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

2019-11-16王娜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公共空间城市形象

王娜

摘要:在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所涉及的不再仅限于广告、电影、动画这些领域。在我们这个拥有最大群体的公共空间里,它利用其独特的技术语言和载体,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的体现,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现今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公共空间中,它的应用方式直接拉近了艺术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距离。结合这一技术的公共艺术,将更加大众化,也正是由于它的介入,使得公共艺术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几种运用方式的案例研究,来分析其在公共空间中产生的影响,包括美学价值上、空间规划上、公众精神生活上的影响及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前后变化。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城市形象;公共空间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与现状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

数字媒体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门类。主要是以技术作为主体手段,利用计算机涉及的相关软件和设计工具这种专业优势,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并且,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求也较高,既要注意技术素养,又要有较高的艺术专业素养。

其实,数字媒体艺术的性质就是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用“0”和“1”对想要表达和要记录的一些文字、语言、声音、图像以及影像来进行编辑,然后通过不同的传输平台将这些信息传输出去,再通过相对应的不同的终端系统来接收。这一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对所有的事物可以共享,这是一种很开放的技术手段。而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利用計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做数字化处理,再加入一些载体中,最终实现技术手段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外的近况

国外:数字媒体艺术由英国数学家巴贝奇的助手提出,再到美国的大众电视,1980年数字媒体艺术普遍出现,到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并且深入到多个领域。现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对人们来说早已不陌生,并且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构成一种新式的艺术形态。

国内:20世纪80年代,因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才被小部分人认知,在1995年数字媒体在我国开始兴起,我国便开始介入相关的设计产业中。之后,计算机三维技术的成熟,促使它在工业造型、建筑设计、装潢设计中普遍被采用。随之,经济、科技在我国的局势变好,便开始往文化创意等行业过渡。但是在这个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数字媒体艺术打破传统,突破了很多限制,并且已经越来越平民化,但是它对于技术手段存在依赖性,还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

二、数字媒体构筑的城市复合形象

(一)城市的本质

凯文·林奇曾经从多个方面给予了城市的定义,他认为,城市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是社会人群的共生体;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地方;是各种社会力量决策的产物;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地方;是社会的场。这些定义中我想提的应该是最后一个,城市是社会的“场”,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场”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包含社会关系状态下形成的一种可视化的“空间”,一种城市空间。

城市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呈现,是一个有机复合体,属于一种社会空间结构,是人类存在的证明,代表着某个时间的截面。城市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目的,城市就是一段故事的反映,体现出“人群”的关系,历史的延续、权力的决策、经济的薄弱等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1.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与都市关联日渐紧密,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从都市的历史、风俗、空间规划以及栖身在这个城市的市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也就是说,城市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是公共艺术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艺术与城市复合形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城市文化影响着不同的市民生活,不同的公共艺术代表着相对应的城市文化形象,传达着对应时期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句话中,表明了都市文明的重要性,城市形象与公共艺术的紧密性,以及公共艺术在当今生活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存在的意义。

城市是有故事的,而我们创作的公共艺术是对公众讲述这些故事的,公共艺术就像是影子一样,体现城市的面貌,反映着市民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城市历史性的发展与构成,才使得公共艺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来构建城市的复合形象。

2.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建设历程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了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到19世纪之后,一些进展较快的国家出现了从村落向城镇扩展的现象,使居住在都市的人口剧增。在紧接下去的几十年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的发展不断被推进,首先就是因金融危机而出台新政的美国,罗斯福对艺术的推动,使社会效益和政治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也为之后的公共艺术发展做了铺垫。这次新政宣传的公共艺术计划,目的是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存在,所以不仅仅存在于城市里,宣传已经遍及至各个小城镇,小村落。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壁画运动作为核心直接与公众进行沟通,从而成了那个时代对当地城市文明建设的“史诗”。美国在这次经济危机期间的公共艺术计划的推进,为他们文化的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也在全球艺术的地位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为之后的发展埋下了坚实的根基。二战后的美国国力剧增,城市化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对公共事业也更加投入,大规模的实行“公共空间艺术计划”,目的是为了使市民有更多享有艺术的机会,这便是当代公共艺术时代的开始。到1970年左右,因为一系列计划的成功实施,他们国家的城市化已基本完成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已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开始影响到了欧美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在我们国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台湾地区。80年代中期,公共艺术这一事物出现在我们的艺术研究视野下,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新颖的艺术观念,艺术家们开始对它进行尝试,创作的作品也开始在城市建设中被采纳。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公共艺术建设开始在城市发展中迅速壮大,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同于普通民众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家个人情感世界的作品了,不论是手法形式,表现内容还是所创作的空间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

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形式:文章将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运用的呈现方式分为了三种:静态形式、动态形式、交互式。在这三种呈现形式中,每种形式中又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创意载体一般会涉及光、声、图等多种表现形式,又或者是多种结合的表现形式。

静态: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如图片、数字相片等。

动态:通过对视频材料、音频材料进行剪辑和加工或者是把动画、数字视频进行计算机编辑。

交互式:交互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两物质或多个物质的互通来使彼此产生关系。主要通过交互控件或编程来实现的,首先是利用交互控件或者是编程将一些电脑动画艺术和视频艺术来进行合成,就可以衍生出类似数字雕塑、交互动画艺术等丰富的形式。创作出来的作品通过红外感应器或是CCD图像感应器这些特殊感应设备来实现与观众的非直接接触,不过也存在直接接触的方式,比如使用触摸屏、压力传感器。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几种运用方式的案例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以自身的技术手段作为基础,利用这些技术再加入声光电、声音、显示设备等媒介将要表现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进行解析:

(一)静态呈现形式的作品案例

1.《彩虹火车站》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古老中央火车站,火车站有一个跨度很大的拱顶,拱顶下一个直径大约是40米的棚窗,车站的地基坐落在3個人工小岛上,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水上火车站了。

这座中央火车站整体架构都是依靠着半径为0.5米以上,长20~30米的8000多根大木桩做支撑。“彩虹火车站”(图1、图2)这件作品是为了庆贺他们市的中央火车站125周年的生辰而设计制作的。

这是一件将古老的火车站与光放到一起的公共艺术作品,映在老车站拱棚棚窗之上的“彩虹”有45.72米宽,它创设出了与现实世界的彩虹这个现象相关的特定公共场域。这件作品由著名的设计师丹·罗斯加德与荷兰的天文仪器学家以及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可以说这件作品充分地体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现代科技的运用让历史文化遗迹更加出彩。

在创作过程中,既要保证大家看到彩虹不会造成不适,又要节约能源。也为了把它能够表现的具有真实性,他们特别用液晶膜做了一个滤色器。结合一种叫几何相位全息的技术,有了这个东西就能够很好的发散出足够白色光,然后再把白色的光按照颜色的不同依次分成想要的颜色,从而展现出“彩虹”所拥有的颜色。这样,他们通过一盏4000W的聚光灯,用这个过滤器把那些通过的光照射到火车站的窗户上,从而形成了这道美丽的彩虹。“彩虹火车站”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乘客和旅游的人,这座跨越40多米半圆形拱棚成了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弧形荧幕。

2.《星空》

在荷兰的布拉邦特市有一条自行车道(图3、图4),总长600米,被人们视为“会发光的自行车道”。这条犹如漩涡般线条的自行车道之所以会被设计成这样,是因为丹·罗斯加德受油画作品《星空》的影响,据说梵高就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过很多年,丹·罗斯加德说他很喜欢梵高的这件作品,他想通过这种方法向人们展示它的美。2015年,也是梵高离开人世的第125个年头,丹·罗斯格德将数千个小石块铺在了这条自行车道的路面上,打造成了一条星空图案的自行车道。这些拼出星空图案的小石头经过了特殊涂料加工,图案内部也装入了LED灯和能够获得太阳能的电池板,在拼成图案的石子和LED灯的表面涂了一层透明的涂料。白天,小石头可以吸收外面的阳光,LED灯通过太阳能的电池板来获得太阳能,当夜晚到来的时候,星空图案中的LED灯吸收太阳能电池板带来的能量,然后慢慢发出光亮,为骑行的人照明前行的道路。螺旋状的光线充满着活力,置身于此就仿佛游走在星空中。

丹·罗斯加德一直希望能够建造出有艺术审美又有技术的场所。而《星空》这件作品就是丹·罗斯加德机智地利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当代创作理念,成功地打造出的可供市民实际使用的景观。

(二)交互式呈现形式的作品案例

1.灯光与开关数控

新加坡艺术家Caitlind r.c. Brown很喜欢以“云”作为创作的主题,这件会发光的互动性装置作品“云”共用了6000颗灯泡,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附近市民用过的废弃灯泡,艺术家将这些捐献的灯泡固定在一个巨大的支架上,将所有的灯泡组装成一片云朵样子的装置,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朵云飘在那里一样。为了能够让公众亲身参与,在这个灯泡装置上艺术家利用悬挂式的拉线设计出了数百条的电灯开关,开关可以随意拉合,但并不是所有的开关都能得到回应,有的人可能会拉到灯开关,相对应的灯就会变暗,有的没有拉到关键性开关的,灯泡就会继续亮着,如此不断地拉、合,就会改变这朵灯泡云的亮度,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闪电的效果。虽然是简单的开关,简单的明暗的变化,却牵动着每个参与者的心,艺术家用作品告诉大家,生活中的日用品也可以成为艺术,艺术离不开生活。

2.灯光与影像传输

“水晶烟花”这件作品由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打造,作为“2017光影上海”灯光节的其中一件作品在上海瑞虹天地展出,虽然作品已经在很多国家地区展出过,但是它还是吸引了众多观看者前去观摩,并且这次也是TeamLab团队在中国的首届大型户外艺术展览。

作品高14米,整体的占地直径为10米,中间有一根柱子,通过挂灯来形成一个立方体,LED挂灯加入烟花的图样呈现出烟花效果,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展览现场立牌上的二维码进入烟花活动的页面,在页面上会显现烟花图案(如图6),图案有七种款式,不同颜色的烟花图案有28种,以及2款特别定制的“月亮”和“钻石”的光影效果,选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自下往上滑动,选中的烟花图案就会呈现在14米高的装置上,我们便可以看到一朵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烟花”。

五、结论

(一)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运用的远景、趋势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实践,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将会更为广泛,创作经验会更丰富,所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更趋于成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千禧公园这种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且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本文所列举的这几个案例可以说就是很典型的艺术改变生活的例子了。

在网络化时代的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艺术已经逐步被技术冲击,艺术的演变与技术的演变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技术的更替进步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而科技随着艺术的浸入,使它有了更多的空间可以想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现在,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内容。它的出现为之后的公共艺术设计带来了新活力,将空间中的媒介作为载体,以声音、灯光等手段融入艺术家的观念当中,用看不见的思维通过这些可触的载体将无法用言语表述出的想法展示出来。创作出具有魅力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公共空间变得更有生命,从而向公众更好的阐述它的故事。除了享受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外,还能与作品产生互动,让公众能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公众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家们在了解了当今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趋势后,从视觉传达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最后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公共空间中去,很好的利用科学技术的特性,给我们震撼力和吸引力。这种公共艺术不仅有利于加强都市空间的趣味性,增加大众与它的交流,而且从设计的理念方面来说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播了都市文化,完善了空间规划,从而提升我们的整体生活品质,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对周边的建筑或场所有了全新的诠释。在欣赏这些公共艺术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取精去粗,将我们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技术发展中去,做出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

(二)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地结合在得到大家认可和喜爱的同时,必定会有部分问题给大家造成困扰,就像位于户外的公共艺术品经过长时间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持久性有限,需要经常性的后期维护。传统的公共艺术和数字媒体这类的公共艺术,它们都有自己的年限,就像人到老年器官需要細心呵护一样,还有受四季或天气影响部分功能不能运作,比如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屏幕上的LED灯可能会坏掉,需要维修或者更换硬件,又或者喷泉喷不出水。抑或是感应器因感应范围有限等原因导致接触时反应受到影响,等等,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除了这些,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应用的技术手段还存在依赖性,关于这方面的人才我们也还是很稀缺的。

综上所述,在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内运用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很广泛,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但也有很多不足。对于之前的公共场所、建筑以及人群来说,它的运用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从参观者的角度来说,也是由单纯的近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参与后的审美后果上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甜.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24):190.

[3]丁向民.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杨酉.公共艺术数字化后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04):246.

[5][德]格罗伊斯.走向公众[M].苏伟,李同良,译.金城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艺术公共空间城市形象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