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法国自传小说的特点

2019-11-16姚思佳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

摘要:作为20世纪法国当代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自传体小说始终在文学界占据着一席之地。众多法国著名当代作家,如杜拉斯、克劳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等,都对创作自传小说情有独钟。本篇文章将系统性的概述20世纪法国当代作家所作的自传小说的特点,为想要研究法国当代小说的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法国当代文学;自传小说;传记文学

一、自传是自我的重读

法国当代作家罗布-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①曾说:“作家总是不停地讲内在的自己。”比如克劳德·西蒙(Claude Simon)②就仿佛在一层一层地剥离掉他小说中虚构的成分,为了触及家族小说的核心;安妮·艾尔诺(Annie Ernaux)发表的一系列以第一人称创作的小说(《衣橱》1974;《他们说和没说的》1977;《冰冻的女人》1981)中,讲述了她童年、青少年以及成为年轻女孩时期的内容。而在这些文本中,有时会描写同一段经历,并且都用第一人称,甚至连名字都不改动。

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就极具自传小说的这种特性。《情人》与她在1950年发表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这本小说就有很多共通的情节和地点。这些存在的碎片就在一些真实存在的人物中遍布。诚然之前巴尔扎克和司汤达就已经在小说中融进历史人物,但这杜拉斯的小说里,重点是不一样的,重点是要揭示这些小说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找到自传与先前作者作品的联系,而不是使人相信小说的真实性,真相总是高于作者所说的一切的。在小说与现实之间来回摆动的“我”就成了回忆的唯一指导原则,因此探究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想,都是徒劳的。

二、作者的缺失与设想的“最后一章”

自传小说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话语的丰富性。夏多布里昂在《墓畔回忆录》中就指出了这一点:下笔的“我”不再是那个经历过所讲事情的我。这种双重性就增加了我们对于事情的不确定性,回忆也因此会附带很多别的东西。在当代,这种问题就发生了转变。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可以在罗兰·巴特和福柯③的作品中看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作者的缺失”。還比如在贝克特的作品《同伴》(1980)中,作者只是“声音”。但是这种作者的缺失就让读者无法判断自传的真实性。

自传小说会涉及抽象的存在——“死亡”,作者不再是讲述历史故事,而是转而讲述事物的存在本身。比如有时死亡这件事也会在自传小说中出现,此时作者所描写的不再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而是将要发生的事。作者不仅仅是从自身经历出发来认识死亡,而是顺其自然的让人联想到死亡。如罗杰·拉波特(Roger Laporte)从1963年开始创作《垂死之人》, 于1983年完成,他将全书的文末附言命名为《生命》,其中就写到死亡伊始,认为这是始终未完成的场景。

三、自传小说的形式创新

自传中,首要讨论的就是创作形式。在当代,相比传统自传的写作形式,拥有独特创作结构的作品就显得与众不同。

比如雅克·鲁博(Jacques Roubaud)的大作。在他1989年出版的《伦敦的一场大火》中,鲁博试图写出一种能够超越“记叙文”这种形式的自传。他内心首要考虑是用现代性去超越现代性本身。他出版的这几卷自传,都反映了他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以及他人生的不同时刻;每卷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也就是围绕着书名的内容;其中的三卷的副标题就是《记叙文(Récit)》。写作顺序既不是单线发展的,也不是按时间发展的,而是有时停顿,有时又会闪回,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平行时空”。鲁博的这种记叙,有片段的插入,也有故事拓展。读者就可以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了解准确的故事的同时,仿佛就像漫步在伦敦街头或者是在国家博物馆里面参观,身临其境。

鲁博写道:“我并没有构建一个想象的人,虚构一个存在或者是在创作小说。我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写一本小说,小说不可避免的需要借助或创造出一个‘真相。”因此他的作品就不是虚构,而是创作。因此对于创作形式的探索就是为了回避永不间断的真实性的问题。

因此作家就好像经常会陷入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自传的素材来源就像“忏悔录”,不允许有谎言和虚假,要被迫招认自己的生平;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又肯定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美化的改写成分。因此,如果这种“虚假”不可避免,我们怎么去界定一种文学形式?一部分作家就开始玩弄自传创作形式,这就像一种“视觉陷阱”。

作者简介:姚思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浅谈高中语文传记文学教学策略
当代传记文学的书写技法
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
安妮?埃尔诺笔下的阶层变节者——《一个女人》
现当代自传文学的嗣响与拓新
上官氏家族与初唐文学
浅析《张爱玲传》中的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
传记文学的文学虚构性
论柳宗元传记文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