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平林初之辅的思想转向

2019-11-13郭佳琪徐晓晴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100089

新生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坛价值

郭佳琪 徐晓晴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市 100089

活跃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文学领域的体现。这一文学潮流一经出现便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当时文坛的主流。与中国的左翼文学思潮一样,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几乎一开始就是一场理论运动,因而在当时出现了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家。而在这些文艺理论家当中,平林初之辅可以算是极为特殊的一位。他是日本最早提出“プロレタリア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这一概念的文学评论人,也是日本左翼文坛上第一位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论述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初期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建设者,为当时还处于懵懂混沌状态下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带来巨大理论支撑的文学评论家,却在后来离开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团体,甚至公然站到批判和否定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立场上去了。因此,针对平林初之辅的评价,在日本是颇具争议的。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其在革命文学运动遭遇严厉的政治打压之后发生了转向,也有学者认为平林“只是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当时日本无产阶级文论的主流观点相左,因而退出无产阶级同盟,并非转向” 。无论如何,平林初之辅前后文论立场相悖这一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针对平林初之辅的研究,除20世纪20、30年代对平林作品的部分译介外,从8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涉及对平林部分文论的研究。其中,唐月梅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91)一文中指出平林的相关文学理论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确立而言具有启蒙意义。此后,唐月梅又在与叶渭渠合著的《日本文学史 现代卷》中着重介绍了平林的“二元论”文学观。赵仲明于《日本近代从自然主义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若干理论争论》(2008)一文中,在介绍无产阶级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争论时提及了平林初之辅针对“形式与内容”这一主题的观点。陈朝辉的《鲁迅因何与平林初之辅失之交臂?》(2016)则介绍了平林初之辅的部分理论,并论述了鲁迅对平林初之辅表现出冷漠态度的原因。刘晓芳的《平林初之辅的文艺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2017)第一次对平林初之辅的文艺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的系统梳理,并将重点放在了其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情况上。

综观以上文献可得知,国内学术界虽对平林初之辅的文艺理论有所涉及,但关注点多在其文艺理论的内容本身以及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情况,对于这位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先驱者的后期思想转向,却没有作出过详细的探究。本文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其前期的阶级艺术论和后期的二元论为例,通过分析比较平林初之辅思想转向前后文学观在本质上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平林初之辅文学观前后发生矛盾的根源。从而为更深入地理解平林初之辅的文学理论,还原一个世纪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实貌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前期的阶级艺术论

平林步入文坛的大正八年和九年,正是日本社会资产阶级和底层无产阶级民众之间利益对抗最为激烈、社会变革也最为迅猛的时期。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还没有得到清晰表述和理论建构的那一时间点上,平林围绕文学的阶级性及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做了许多有助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发展的论述。1921年至1923年,平林初之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判当时日本文坛流行的艺术永远性、超阶级性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阶级性、其改造社会的任务和其自身的价值判断。如1922年,《播种人》6月号上刊登的《文艺运动与工人运动》一文,平林在该文中首次提出“プロレタリア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这一概念,并根据唯物史观提出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性质和以艺术为武器的意义。平林认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是阶级斗争的局部战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纲领,不仅是文艺上的纲领,也是无产阶级本身的纲领。1923年,在其第一部评论集《无产阶级的文化》一书中,面对既有文坛知识分子菊池宽等人所发出的“文学与阶级无关”的批判与指责,平林用了大量的文字论述因为文学的艺术性本身就来自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所以完全与社会的“阶级”毫无关系的文学其实是不存在的。

在日本左翼文坛,平林是第一个把无产阶级的文学定性为“战斗的艺术”的文学者。他明确地告知了既有文坛的知识分子们,因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最终宗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所以它的社会性、革命性和思想性是与生俱来的。这一开诚直白的宣告,从理论的角度直接告知了那些主张“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学者:有一种文学就叫革命文学。它既不是简单的革命,也不是单纯的文学。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去推动革命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平林的这些论述给初期脆弱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所带来的理论支撑是巨大的。于是随着这些理论建构的不断成熟与扩大,平林很快就被推到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核心领导位置上,成为该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当时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高的。据青野季吉记述,此时的平林不仅对革命文学理论比较热衷,对实际的社会运动也曾颇有兴致。甚至还去过一些地方城市巡回演讲过 。1922年12月,他曾加入到第一次组建的日本共产党组织。这一举动可以说是他愿意投入到革命中去的一次具体表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平林在强调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性的同时,也曾经提到过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必须要具备作为文学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只是因为现在处于社会变革的过渡时期,所以像其他社会生产关系中的革命性要素都在增多的道理相同,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个艺术形式,文学中的革命要素也会自然增大。这一观点对于当时处于理论弱势的无产阶级文学者来说并不起眼,后来的平林研究论也往往将其忽略。然而它却对于我们理解平林日后思想的变迁有极大的帮助。在平林看来,革命文学只是社会变革的过渡时期的临时产物。关于这一观点,在其《民众艺术的理论和实际》一文中也能得到印证。平林在这篇文章中清楚地讲出了无产阶级的文学及文化,是一个过渡性的文化形式的本质,并道明了其中的原因。即因为“一旦无产阶级的文化真的实现了,它就不是无产阶级的文化了。它将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而属于全人类。但没到那一天之前,我们只能先去努力树立起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文化,别无选择。”这一论述比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文学是一个过渡文学形式的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还要早一年多。

平林早期对于无产阶级文学临时性过渡性的认识,对于无产阶级文学价值的肯定,预告了后期平林二元论的文学观及其与左翼文坛主流思想的相背而去。细读平林的生平传记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这时他的实际行动已经开始与思想倾向出现背离了。例如在加入日本共产党的同年同月,他却反而辞去了便于开展社会政治革命运动的国际通信社的职务,开始与时政性很强的工作岗位保持了距离。而此间发表的文章内容,也有了多元化的趋势。

二,后期的二元论

到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平林最有代表性的“二元论”观点,则将其推向了批判革命文学观的立场。20世纪20年代后期,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内部曾就“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论争。当时出现了两种观点: 其一,艺术作品的价值由作品具有的意识形态所决定,只有为无产阶级胜利带来利益的艺术作品才有价值;其二,意识形态不是决定艺术作品的全部价值的因素。为无产阶级的胜利作出贡献,与艺术本来的性质无关。平林初之辅就这一论题,于1929年发表了论文《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再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这篇文章中,平林认为这两种看法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文学阵营与正统艺术派文学理论尖锐对立,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阵营内部产生意见分歧的焦点。他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二重性,即马克思主义作家和评论家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是作家和评论家这二重性。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始终是政治的基准,作为作家、评论家评价文学的基准则是艺术的基准。他在论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作家和批评家首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来说,艺术的价值必须从属于政治的需要。并进一步补充说,因为我们是处在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形式对立的社会里,文学不是作为一种愉悦和嗜好而存在的。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不是从艺术的立场而是从政治的立场出发,因而艺术作品的价值必须根据其对无产阶级贡献的大小来评价。但是他又举契诃夫的文学作品为例来说明,虽然从拥护革命政治的需要来看不受欢迎,然而契诃夫作品的艺术价值却是抹杀不了的。因此,他认为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终究是不能调和的,不存在统一两者的艺术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不是两者的统一,而是要让艺术价值从属于政治价值,要将艺术价值置于政治价值的指导之下。两者是被力量和权威强迫才结合的。 这也是平林与其后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评论家文艺思想中差别最大的一点:他既承认无产阶级文学的政治价值,也强调无产阶级文学的艺术价值。他认为批判社会主义的文学是文学的旁门左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同样认为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就不是真正的文学的看法也是不成立的。

因此,当青野季吉等人沿着他所主张的“艺术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的论述,进一步提出“目的意识论”时,平林却开始回过头来开始批评青野的这一观点了。正是这一点让许多学者感觉平林的文学观有些前后自相矛盾。然而在理解了平林早期阶级艺术论的实质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只是艺术阶级论与二元论一脉相承的对于文学艺术价值追求的又一体现。青野季吉的目的意识论所延续和发展的,只是平林立场和观点的表象,而非平林主张中最为核心和灵魂的部分。平林在支持文学可以为革命所用时,是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的:即无论什么文学,其作者最初的创作动机必须要是“自然成长”的,而不是外在环境给作者限定出来的一个固定的“目的意识”。事实上,尊重作家个人的主体创作动机是平林一贯的主张和态度,这也反过来例证了平林从未放弃过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追求。平林对于作者创作动机的重视散见于其多篇文艺评论当中,例如他在其早期发表的一篇评论《排斥即兴的小说》中就曾提出,如果想真的挽救小说,最应该做的是把第一重要的东西——即作者的创作欲望激发起来。

提出二元论之后没过多久,平林便逐渐淡出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心。关于这一点,曾有学者提出这可能与他女儿的出生,且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等因素有关 。对此笔者注意到,在1931年平林作为日本文艺家协会代表参加第一届国际文艺家协会大会期间,他给朝日新闻社发去的几份稿件中曾有一篇题为《是要无产阶级文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的评论。这足以表明在离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位置之后,平林依然心系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理论重建问题和发展方向。他之所以告别左翼文坛,更多的应是由后来日本左翼文坛日益左倾所导致的。平林的“二元论”革命文学观在当时的日本左翼文坛始终未能得到认同、借鉴和发展。尤其是由他提出的无产阶级文学的政治价值被不断拉高,而他从未否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的艺术价值却被日渐放置到一边,来自同一阵营的伙伴们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无疑令平林大为失望。于是原本就对“非合法”状态下强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的做法就抱有怀疑态度的平林,开始逐渐远离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心,最终基本告别了左翼文坛。

三,结语

本文以平林初之辅早期的阶级艺术论与后期的二元论为例,论证了平林初之辅被视为“转向”前后间于思想上的本质连贯性。并通过其后期对无产阶级文学主流文论的批判态度,论证了其之所以逐渐淡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心位置的原因。即使是在强调“无产阶级文学是战斗的艺术”的早期,平林初之辅也从未放弃过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追求,他的言论虽在表象上呈现出前后矛盾的趋势,其对文学本质的观点却从他迈入左翼文坛开始便一脉相承。平林初之辅从始至终对于革命文学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他所否定的并不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内容,而是其具体组织方式和方法。对日本左翼文坛的失望是其逐渐淡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心的主要原因。平林初之辅虽然英年早逝,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艺评论。此处由于参考资料及篇幅问题无法对其所有文论进行一一深入探究,只能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阶级艺术论与二元论为例进行阐述。今后,笔者拟将以平林初之辅的思想转向作为切入点,对其文艺思想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考察。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坛价值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追忆黄药眠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