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黄药眠

2016-11-02赵莲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美学

摘 要 黄药眠的文学创作内容涉及科学、历史及各门艺术理论,创作形式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作为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黄药眠在学术领域著述丰富。他在美学研究中,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强调主体情感,并且从“审美评价”这一价值论的视角,对美学进行新的探索与建构。黄药眠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判,都充分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和思辨的理论思维能力。

关键词 黄药眠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黄药眠(1903—1987)广东梅县(现梅州市)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黄药眠中学时代就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考进师范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不断发表诗歌和散文,后来进入创造社,出版了《春》(英诗选译)和诗集《黄花岗上》。黄药眠的文学创作内容涉及科学、历史及各门艺术理论,创作形式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黑海——美丽的黑海》、《面向着生活的海洋》、《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小说集《暗影》、《再见》;诗集《黄花岗上》、《桂林的撤退》等。作为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黄药眠在学术领域著述丰富:文学理论论文结集出版了《黄药眠文艺论文选集》,与童庆炳合编了《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56年参加美学大讨论的论文《论食利者的美学——评朱光潜美学思想》,以及反右派运动开始前夕的讲演《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

黄药眠从小中国古典诗歌的薰陶,上学期间又接触到外国诗人彭斯、拜伦等人的名作,这些诗歌都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作。1928年,诗集《黄花岗上》的出版,确立了他浪漫主义诗人及创造社后期重要诗人的地位。他的诗突出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生命创造、理想追求和个性表现等特征,龙泉明在《中国新诗流变论》中把黄药眠归类在创造社天才诗人群中,并列为创造社后起最具实力的诗人。“他早年丰富的弘扬主观、个性的文学创作经验,使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仍能从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感觉、感受出发,从文学创作的实践和规律出发,研究问题”,他在诗歌中既注重情绪的表现,又重视其背后的生活内容。诗人的诗歌创作观念及诗风随着自己人生经历和生存境遇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他的诗歌从情绪表现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他早年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创作的自由浪漫的诗歌;一类是他成年后有了一定的政治倾向,创作的包括长诗、史诗各类叙事加抒情的诗歌;还有一类则是他在饱受人生坎坷后,寄托情志情思的旧体诗作。这三类诗在题材表现、语言使用,以及情调风格上都存在差异性。他的译诗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诗集不仅表现了人民与敌人的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而且也通俗地表现了人民在生活中的儿女情愁、喜怒哀乐”,早期的英诗选译《春》采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风格,也与其早年浪漫诗歌的创作相呼应;为了配合抗战翻译的反法西斯侵略的两本译诗集《西班牙革命诗歌选》和《沙多霞》,里面部分译诗在当时《救亡日报》《广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为适应大众诗歌的情调,译诗的语言风格亲切朴实,译诗集《伊萨科夫斯基诗选》则是这一风格的代表。

黄药眠的散文多选取重大题材,是对重大事件的艺术记录,比如描绘他赴苏的一组纪实性散文《春天——克里姆林宫墙的内外》、《黑海——美丽的黑海》、《工人斯美诺夫和他的家庭》,太平洋战争后从香港逃难回梅县写成《抒情小品》,散文精品《黄河,我们要你唱出一首英雄的新时代的史诗》描绘新中国建设。在繁重的十年劳动改造中,他虽然戴着“反动学术权威”“大右派”“大叛徒”三顶大帽子,但他却认为“不能让宝贵的光阴白白从身边溜走,必须抓紧时间写点东西,给后人增添一点精神财富”,从未间断写作,利用劳动之余的零星时间记录下他对生活不息的思考,偷偷地写在纸片上,积累了一千八百余条短句,结集为《面向着生活的海洋》,并且一版再版。文本里的语言辛辣犀利,富于启迪,内容涉及科学、历史及各门艺术理论,在这些短句里,可以看出他不幸遭遇的某些侧面,也让我们知道他不屈服于客观环境的战斗精神,正像他在短句中所表达的:“纯金,不会因为被放在破铜烂铁堆里而失去它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权贵以无情的讥讽:“死尸的周围,总是有许多乌鸦;容易受骗的人的周围,总是有许多骗子;爱受奉承的人的周围,总是有许多胁肩诌笑的人”,这些富有哲理的散文诗的短句是人生苦难的缩影,更是他在经历坎坷遭遇后的总结。他在《面向着生活的海洋》散文诗集的扉页上,自题了两行诗句:劫余留铁笔,白首写苍生!从1982年春节到1984年冬天,黄药眠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45万字的口述自传——《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世纪》,该书通过他的夫人蔡澈整理,讲述了他在1949年之前近半个世纪的坎坷经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半个世纪动荡的时代风貌。

黄药眠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我国的文论家和文论教育家,新中国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人。在中国50年代初的那个大环境里,思想批判运动不断,黄药眠有一种理论家的勇气。他的长篇论文《论小说人物的登场》和《论人物描写》,开创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叙事学研究,集中思考的是小说中如何叙述故事和人物的问题。同时,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论文,如《矛盾论与文艺学》、《论食利者的美学》、《问答篇》,还有来不及整理发表的美讲演《不能不说的话》等,这些在当时都是超前性的理论创新。在美学研究中,黄药眠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强调主体情感,并且从“审美评价”这一价值论的视角,对美学进行新的探索与建构。

50年代初期,他的文论思考转向了“文学的主体”方面,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关于鉴赏者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主体介入文本,注重读者主体的能动性。他的学生童庆炳对他提出的观点予以肯定“黄药眠先生对于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则直接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对象的主体、文学鉴赏的主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由于黄药眠的接班人童庆炳教授,在继承先生遗志基础上,实施新的开拓,他所开创的文学理论事业在改革年代再度释放出新能量,令中国文论界得以出现一个独特的文论学派。同时,这也促成了中国文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的独特建树及其后续衍生效应。

黄药眠在四五十年代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文中,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方法论指导来展开他的美学思考。他在基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主体情感的强调中逐渐思考,并努力调整着美学研究的航向。作为1949年前后最为活跃的美学家,组织了“美学论坛”,直接引发并推动了“美学大讨论”的进行。1957年反右运动之前,黄药眠组织策划了“美学论坛”,把美和美感联系起来考察,提出“人的审美活动是什么”的美学思考问题,还有效地提供了一条超越哲学认识论的新的美学研究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的美学大讨论。他还领头举办了共和国第一个美学问题系列讲座,邀请朱光潜、李泽厚等一大批学者在公平、自由的气氛中参加“北师人美学讲座”,这一次的美学系列讲座将美学问题的追思方式由“美是什么”转换为“美学评价”“美学的意义”,提出了“美是审美评价”的观点,初步确立了价值论的美学研究范式。在美学论争中,黄药眠正是试图从“审美评价”这一价值论的视角对美学进行新的探索与建构,进而形成了自己对美学独树一帜的理论思考。黄药眠在《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里,从价值论观点来展开美学研究,通过情感的评价将审美主体与对象客体辩证地联系在一起,提出美是“通过人的意识表现出来”,重视客体对象中主体自身的参与性和构成性,初步形成了以“审美评价”为核心的价值论美学思想。

朱光潜的“形象的直觉”与黄药眠的“生活实践”,演绎了美学问题上著名的“梅花之辩”。朱光潜在当时关于心理学美学的研究路径,代表着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美学的最新成果,他在《文艺心理学》开篇曾引用梅花的例子来证明“无所为而为”的关照学说,并且借此例子来建立“形相直觉”的学说,进而说明整个艺术文学现象。黄药眠对朱光潜关于梅花成为审美对象的观点提出异议,他认为“当我们把梅花当作为审美的对象的时候,也绝不是如朱先生所说,把它和时间上其它一切存在分割开来,成为孤立绝缘的东西去欣赏的”,并在《论食利者的美学——评朱光潜美学思想》中论述“梅花之所以能成为某一些人的审美对象,成为吟咏中的主要题材,其原因并不是梅花的‘孤立绝缘的形相或它具有什么神秘的意义”,梅花之所以成为诗的形象在于“诗人们把梅花这个形象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看出它的形象的意义”,黄药眠认为一个人能感觉到形象美“是和这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的”,并且提出“艺术的美,主要的是在于它能够通过社会本身的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出或者暗示出客观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或这些规律和本质的若干方面”。在“美学大讨论”中,黄药眠就已萌发了价值论美学的思想,从“审美评价”对美学进行新的探索与建构。

黄药眠所有的文艺思想都来自他的生活实践,而且紧跟时代步伐,这正如他在《论诗歌工作者的自我改造》中,对创作者的创作提出“如果不想从新的时代中吸取新鲜的血液,整个的改变自己的风格,那么有一天,他会打开门来一看,发现这个时代已不是属于他的了”的要求。同样,他也时刻关注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有着思想活动家敏锐的意识,“从而使他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突出感性与个性的较贴近生活实际的美学、文艺理论观”。黄药眠从发表文艺论文直至在文艺理论界崭露头角,他的文艺思想发展的进程都与当时的政治决策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黄药眠紧跟时代形势提出“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也必然要面向世界”的观点。在中国的学术界刚复苏之际,他就向北师大提出建立比较文学研究室,并且在国家教委设立了博士点科研基金后,主持“中西比较诗学”的科研项目。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判,都充分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和思辨的理论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赵莲花(1982-) ,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参考文献

[1] 黄大地.黄药眠创造社时期的诗歌创作——纪念黄药眠诞辰100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 黄药眠.黄药眠诗全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 黄药眠.面向着生活的海洋[M].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1981.

[4] 童庆炳.黄药眠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文论与美论——为纪念黄药眠教授诞辰百年而作[J].文艺理论研究,2002(1):89.

[5] 黄药眠.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J].文艺理论研究,1999.

[6] 黄药眠.黄药眠文艺论文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7] 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1:后记784.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纯白美学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妆”饰美学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