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表演和欣赏活动中情感把控的音乐效应研究

2019-11-16王飞宇

戏剧之家 2019年28期

王飞宇

【摘 要】在音乐活动中,情感内涵是表演者传达给欣赏者的内心体验。本文拟探讨表演者情感把控和欣赏者情感调动的诸多因素,分析二者之间音乐效应的多个方面。

【关键词】欣赏活动;情感把控;音乐效应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031-02

情感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情感是由比较明确的价值观判断引起的情绪体验。”[1]。由此看出价值判断和情绪体验是情感形成的两个主要活动。音乐由于其非语义性和表达情感的抽象性,所以价值判断是综合而复杂的。比如对美有喜爱、安静、舒适、高兴、奇妙等综合的判断,在音乐作品中某种情绪体验具有持续稳定的状态而形成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情感把控是由客观事物而引发的以人为主体的情感调动、发挥、控制,甚至宣泄等心理及生理的变化状态。情感把控在音乐表演中涉及音乐表演美学的研究范畴,例如浪漫主义音乐表演美学认为,音乐要充分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其主观情感抒发置于主导地位;客观主义音乐表演美学认为,音乐表演要忠实于原作,理性抒发情感,有节制、有分寸;原样主义音乐表演美学认为,要复古乐器及演奏技法。当今人们逐渐意识到音乐表演在忠实原作基础上,更应发挥创造个性及适度的自由来表达情感。欣赏者在音乐活动中是情感被调动的一方。由此,本文来探讨表演者情感把控和欣赏者情感调动的诸多因素,分析二者之间音乐效应的多个方面。

一、音乐表演者情感把控的主观与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表演者情感把控的主观因素是其技术技巧的掌握水平。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经过教师悉心指导和多年刻苦训练,具有高超的表演技巧。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说过,“学生想要成为良好的钢琴家,精通技巧是首要的条件之一。”[2]霍洛维兹钢琴演奏技巧非常出色,每个音干净清晰而且音色极美;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在传统美声唱法基础上融合抒情花腔与戏剧女高音的歌唱技巧,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表演者情感把控的另一主观因素是心理要素,包括个性、气质、情绪、想象、创造力等。由于个人性格差异,表演特征及擅长表演的风格不尽相同。性格外向豪放的表演者喜好演奏激情热烈的作品,性格内敛细腻的表演者善于表达委婉柔情的作品。人的气质也存在很大差异,多血质的人通常活泼好动,但缺少毅力,持久性欠佳;抑郁质的人一般较沉稳谨慎,但行动迟缓,爆发力欠缺;胆汁质的人积极进取,但耐力不足;粘液质的人严肃认真,但较为呆板。而人情绪高低也会影响表演的欲望。这些要素,成为表演者传达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潜在心理条件。

(二)客观因素

音乐表演中影响表演者情感把控的客观因素有作品乐谱、乐器性能、演出环境及观众素质等。

乐谱是表演者情感发挥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者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把视觉乐谱的符号标记转化为现实可感的音乐美。对乐谱的版本选择、音乐分析、结构把控、音乐内涵的体验及作品风格的把握,是衡量演奏者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准。在乐器性能方面,器乐演奏家的要求更为苛刻。例如,钢琴要发挥其最佳的性能,钢琴调音的音准是以人的听觉为主,而不是通过科学仪器检测的。一般来说,以中音区为中心,在低音区客观量要比正常值偏低才能与主观感觉量相符,在高音区客观量比正常值偏高才能与主观感觉量相符,这也正好符合钢琴两端的音高偏离12平均律的现象,即高音区偏高低音区偏低。[3]

专业的音乐会演出,一般在音乐厅、歌剧院和戏剧场举行。这些场地要求有相应的建筑声学设计,包括场地的直达声、反射声及混响声等,目的是为增加声音的音量、音乐的丰满度和厚度、层次、气氛及临场感,从而大大提高演出的效果和质量。在演出过程中,使欣赏者与表演者互动,提供了审美活动的真实环境。双方沉浸其中,是一次音乐与心灵的撞击之旅,其情感交流更自然,更直接。

观众素质也是影响表演者发挥的一个客观因素。走进音乐厅欣赏严肃音乐时,一般对观众的要求是手机调成静音、演出中不允许拍照、乐章中间不鼓掌、不能随意走动、观众衣着得体,等等,这是欣赏西方音乐的一种文化礼仪。而在我国,从古至今,民间戏曲、歌舞、器乐演奏等演出,常出现于街头小巷、茶馆饭庄,一般是观众边吃边看,表演尽兴时可以叫好或热烈鼓掌,这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因此,观众欣赏音乐之前,要了解所看音乐会或音乐表演的一些礼节,是对其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表演者能顺利演出的保障。

二、音乐欣赏者情感调动的主观与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音乐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接受活动过程。欣赏者的感觉、知觉、情感、联想都会随着音乐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在同一部音乐作品中,欣赏者情感体验的细微差异是存在的。一般对非专业的大众而言,幼儿和少年时期喜欢直观的音乐,欢快活泼,对音乐深层次的结构不能把握;青年时期风格多样,更为喜欢流行音乐;中年时期对作品内涵及音樂文化背景更为关注;老年时期对怀旧歌曲及民族风格音乐更乐于接受,对作品内涵的体验上升到了哲理性的高度。同时,由于性别不同,情感、心理接受也不同。“男性在音乐审美中想象力丰富,视觉联想能力较强,对音乐的意蕴领悟比较好。女性对具体音乐形态结构的体验丰富细腻。”[4]可以看出,欣赏者情感调动是多层次、多类型的。

(二)客观因素

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就是调动情感的客观要素。从欣赏的音乐类型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纯器乐的音乐,比如钢琴演奏、室内乐、交响乐等,观众主要靠内心听觉引起情感变化,一般是受教育程度高或受专业音乐教育者为主。二是声乐表演、歌剧、流行音乐等,主要是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和音乐爱好者,流行音乐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视觉听觉结合引起情感体验。三是影视音乐、传统戏剧戏曲音乐以及舞蹈音乐,这一类通常都有故事情节、画面、肢体语言,其配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音乐远胜于文学语言的表达。

三、表演者和欣賞者情感把控产生的音乐效应分析

(一)良性效应

1.心理影响。音乐表演者通过音乐作品中情感的抒发可以对欣赏者的情绪起到良好的舒缓调节作用。人们不断追求音乐美,使得欣赏者提高了欣赏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期待和享受。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或多或少承受着压力与挑战,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聆听,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对于舒缓欣赏者紧张不安的情绪有益处。

2.生理影响。我国音乐治疗专家张鸿懿先生介绍,优美愉悦的音乐能促进孕妇内心舒畅,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从而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使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同时,接受过音乐胎教的胎儿出生后在智力发展上及对音乐的敏感性上都优于其他儿童。[5]音乐情感的抒发,带给欣赏者听觉、视觉、联觉的触动和激发,与其生命律动吻合,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协调与和谐。

巴赫音乐是一种特殊数学计算与音符完美组成的复调音乐,音乐中由不同声部的乐器在不同时间开始,又形成和谐之美,其数学计算与大脑工作的机理有某种关联,使得大脑适当放松而且能激发创意。与此同时,莫扎特音乐应用到癫痫病治疗是有记载的一项试验。试验中,选用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使得患者脑部得到控制,而且聆听音乐对于脑部空间思维发展有帮助。

3.文化修养。音乐情感的传达,使音乐作品有了生命力。这种情感可能是爱国情感,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可能是借景抒情的模糊的情绪状态,如中国钢琴作品《百鸟朝凤》;可能是某种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动表现,如肖邦的《玛祖卡》;可能是通过音乐逻辑来表现某种情感,如巴赫复调音乐作品,或者通过音乐结构的巧妙变化作某种形式美的呈现,如钢琴奏鸣曲及回旋曲。因此,在音乐欣赏中,从音乐作品与社会生活及各种文学艺术的广泛联系中,获得文化感知和情感共鸣。

(二)不良效应

1.需要提高审美品位。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优秀音乐作品的传播开辟了多种途径,音乐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有些歌曲格调低俗,音乐缺乏深度,在青少年及广大观众中影响甚大,对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不良影响。欣赏者依据职业、性别、年龄、个性、智能、所受音乐训练水平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对欣赏音乐的喜爱类型、听觉习惯、评价标准和审美情绪等方面存在差异。音乐欣赏活动,需要涉猎多元音乐文化,应是批判性地接受音乐,提高审美品位,弘扬传统文化,崇尚经典音乐,这是音乐欣赏活动中应该倡导的。

2.需要缓解紧张心理。音乐表演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演奏演唱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音乐表演初期,表演曲目如果难度较大,给表演者带来心理压力,会出现一些小失误,化解得好能自然过渡,反之会影响后面的表演。在教学中,适度选曲、科学练声、分段练习、细致推敲等工作必不可少,教师及亲人的鼓励及包容也非常重要。

3.音乐表演需要展现个性。音乐表演是表演艺术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家不仅有高深的技术,还要有成熟的艺术修养。霍洛维兹有魔鬼般的魅力,鲁宾斯坦有贵族般的气质,我国京剧有四大流派,等等。艺术家们身上都有独特的艺术品质。然而,当今大量的学习音乐表演的人,缺乏个性,缺乏想象力,缺乏内心倾诉。在表演中尊重原作又能展现个性,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思维想象空间,音乐表演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音乐表演者和欣赏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表演者技术的充分发挥,观众欣赏的水平和喜好程度都对音乐表演活动起到重要作用。明确二者情感把控的音乐效应,进一步保护良性效应的发展,开发良性效应的深入研究与应用,降低不良效应的产生,减少不良效应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A].张前音乐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22.

[2]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74.

[3]闫志远.钢琴调律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33.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92.

[5]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