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市博物馆馆藏清代蓝地五彩金绣龙袍赏析

2019-11-16张海博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
关键词:龙袍清代馆藏

张海博

摘要:龙袍是中华民族服饰的最高代表,其在制作从选材到技艺都是精益求精,为上乘之作,堪称华夏的瑰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华美贵重的服饰是皇帝身份彰显的直接体现。敦煌市博物馆收藏一件清代蓝地五彩金绣龙袍,图案复杂繁密又布局严谨层次分明,金光灿灿的龙腾均衡对称地配以五彩斑斓的吉祥纹样,即象征着皇权至上又富有吉祥寓意,在民间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关键词:馆藏;龙袍;清代;赏析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它除了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所需以外,还代表了人类对物质文化的一种需求。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不一样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服饰,不同的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不同的服饰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而清朝的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满族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清朝服饰是历代服饰中最繁杂、等级制度最严格的一个朝代。以清朝宫廷服饰为最高代表,反映了那个年代我国在纺织刺绣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而龙袍就是清朝宫廷服饰工艺的最高代表。

敦煌市博物馆以“华戎交会的都市”为主题的基本陈列第五展厅“清代对敦煌的开发”展出一件龙袍,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今天并不遥远,但作为清代服饰工艺最高代表的龙袍能在民间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加之敦煌偏安一隅,缘何能收藏一件皇帝专用的龙袍?其形制和图案纹样又是怎样?以此撰文供读者赏析。

一、清代帝王服饰类别

清代皇帝服饰按用途分为礼服、吉服、行服、常服等。礼服分为朝服、端罩、衮服。朝服是在皇帝登基、大婚、万寿圣节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衣服;端罩是冬季套在朝服外的礼服;衮服是举行重大典礼时将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的礼服。吉服就是每逢吉庆典礼时穿的一种服装,分为龙袍、衮服。龙袍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是皇帝在亲行郊劳礼、授俘礼和授敕印等喜庆的日子里穿在衮服里面的圆领、马蹄袖、右衽袍。龙袍与朝服的区别是:一是龙袍无披领,朝服有披领;二是龙袍是衣裳相联的四开裾袍,朝服是上衣下裳不相连的裙式袍。行服是专供皇帝出行方便骑射时穿的衣服,一般有行褂、行袍、行裳组成。常服就是皇帝平时宴居时所穿的衣服,又称“素服”,分为常服袍和常服褂。各种类型的服饰其颜色、款式、长短都不同,有对襟、有右衽大襟;有长袍、有短褂。清朝满族帝王的服饰既有满族服饰的特征,又采纳了历代皇帝服装的图案纹样。

二、敦煌市博物馆藏龙袍纹样构成

敦煌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一件应该属于吉服,其基本样式为:圆领、大襟右衽、石青素接袖、马蹄袖端、四开裾、直身式袍服。身长150厘米,胸宽70厘米,袖长82厘米。此袍以蓝色为地,蓝素绸地上金绣象征帝王尊荣身份的龙纹和象征幸福生活的吉祥纹样,绣工细腻,金彩交辉。龙袍全身共有十六尊金线刺绣的龙,分别是: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尊威严端坐的正龙,寓意江山安定,皇权固若金汤,皇帝专用;左右肩膀上各有一尊较小的正龙,其所处位置龙袍前后都能看到;前襟和后襟各有两尊张牙舞爪的升龙,龙头向上、面面相觑有拥戴之意;有一尊升龙藏在龙袍右侧底襟里,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衣领前后各有一尊小正龙;衣领左右及交襟处有三尊游动而极富活力的小行龙;马蹄袖端亦有两尊小正龙。其中前胸后背和左右两肩的八尊金龙和藏在底襟里的一尊共为九尊金龙,而且不管前后都能看到五尊金龙,符合古代帝王的“九五之尊”。这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易·乾》中就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这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均有反应。在前胸后背的正龙纹下各有一组由寿桃和四季花卉构成的宝团花图案为龙袍的中轴线,四周对称平绣如意灵芝五彩云、红色蝙蝠、火珠、和其他八宝纹等吉祥图案。龙袍的素接袖和下摆有海水江崖纹,在左右对称斜线排列的彩色立水纹之上为平铺的祥云,祥云之上有波涛翻滚的平水纹,中间夹着红色的蝙蝠。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名海水江崖,寓意着福山寿海,也有“万世升平”和“一统江山”的含意。

三、敦煌市博物馆龙袍纹样寓意浅析

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这是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和材质上的基本规定。十二章作为我国古代“天子”或皇帝礼服和吉服上的一种装饰花纹图案,历史非常悠久。这十二种花纹既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能普照天下,群山可仰,龙能兴云做雨,华虫取其文采昭著,宗彝表示不能忘祖,水藻取其有文,粉米取其养人,火能取暖,黼为斧形象征权威,黻象征见善背恶。用这十二种具有特殊含义的花纹来装饰皇帝的衣服,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人类的救星。敦煌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龙袍为蓝色,上面也没有龙袍常用的十二章图案,而是点缀了各种吉祥杂宝纹样。杂宝纹是各种杂瑞组成的纹样,有火珠、火焰、火轮、双角、法螺、珊瑚、银锭、犀角、双钱、祥云、灵芝、艾叶、卷书、笔、葫芦等等。任意择其用、常无固定式因此称为杂宝。虽然其等级地位并不是很高,但是作为各种纹样的结合,它全面反映了世俗社会对长寿、财权、幸福和享乐的普遍追求。龙袍全身点缀蝙蝠纹为红色,即红蝠,其读音与“洪福”一样,周围以红、黄、白、蓝、绿五彩如意云纹衬托,寓意为洪福齐天。如意纹是从生活中的“如意”造型提取而来,其柄端造型与灵芝形、祥云形相结合,表达人们事事如意的祝愿。前后襟的升龙纹头部两侧为对称的宝珠纹,与火焰造型相结合,源于佛像,被赋予威严神圣的含义。前胸正龙周围有法轮、宝伞、宝瓶等佛教八宝纹;后背正龙两侧有对称的彩蝶、双鱼、盘长(吉祥结)等杂宝纹;接袖处立水图案上还绣有珊瑚、犀角。双鱼纹表示丰足;吉祥结象征万年盘长;珊瑚纹表达幸福与永恒;犀角紋表示平安、“通灵”的寓意。纵观龙袍全貌,主体以金线刺绣的龙纹象征着皇权至上、神圣不可侵犯,以宝团花图案为中心对称布置的杂宝纹则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追求。

清朝皇帝吉服颜色有明黄、石青、蓝色、酱色、棕色等。因为是喜庆吉日穿着,色彩不拘泥于典制,所以皇帝着吉服期间又称为“花衣期”或“彩服期”。依据清朝不同时期平水纹和立水纹的变化,在清朝晚期,密而直的立水纹较长,山石的变化也有早期山体平缓倾斜变为较为规矩的三山峰,可以推测这件龙袍当属清朝晚期。虽清代规定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子才可穿龙袍,但清代晚期,随着政权的衰落,舆服制度执行常有皇帝将龙袍赏赐给朝廷重臣或皇室亲王的事例。在甘肃肃南县民族博物馆就藏有一件蓝色缎面金线刺绣的龙袍,为康熙37年(1698年)皇帝御赐给裕固族七族黄番大头目,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最后一任大头目安贯布什加将这件龙袍交予政府保管。因此敦煌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龙袍也应该是皇帝赏赐给有作为的戍边大臣而流落民间。此件龙袍是1951年敦煌县政府移交给县文化馆,到1979年县博物馆成立后归博物馆珍藏。

猜你喜欢

龙袍清代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穿龙袍上课”者是负责的老师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龙袍
花田种画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