一方面为传统名山的现代发展和地脉文脉精神传承提供借鉴。风景特质理论体系,通过科学准确的空间图示和对风景系统形成机制和规律的解释,建立的风景特质图谱可以成为空间规划的底图,完善风景资源评价在整体性不足和资源信息不全的问题,为人居环境的营建提供风景本底信息数据库。

图3 大岳太和山全图(作者改绘自《大岳太和山志》)

图4 武当山风景特质图谱

图5 武当山风景要素组合的空间形态多样性

表3 武当山风景特质图谱

注释:

① 截至2017年,我国54处名山风景区占24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22.1%,其中10处列入世界遗产地,占我国52处世界遗产地的19.2%,是我国国家遗产体系的主体。

② 关于风景特质的定义,高翅教授在2010年IFLA大会(苏州)、2015年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北京)上均有所论述。

③ 系统论作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是贝塔朗菲在1937年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初步框架。主要研究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相互关系。

④ 据黎朝斌和王风竹在《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测绘与研究》一书中记载,经由学者们调研和对照文献梳理出从武当山脚到达天柱峰金顶的神道总共9条。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名山武当山文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闫梦萦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武当山道人消防队荣获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奖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轻轻松松聊汉语: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视野中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