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超脱》的孤独与救赎

2019-11-15陈琼琼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电影文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心世界亨利内心

陈琼琼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电影《超脱》是美国导演托尼·凯耶执导的作品,于2011年在美国上映。影片内容饱满,信息量大,情节跌宕起伏,富含深刻情感,但是其整体色调沉重、压抑,给人们带来“无法超脱”的感觉。整部电影的选题以美国校园生活为背景,主人公亨利(Henry,阿德里安·布罗迪饰)是一名社区学校的代课老师;但是他的性格抑郁,不善于人际交往,从内心深处不愿意与社会产生关联,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情感;所以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设是一位不愿承担责任的教师。在已经深陷落魄的社区学校,学生经常惹是生非,他们学习成绩差、性格叛逆、目中无人,亨利最初只想赶快完成教学任务就逃离他们,但是经过朝夕相处,他却改变了想法。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与学校的同事、学生以及街上救回来的少年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感人故事。亨利重燃心中的希望,他主动与同事交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终他战胜自己,深感这个世上的温暖与爱,感悟生活的美好与人性的光辉。影片中,导演还巧妙地穿插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思想,即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心理创伤,将对其成年后的心理状态带来重大影响。所以镜头聚焦在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和已经成年并承受心理创伤的亨利身上,亨利之所以面临巨大的心理压抑感和交际障碍压力,这些都与他的童年阴影密切相关。所以电影译名为《超脱》,在“孤独”中实现“救赎”,这恰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人类的自我救赎以及对他人的救赎。

一、群体孤独

亨利想要逃避现实社会的任何关联,所以他总是能想方设法地拒绝与学生之间建立情感。于是他决定进入任何一所学校就职都以代课老师的身份出现,这样每个地方工作的时间不长,就不会与同事或者学生产生特殊的情感。当他第一天到社区学校上班,就目睹了一位老师几乎被学生折磨得发疯,这位老师竭尽全力地维持教学秩序,却得不到学生的配合。除了工作不顺利,这位老师在家中也毫无地位,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嘲笑,所以他的内心世界非常孤独,常用头撞铁丝网来泄愤,结果却被人们讽刺为“神经病”;除此以外,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如意,他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和压力,如女校长时刻担心学校可能倒闭;教师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充满挫败感;学生更是承担了小小年纪不该有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以及他人的误解和嘲笑,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黑暗的、孤独的,所以他们表现出敏感、叛逆甚至暴力。

导演创新地采用手持镜头纪实拍摄和闪回手法来表现故事情节,营造富有质感的画面,支离破碎的拼贴,带领观众走进了影片人物的内心,展示了一个着实压抑的情感世界。在亨利上课的班级,每天都在上演人生百态:一个黑色皮肤的少年,满嘴的污言秽语,他扬言要把亨利赶出去;Raven的内心黑暗,他经常虐待动物来发泄不满;还有胖女孩Meredith有着极强的摄影天赋和绘画天赋,但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常受到嘲笑与讽刺。尤其Meredith的父亲专制、粗暴,他要求Meredith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学习和生活,一旦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会换来一场恶毒的打骂,还要承受长期的冷暴力。父亲的种种行为导致Meredith的内心恐惧、性格扭曲,她不仅感到孤独,甚至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但是Meredith的父亲并没有在镜头前出现过,这反而给观众带来更多的遐想,这个父亲到底是谁?他长什么样?或者可以说,这位父亲就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从电影镜头切换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打着“关心和爱”的旗号强迫孩子,却不知早已给孩子的内心世界带来伤害;父母总是从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给孩子安排了最好的一切,无视孩子的排斥和反抗,甚至不惜以残忍的暴虐行为换来孩子暂时的妥协。因此可以说,很多孩子在青春期误入歧途,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童年的阴影又造就了他们成年后的内心孤独和人格扭曲。Meredith的父亲从来不在乎孩子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他也不在乎Meredith早在他安排的生活中失去了自我,就如同一台受父母操纵的机器,按部就班、疲惫不堪地运行。所以即使Meredith天赋异禀,她的生活也并不精彩,她不被理解、不被支持,内心只有无尽的失望与无助。

虽然亨利仿佛读懂了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他也无能为力;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建立自我意识,但是面对“空荡荡的教室、没有五官的面孔”,他真的能让孩子们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吗?这个问题不光亨利没有找到答案,也让观众陷入了深思。

二、他者救赎

影片镜头的切换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机位高低变化展示大量走廊的镜头,这实际上暗示了人们的心理探索:人的一生如同走廊一样,虽然只有很短的一段,但是内在心灵却有很多的未知与变幻。这种未知可能是黑暗的,也可能是光明的,如同亨利的到来,对这所学校的孩子来说就是“黑暗走廊里的一束光”。亨利的内心已经觉醒,他想与现实社会抗衡,拯救深陷泥潭却还在苦苦挣扎的孩子们。他的良知时刻催促他要救孩子们,他的一颗赤子之心迫切地想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所以他不再是那个逃避责任的代课老师,而是真诚地了解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他扪心自问:“我们深知童年的创伤会给一生带来影响,但是面对这些创伤,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没有人想过拯救亨利的童年,所以造成他成年后的冷漠与孤独,他不想让孩子们再成为自己的复制品,他要救赎孩子;从亨利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直到孩子死亡,他都要带领孩子一起向命运说“不”,要改造自己的心灵,要塑造完美的人格,而他们追求的,就是对命运的“超脱”,但是这种超脱绝不是死后超脱。最终,Meredith选择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但这并不是屈服于命运,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救赎。对于现实生活,Meredith早已深陷绝望,但是她不想像自己的老师亨利一样长久忍受这种压抑感,所以她以放弃生命的形式来寻求“超脱”,实现自我救赎。然而毁灭命运不是最佳的“超脱”方式,抑或说世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超脱”,更多的“超脱”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催眠罢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Eric。她是一位未成年的性工作者,她的内心世界极其消极,所以她自暴自弃。亨利从街头把她救回家并悉心照料,最初亨利开导Eric:“每个人都会跟你一样产生悲伤,但这一切都会好起来。”那么“一切真的会好起来吗?”,可能亨利自己都不确定,所以他又继续补充:“如果你现在不这么想,那么以后将会一直遇到问题,你必须学会这么想。”Eric和亨利的内心都是悲伤的、消极的,他们的对话让观众感到深深的无奈。面对人生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惑,人们只有自我安慰甚至自我催眠,告诉自己“世界会变好”,欺骗自己“命运会善待我们”。在悲惨的命运面前,Eric选择了妥协,她不再反抗,而是顺从命运。所以当她听到亨利要帮她改变命运时,她的表情冷漠、内心麻木,感到亨利愚蠢至极,她还在亨利的住处继续从事“性工作”,亨利在痛斥她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虽然亨利一直努力在救赎他人,但是到底如何救赎自己,这是同样困惑他自己的问题。对于生活中的无奈,他只好暂时逃避或者选择性遗忘。试想如果电影情节中安排一个内心健康的人去救赎他人,可能也脱离了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与意义。亨利自己就是一个受伤者,他最初不愿与他人接触,不愿与这个社会有瓜葛,但是他凭借一颗赤子之心还是顽强地救赎学生、救赎Eric,亨利正努力在黑暗的生活中制造一丝温暖和光亮。

三、自我救赎

由于亨利在童年受过严重的心理冲击,所以他不断地否定自我、压抑自我,他不想再受到伤害,竭尽全力地自我保护,逃避周围一切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人与事。亨利的孤独感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末,他一个人居住,一个人到处游荡,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说知心话的朋友,好像脱离世界而生存,他对全世界的回避已经成为心理防御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孤独”不仅体现在亨利的生活中,而且也体现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影片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四处游荡、漂泊不定的亨利一样,采用了一种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线性叙事方法。故事情节看似随意安排,内容零散不堪,而这些看似不完美的细节,恰是这部心理电影的取胜之处,它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形式展示了故事情节的尖锐冲突。童年时,母亲的自杀是亨利孤独世界的根源,当时他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由于缺乏健全的意识,也没有人给他正确的引导,母亲的自杀让他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脆弱,由此他不信任任何人,而是沉浸在自我保护与逃避的心境中:反正身边的人都会随时离开,无须付出真情,而每个人的一生都将最终走向悲剧和不幸。

亨利不愿意将这种悲剧再带给身边的人,不想让自己的痛苦每天反复上演,所以他封闭自我,极力压抑自己的交流欲望,他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任谁都无法伤害的“空壳”。直到来到新的社区学校,他深感人类救赎他人的迫切性。但是亨利打开心扉之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伤害,学生Meredith的自杀、Eric的顽固不化以及来自同事的不解与质疑,他压抑的内心再次爆发。镜头切回亨利的童年经历,母亲酗酒嗑药,外公常年生病卧床,即使亨利已经成年,即使亨利想要救赎他人,但是母亲自杀给他带来的阴影,却让他怎样都无法做到自我救赎。但是在祖父的最后时刻,亨利与祖父促膝交谈,勇敢地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Eric也一直陪伴他,让他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面对这个冷漠的世界。祖父入土为安,亨利也打开了封闭的内心壁垒,终于放下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而他在救赎学生、救赎Eric过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信任感,亨利不再冷漠,不再逃避,他在救赎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希望。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困境,有些人表面看似正常生活,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内心暗藏的压抑情绪随时可能发作,这就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偏执和暴躁。或许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幸运”二字,更不能实现真正的救赎,每个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麻木生活。所以影片中,亨利想要救赎他人,但是他自己的心理阴影又如何救赎?他破碎的家庭、痛苦的童年,早已注定了他成人后的悲惨命运。他想过排斥全世界,以冷漠的面孔生活,但是面对孩子们,他又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他想拯救这些正在面临伤害的孩子,因为他透过孩子们内心的黑暗世界看到他们无法解脱的未来。电影开场说道,“我从未这般深切感受到,如此超脱于自身,却依存于世界”,直到影片结束我们才深有体会,人们在互相救赎过程中找到“超脱”的出路。

四、结语

《超脱》是一部剧情影片,它与以往想要给观众展示温情世界和美好生活的视角不同,整部影片仿佛被抑郁、痛苦与暴力包围,无论是自己与自己还是人与人之间,仿佛都走进了一个黑暗的“死胡同”;这种痛苦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通过亨利、通过他的同事和学生,让我们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压抑与困扰。影片用大篇幅来描述内心孤独,实际上为体会“救赎”的意义埋下伏笔。导演想要表达的,不是社会的黑暗,不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残暴无情,更不是人类的自我毁灭,而是这些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的自我救赎和他人救赎,这才是影片的精神内核。

猜你喜欢

内心世界亨利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找找看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大公鸡亨利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