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唐宗宋祖”谈对皇帝的称呼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谥号皇帝

具体地讲,分别有以“庙号”“谥号”和“年号”来称呼皇帝这样三种情况。

一、称庙号

“庙号”起源于周代,秦时废止,西汉时恢复,指的是皇帝去世后,为了在太庙供奉祭祀时表示尊崇,由继位皇帝梁大臣们共同商议追尊的名号,类似于现在知名人士去世后悼词中冠以的什么“家”什么“者”。

庙号分“祖”和“宗”两种。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下半阕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这里的“唐宗宋祖”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宗”和“祖”分别是他们的庙号。

何人尊“祖”何人称“宗”,是有讲究的。标准便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尊“祖”的一般都是开疆拓土、治平天下的开国皇帝,如刘邦、李渊、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爱新觉罗·努而哈赤,他们的庙号都是“祖”,史称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除此之外,一个朝代内的其他皇帝死后,庙号一般都只能称“宗”。但情况也有例外,那就是一个朝代内极个别功彪德彰者会破例被尊为“祖”,享受与开国皇帝同样的殊荣。比如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永乐)在位22年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国势达到了明朝的顶峰。他死后的庙号,原来定为“宗”,后来被明世宗朱厚熜升格为“祖”,故世称“明成祖”。清朝第二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因其将政权由盛京(今辽宁沈阳市)迁到北京,极大地拓展了满族人的统治疆域,被尊为“世祖”;他的继任者,治国理政卓有建树,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爱新觉罗·玄烨(康熙),被尊为“圣祖”。

但在国家没有统一,同一历史时期有多个政权并存的时候,尊先帝庙号为“祖”就比较随便了。尤其是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弹丸小国的帝王死后庙号无不尊“祖”,泛滥得近乎儿戏。

皇帝死后享有“宗”字庙号的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魏晋南北朝之前,同一个朝代里,只有少数经邦治国有建树的皇帝死后才能配享“宗”字庙号,其余的就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以西汉来说,汉高祖刘邦之后还有13个皇帝,只有4位皇帝的庙号被定为“宗”,分别是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汉高宗(刘奭)。东汉12帝中,庙号为“宗”的只有刘庄、刘肇、刘祜、刘保、刘志5人。其余的皇帝都没有庙号。(二)魏晋南北朝之后,追赠先帝“宗”字庙号便不再那么严苛了,几乎个个皇帝都可以。为什么呢?因为选择性地追赠先帝“宗”字庙号招致了在位皇帝的反对。他们一方面对自已死后能否取得“宗”字庙号感到担心,认为无“宗”就像败家子一样无颜以对先人,并在历史上留下不好的声誉;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已贵为皇帝,死后的功绩和封号岂能任由他人评议和定夺?于是大家约定俗成死后都享“宗”字庙号。从那以后,除了亡国之君及夭折短命的外,绝大多数皇帝便都有了“宗”字庙号。现在看来,有的“宗”字庙号确实名不副实。比如宋朝第八代皇帝赵佶,虽然在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领域颇有成就,但宠信宦官高俅、蔡京等“六贼”,致使国势衰落,自己也被金人掳掠而去当了阶下囚。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赵佶显然是很不称职的,但庙号仍被定为“宗”,故世称“宋徽宗”。还有明朝的朱翊钧(万历),在位20多年不上朝理政,庙号竟也是“宗”,世称“明神宗”。

对唐、宋、元这几百年间的皇帝,我们现在一般都以其庙号“祖”或“宗”相称,如“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唐玄宗、宋真宗、宋真宗、元武宗”等。

二、称谥号

“谥号”是指视前朝皇帝的生平事迹,由朝廷评议确认的有一定褒贬意义的称号,多用固定的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固定的字中,属褒奖性质的有“文、武、昭、宣、庄、襄、景、惠、元、成、平、桓、献、穆”等,属贬斥性质的有“灵、炀、厉”等(如汉灵帝刘宏、隋炀帝杨广),属同情性质的有“废、哀、怀、隐”等(如汉废帝刘贺、汉哀帝刘欣、唐哀帝李拀)。由这些盖棺论定的谥号,我们就可以推知一个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名声。从西汉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皇帝死后都会被追封一个谥号。

对唐朝以前(西汉、东汉、三国、两晋、朝北朝、隋朝)的皇帝,我们现在都以“谥号”+“帝”相称。比如对于西汉的刘彻,我们是以其谥号“武”+“帝”字称“汉武帝”,而不以其庙号“宗”称他“汉世宗”。西汉“文景之治”中的“文”“景”二字也是用的刘恒、刘启这两位皇帝的谥号。其他如“汉光武帝、魏武帝、晋惠帝、北魏孝文帝、南朝梁武帝、隋文帝”等,都是采用的“谥号” +“帝”这个方法称呼皇帝的——南北朝时,由于同时有多个政权并存,所以现在还必须在谥号的前面加上政权的名称。

三、称年号

“年号”是对一个皇帝执政的某一时段的称谓,为的是方便史官记载期间的史事。每个皇帝即位后都会公布自己的年号。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创制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大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洪宪”年号仅用了83天。上世纪三十年代溥仪在日本人的挟持下在东北作伪“满州国”皇帝,定年号为“康德”。这些皆不为正史承认。)由此可见,年号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

2000多年里,我国历史上因战争的原因,曾经多次出现同一历史时期多个政权并存,因而不同年号同时使用的情况。一个皇帝使用多个年号的情况不在少数,如汉武帝刘彻用了11个年号,唐武则天用了17个年号。至于一个年号被不同的皇帝共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唐高宗李治和唐肃宗李亨都用过“上元”年号,“太平”“建平”年号历史上先后有8个皇帝使用过。上述原因导致的结果便是年号不能与皇帝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直到明朝和清朝时,一个皇帝终其一生只使用一个年号来纪年才成为惯例,从而也为人们用年号来称呼、指代皇帝提供了可能。比如“嘉靖、万历、永乐、崇祯、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光绪”等年号,都只对应一个皇帝,一说年号大家便知道是指的哪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皇帝的本名、庙号、谥号反而不记也很少用了。比如你说“朱由检”(本名),说“明思宗”(庙号),说“明烈帝”(谥号),一般人可能还不明白是谁,但你说年号“崇祯”,大家就会明白指的是自缢身亡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同样的道理,你说“爱新觉罗·玄烨”(本名),说“清圣祖”(庙号),说“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大家未必清楚,而说年号“康熙”,大家反而明白。

以年号来代称皇帝,只适用于明、清两朝。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称呼皇帝的方法其实是有规律可言的。这也是国学的一个知识点。

猜你喜欢

谥号皇帝
为何隋之前皇帝多称“帝”,唐之后皇帝多称“宗”
皇帝谥号“放飞史”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谥号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漫话谥号
明代官员“忠”谥考论
皇帝的新装
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文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