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寺庙的俗与雅

2019-11-14杨英梅

湛江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牌匾古寺巡游

◎ 杨英梅

小时候背诗歌,经常会提到寺庙,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等等,诗中的“寺”总给人一种高洁出尘,遗世独立的感觉。而看到听到的各种故事,由于有了寺庙的存在,好像故事多了一些智慧和灵气。例如皇帝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试画家,获得第一名的作品,画的是一个和尚在山间溪流边挑水,远处一片竹林,让人想象无穷。诗人张继听到寒山寺钟声,写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一腔愁绪化为千古绝唱。《水浒传》中鲁智深得谶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在六合寺听到潮音,真的坐化告别世间。《神秘的大佛》《聊斋》等电影,在“寺”里,总会发生一个个神秘又惊险奇绝的故事。“寺”神秘莫测,勾起我无限的神往。

不过家乡却少有寺庙,听说的至少在几十里上百里之外。最有名的是嵩山少林寺和开封相国寺,距离南阳都是二三百公里,因为有电影小说的传播,名气大得惊人,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于是“寺”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种佛光笼罩,没有人间烟火气息的神一般的存在。

自从到了雷州,与寺庙有了近距离接触,对寺庙的认识又多了几分。雷州半岛的寺庙很多,与普通人家紧紧相连。我在雷州一中的宿舍就与“天宁寺”一墙相隔。离开了“深山藏古寺”的特定环境,寺庙就有了世俗的味道,是滚滚红尘中的一部分。天宁寺香火很旺,每天有人上香烧纸。佛家用纸化灰如蝶,翩跹飞舞,直飘到一墙之外,落满我的房前地面,改变了墙面窗台的颜色。每逢有人请做法事,从凌晨4点到晚上8点,寺僧不断吟唱,鼓乐齐鸣。音乐多为录音播放,流行音乐的旋律,使这种祈福吟唱听来更像是在举办民间音乐会。《西游记》中记录的各种佛家法会,都成为眼所见,耳所闻的事情,寺庙不再是想象中的方外之地,多了俗世凡尘的熟悉感觉。

天宁寺是古寺,寺内佳木繁荫,绿意葱茏,很是幽静。寺内有一棵古榕树,从古木保护铭牌上看,种植于700多年前,按时间推算是宋末。树身直径超过2米,树冠庞大,一棵树掩住了一进院落。古榕开枝散叶,曾经垂下的须枝如今也长成树,张开双臂测量,最细的一株也不能合抱。有资料说天宁寺始建于唐,历代都有名人题字、题诗、撰写楹联,据说苏轼贬谪途中曾暂居于此,写下“万山第一”的牌匾。牌匾至今还悬挂在天宁寺内,受人瞻仰,历代雷州半岛的人们视为珍宝。这牌匾屡遭劫难,曾被迫刷上泥土油漆,伪装成泥墙的一部分,才得以保存。它经历坎坷,如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世人,走过高峰低谷,尝尽世态冷暖。

在雷州半岛,各村每年都会举行巡游活动,虽然巡游时间不同,但都是全村的人参与,各家各户出钱出力。寺庙里的神像被人们抬在肩上或拉在车上,前面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人们一律古装,分成小队,举着不同颜色的旗子,前前后后扈从神像。另有鼓乐车,人们击鼓击钹,营造声势。有的还会献上更精彩的节目,像飘色,颠轿,人龙舞……这些表演如今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半岛文化的一部分。

半岛人把参与巡游活动当作使命,不论离家多远,都会尽力赶回去参加。巡游活动是雷州半岛派发的名片,这些照片、文字和视频,通过微博微信、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让人知道湛江,知道湛江的文化活动。巡游活动是情感的纽带,本土居民通过交流巡游活动加深了感情,外地客人藉此了解了湛江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一次读到相关报道,总是想,如果外地人到湛江旅游,巡游的盛况是绝不该错过的。这才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汇演,凝聚着半岛人的认同感,是半岛血脉的一部分。

滚滚红尘中一切生灵,总要生存,总要为生存而奔走,是俗;总会有些人,在生存之余,执着于更高的追求,为雅。寺庙存在于市井,与世人一样要生存,便有了迎合世俗;但又寄托了人们的一些愿望,不留神就创造了一种民俗文化。大俗大雅在寺庙这个独特的存在面前,和谐地融为一体。

再次游览天宁寺,与那棵宋榕对视。她依旧绿叶婆娑,长须飘飘,700多年来,她就一直这样,轻轻地与高天上流云低语,静静地看熙熙世人演绎俗与雅。

猜你喜欢

牌匾古寺巡游
“龙马”巡游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走马上任
呼和浩特“统一牌匾”行动现大量神翻译店名
俄一高校挂斯大林牌匾引纠纷
傅宇博??《秋山古寺》
古寺“建”在纸上
深山藏古寺
银行荣誉牌匾岂能“终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