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南方奶水牛发展模式构想

2019-11-13黄锋陈明棠覃广胜诸葛莹方文远李均钦郑威

广西农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奶水存栏水牛

黄锋 陈明棠 覃广胜 诸葛莹 方文远 李均钦 郑威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研究所,南宁 530001)

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局限,在畜牧业内部结构的问题上长期存在重视黄牛和荷斯坦奶牛、轻视水牛的倾向。水牛作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大型经济动物,在长期的自然驯化过程中形成了能适应当地湿热气候、耐粗饲且抗病力强的特点,是我国南方近亿公顷草山草坡、丰富农作物副产品、冬闲田种植饲草料主要的饲养对象,这些资源可支撑5000万头的水牛饲养量,但目前这一宝贵丰富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使用。在对中国奶业发展的规划上,由于对奶水牛业发展认识、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的局限,现代奶业布局中南方奶业产区有效政策落实的力度明显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基于当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立足于自身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开发和创新奶水牛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有必要让水牛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双重目标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实质性构建以奶水牛为主的南方奶业产区,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乳制品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从战略角度探讨其在新常态下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1 国内外水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国际水牛产业发展趋势

1.1.1 产量稳定增长 据FAO统计,世界及主要国家的水牛及水牛产奶量稳定增长。2013年世界水牛存栏量达19382.1万头,水牛奶总产量8010.8万t,其中亚洲为世界水牛主要生产地区,存栏量达18785.6万头,水牛奶总产量7729.0万t(见表1),分别占世界的96.92%和96.48%。1970~2010年,世界水牛数量增长了75.16%,而水牛奶产量增长幅度达370.47%,其中亚洲水牛及水牛奶分别增长75.44%和383.39%。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水牛奶生产地区,产奶量占世界水牛奶产量的90.42%,其中印度已成为欧盟以外最大的奶源基地,2013年奶类总产量达7000万t。

表1 1970~2013年世界及主要国家水牛存栏及产奶量统计结果

1.1.2 良繁体系完善 印度现有33个育种场(其中摩拉水牛测定中心13个),从单一的摩拉品种发展到几乎涵盖所有的印度水牛品种;49个冻精公牛站,其中有38个冻精站获得ISO认证;建成了全国性的水牛育种管理数据库,现有21700头种公牛,其中3000头种公牛进行了后裔测定,600~1000头摩拉公牛和150~200头其他品种的公牛用于精液生产和育种改良。意大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开始实行水牛育种登记制度,一般良种水牛纯繁场只有1%的公牛才有可能被评为优秀公牛,现已注册水牛种公牛站20个,每站平均饲养种公牛约14头。菲律宾从1996年开始先后从保加利亚购回3000多头奶水牛,除600多头留在国家水牛基因库外,其余的奶水牛分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奶业合作社饲养,每年生产500头遗传价值较高的种公牛。为了加快水牛的遗传改良进程,菲律宾水牛中心在总部建立了胚胎生物实验室,并于2000年在印度Maharastra设立实验室,年产河流型水牛胚胎4000枚,将胚胎冷冻保存后运回菲律宾进行移植,目前已育成几十头具有优秀遗传性状的摩拉水牛。

1.1.3 生产性能提高 目前,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年均产奶量为2200~4000kg/头(产奶周期270d),乳脂8.0%,蛋白质含量4.2% ~4.6%。印度摩拉水牛年均产奶量为1894kg/头(产奶周期305d),乳脂7.2%;贾法拉巴迪水牛年均产奶量为1800~2700kg/头(产奶周期305d),乳脂达8.5%。目前,巴基斯坦的尼里-拉菲水牛最优秀母牛最高泌乳量达5337kg/头(产奶周期408d)和4300kg(产奶周期285d),印度摩拉水牛4000kg/头(产奶周期305d),意大利地中海型水牛5962kg/头(270d)。因此,只要加强水牛的选育和饲养,其水牛奶单产必将有更大突破。

1.1.4 研发机构健全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协调机构,隶属于联邦政府农业部研究和教育局。印度在ICAR下设有中央水牛研究所、国家奶业研究中心和国家动物遗传资源局等科研机构,主要参与印度水牛的育种管理、后裔测定和遗传改良等工作,印度绝大部分邦和县也都建立了水牛科研推广机构。意大利现有国家水牛育种协会、国家水牛精液质量监测中心等组织或机构,主要负责水牛育种登记、良种水牛冻精质量监测及推广等,种牛的后裔测定是由国家育种协会批准,并给予约占总支出30%的经费补助。菲律宾成立了水牛中心,专门负责全国水牛的开发利用工作,有13个分支机构组成全国性机构。

1.1.5 发展模式成熟 除著名的印度阿南德模式外,一些国家也逐渐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模式。巴基斯坦将各养殖户组织起来建立各地区水牛育种协会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合作组织,建立了集生产、收购、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水牛奶业体系,80%的水牛鲜奶来自于农村生产。意大利主要是以大型农场为主体进行水牛饲养,一般饲养规模在300~500头,水牛奶酪加工厂依托水牛养殖场,每个加工厂收购方圆20~25km2范围内农户和农场的水牛奶,通过奶酪加工带动水牛奶业发展。菲律宾共有奶业合作社76个,分布在全国13个地区,做得最好的是Nueva Ecija省,有奶业合作社36个,平均日产2700~3000L水牛奶,供应大马尼拉市场。

1.1.6 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5月,第十届世界水牛大会暨第七届亚洲水牛大会在泰国普吉岛举行,大会主题为“绿色生产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4月,第八届亚洲水牛大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会议的主题是“全球经济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水牛产业发展除进一步开发水牛生产性能外,发展重点应坚持生态、循环、增效的理念,实现农业立体生态循环发展。

1.2 国内水牛产业发展现状

1.2.1 品种资源丰富 目前我国共有水牛品种28个,其中地方品种26个,引进品种2个。地方品种(不包括上海水牛和台湾水牛)为海子水牛、盱眙山区水牛、信丰山地水牛、鄱阳湖水牛、峡江水牛、江汉水牛、恩施山地水牛、信阳水牛、陕南水牛、德昌水牛、宜宾水牛、涪陵水牛、贵州水牛、贵州白水牛、兴隆水牛、东流水牛、福安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盐津水牛、滇东南水牛、德宏水牛、槟榔江水牛、温州水牛、滨湖水牛、江淮水牛等;引进品种为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2015年2月,广西华胥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了地中海水牛59头(公牛10头,母牛49头),加上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从澳大利亚引进了45头原种地中海水牛母牛活体,我国也成为世界唯一拥有三大乳用河流型水牛的国家。

1.2.2 改良进度加快 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广西、云南作为全国首批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试点区,共20个县实施奶水牛良种补贴20万头,提供项目冻精的种公牛站3家,供精种公牛79头。2008年后继续扩大实施范围,2010年扩大到广西、云南、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海南、贵州等9省(区),补贴数量达43万头,全国有资质提供水牛冻精的种公牛站共6家,供精种公牛130头。2014年继续在广西、云南、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贵州等8省(区)补贴51万头奶水牛,供精种公牛站7个,供精种公牛151头,其中槟榔江水牛16头,尼里-拉菲水牛61头,摩拉水牛74头。

1.2.3 规模养殖渐显 2014年,广西奶水牛存栏6.82万头(能繁母牛3.77万头),基本形成了以南宁市、钦北防、玉林市、来宾市四大水牛奶主产区,主产区奶水牛存栏6.71万头,占广西奶水牛存栏总数的96.36%;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56个,共有存栏牛 23735头,占广西存栏总数的34.08%。云南全省存栏奶水牛43178头,规模养殖主要集中在潞西市、盈江县、梁河县、陇川县、腾冲县、广南县和巍山县等地,50头以上的奶水牛规模养殖场共51个,存栏9134头(能繁母牛5987头),其中50~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2个(存栏1583头),100~199头规模场9个(存栏1183头),200~499头规模场17个(存栏4745头),500~999头规模场3个(存栏1886头)。广东杂交奶水牛养殖户共793户,存栏6032头,其中100头以上的有3户(存栏650头),20~99头31户(存栏1681头),1~19头759户(存栏3701头)。

1.2.4 加工特色突出 广西、云南的水牛奶加工业发展迅速,具有一定基础。广西主要有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灵山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和广西壮牛水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专业从事水牛奶加工,2006年8月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纯鲜水牛奶”产品通过出口检验开始出口香港,2010年1月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证劵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在国内上市的第4家乳制品加工企业。云南省主要有腾冲艾艾乳业、大理来思尔乳业、芒市祥祥乳业、文山谷多公司等4家企业从事水牛奶加工,开发出乳饼、乳扇及发酵型奶酪等民族特色产品。此外,民间传统水牛乳制品在广东、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奶饼、姜汁奶、酸皮奶、奶豆腐、炸牛奶、炼乳等,但多属于小规模、作坊式生产。

1.2.5 科技成果显著 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水牛种质资源、纯繁选育、杂交改良、冷冻精液生产、繁殖技术、饲养管理、乳品加工、牧草新品种选育研究及水牛奶业综合开发等方面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及重大科研突破,选育出的优良杂交水牛群体平均产奶量达2200kg/头,一些成果填补了我国水牛研究中的空白,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水牛良种扩繁技术上取得10项重大突破,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水牛胚胎体外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体系,获得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等标志性成果,水牛X、Y精子分离技术已在广西中试推广,母犊率89.03%,性控冻精人工授精配种情期受胎率41.99%。

2 南方水牛产业SWOT分析

2.1 发展优势

2.1.1 优良的生物特性 水牛是一种古老而又尚未得到开发的特殊生态畜种,培育程度较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性温驯、易饲养、疾病少、使用年限长(10~15年)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对稻草粗纤维的消化率为79.8%,比黄牛高15.6%,更适宜在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饲养。

2.1.2 巨大的生产潜力 我国本地水牛产奶量为700~800kg/头,漳州本地水牛年产奶量达799.5kg/头,优秀个体超过1000kg/头;温州本地水牛年产奶量达896.5kg/头(产奶周期280d),优秀个体超过1200kg/头,乳脂率9.5% ~10.5%。杂交一代水牛年平均产奶量为 1200kg/头,杂交二代 1500~1800kg/头,优秀个体可达3000kg/头;2岁育肥杂交公牛体重400kg,屠宰率在50%以上。因此,只要把我国本地水牛改良成为杂交一代或二代乳肉兼用型水牛,在不增加饲养量的基础上,可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乳肉产品。

2.1.3 丰富的饲草资源 我国南方天然草山近亿公顷,每年提供3亿~25亿t青草,如加强管理,产草量还可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南方地区光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广泛,每年产下的秸秆3万t以上,但利用率仅有25% ~30%。据估算,南方的草山和秸秆可支撑5000头牛的饲养量。

2.1.4 高值的加工特色 水牛奶总干物质达18%~21%,蛋白质在4% ~6%,脂肪为6% ~8%,酪蛋白含量高,富含脂肪及生物保护因子,乳化特性好,特别适合加工优质的奶酪等乳制品。意大利100kg水牛奶可产25kgMozzarella奶酪及5kgRiccota乳清奶酪,是荷斯坦牛奶的2倍(初级奶酪);1kg水牛奶酪20欧元,是荷斯坦奶酪的3~5倍。

2.1.5 本土的养殖优势 对农民而言,发展奶水牛养殖牛投资少,生产成本低,条件要求简单,饲养技术容易掌握,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牛、饲料、人力资源。近年来,广西的实践证明平均每头单产1200kg的奶水牛可获利2000~4000元,是快速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手段。

2.2 发展劣势

2.2.1 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基础薄弱 社会各界对水牛奶业还欠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各级政府部门对奶水牛生物学特征、产业发展的独特规律性和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甚至机械地将其与荷斯坦奶业作简单的产奶量比对,进而得出消极结论,导致各方的关注和投入均不到位。虽然决策层对发展水牛奶业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还没有真正到位,直接导致缺乏长远规划指导,产业发展仍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具体措施和行动,扶持政策不连贯,缺少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

2.2.2 优质种源不足,良繁体系滞后 截至2013年,我国河流型良种水牛繁育基地主要集中在广西和云南,但我国尚无从事河流型良种水牛选育的大型企业或育种协会。广西水牛研究所水牛种畜场存栏摩拉水牛321头,尼里—拉菲水牛296头;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存栏种公牛105头,其中采精公牛72头,年产冻精80万支。云南省内种牛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冻精站和大理州家畜繁育站,存栏种牛51头,年产冻精28万支,云南省腾冲县巴富乐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场饲养槟榔江水牛623头。这些种源面对全国800多万头母牛显得杯水车薪。

2.2.3 役用价值降低,资源逐年减少 农机化的普及降低了水牛的役用价值,以广西为例,1980年每头役牛负担耕地面积约为1hm2,到2002年每头役牛仅负担0.5hm2耕地的劳作,加上近两年牛肉涨价,不少本地母牛被当作肉牛出售,母牛资源呈下降趋势。此外,不少农民把杂交犊牛当作肉牛出售,造成大量杂交母牛流失,导致杂交母水牛数量难以大幅度提高,甚至下降。

2.2.4 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筹资难 水牛生产养殖周期长,公水牛犊饲养到可配种一般要3年时间,而母水牛犊饲养到可产奶至少需要4年以上,造成投入资金回收周期长。目前,购买一头成年母水牛一般要2万元,1岁的良种公水牛要1万多元,将一头小母水牛饲养到成年母水牛最低成本也得0.8万元以上,因此仅靠农民自身积攒资金发展壮大奶水牛养殖业相当困难。

2.2.5 规模小牛分散,标准化水平低 水牛历来是家庭饲养,分散在千家万户中,如广西饲养10头以上规模的仅229户,占全区奶水牛饲养户数的1.5%,规模小、牛分散、产量低的特点十分明显。相对荷斯坦奶牛而言,挤奶水牛数量少,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优势区域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奶水牛的生产性能未能得到完全发挥。

2.3 发展机遇

2.3.1 国家政策支持有力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和种植养殖有机循环发展。

2.3.2 奶业新常态下的机遇 回顾2014年,我国牛奶总产量增长,我国奶业长期面临国际廉价乳制品的竞争,转型升级就是水牛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发差异化的奶类动物资源是转型方式之一。在我国南方发展耐热的奶牛品种,可借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经验,大力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牛资源,把更多的水牛改良成奶水牛或乳肉兼用水牛,可有效改变消费和供给的不平衡。

2.3.3 高端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大 奶酪和功能性发酵乳为推动全球乳品市场增长因素的主导产品。在奶酪消费最多的国家希腊和丹麦人均年消费奶酪30kg和28kg,欧美国家约20kg;2010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仅30g。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每年奶酪需求量估计为5000~8000t,但由于生产奶酪的企业很少,奶酪产量仅1800t。因此,市场上的奶酪形成了“洋品牌”领跑中国市场的格局,近几年我国奶酪进口量年均递增30%左右,其中以奶水牛原料制作的意大利品牌奶酪独占鳌头,而中国奶酪加工企业市场份额仅占12.7%。

2.3.4 国际合作的前景 2015年4月,广西水牛研究所与意大利农业研究委员会动物生产与遗传改良研究中心签订《中意水牛联合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备忘录》,成立中意水牛联合研究中心,搭建合作研究平台,利用双方的科研团队和硬件设施构建一个科技运营网络,孕育并完成相关水牛科技及相关领域的合作项目,重点内容包括:水牛遗传繁育研究,水牛繁殖生物技术研究,水牛营养与饲料开发技术研究,水牛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乳制品开发研究。

2.4 面临挑战

2.4.1 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成熟,制约农民积极性的发挥 多数企业虽然建立有自己的养殖基地,但原料奶生产仍满足不了加工的需要,大部分原料奶还是从农民手中收购。而奶农组织化程度低,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利益一致的水牛奶加工企业联盟,加工企业和奶水牛养殖户没有形成良性的产业战略合作机制,农民与企业利益分配不均的两张皮的矛盾,严重制约奶水牛产业的发展。

2.4.2 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薄弱,科技贡献率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科研基础设施和队伍有待加强提高,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稳定,基层技术队伍水平不高;水牛科技投入少,从事水牛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的队伍不足,新成果少,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参与程度不高,没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4.3 养殖用地紧张,环保约束压力加剧 畜牧业

发展的制约因素已发生新变化,规模化养殖进入用地和环保双重制约日益趋紧的新状态。过去很多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现正逐步将土地确权给农户,用地更难,养殖空间越来越小,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一些限养禁养的措施;同时环保约束将越来越严,《环保法》和《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条例》均有明确严格的要求,而水牛粪便的排泄量较多,极易造成水、空气、土壤等资源的污染。

2.4.4 大宗畜产品价格倒挂,价格和成本双重挤压

自2014年以来,国内外畜产品价格比发生新变化,畜产品市场进入到一个价格倒挂、差距不断拉大、进口产品冲击不断加剧的新状态,许多畜产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及牛奶等,国内外的价格倒挂现象非常严重;价格上涨的空间受到限制,尤其受到国外进口产品价格的打压,成本会不断地提高,双向挤压将导致生产效益下降。2015年1月,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共同组织的2014年度奶业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指出,国际经济滞涨背景下的奶业,卖奶难的症结首先是世界大宗产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国际奶业整体形势供大于求;其次世界奶业在波动中走高;而后新西兰奶牛存栏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奶价下降50%以上。

3 未来南方水牛产业发展模式构想

3.1 构建生态友好、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

根据“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十六字方针,水牛产业的发展应立足水牛规模化清洁养殖和南方大宗农作物的资源化利用,坚持“生态、循环、增效”的理念,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大宗农作物种植为载体,以牛粪有机肥及秸秆饲料为纽带,将规模化养殖与大宗农作物生产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宗农作物种植—秸秆饲料—水牛规模化养殖—牛粪有机肥生产—大宗农作物种植”的农业立体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粪污、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实现种养有机结合、生态友好、资源循环的多赢目标。

3.2 构建跨省联合、协作有力的良繁体系

以广西、云南、湖北现有种源基地为基础,组织有关南方地区育种、繁殖方面的专家组建南方水牛育种协会,以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地中海水牛的槟榔江水牛为主要品种,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利用以现代生物繁殖技术结合常规繁殖技术,快速扩大种群规模,适时组建核心育种场、纯繁场、种公牛站,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参与良繁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并实施《南方乳肉兼用水牛遗传改良计划》,主要内容:初步建立奶水牛个体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初步建立奶水牛品种登记体系,初步建立种牛遗传评定和公牛后裔测定体系,建立健全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推广体系。

3.3 构建区域集中、示范有效的品改体系

除了品种改良基础较好的地区外,其他南方各省可选择牛源相对集中、交通便捷的区域,重点建设和完善乡、村两级配种站(点),配备液氮罐、液氮运输车、配种器材等设备;强化乡、村两级基层配种人员的技术培训,重点培养本地配种员,组建一支扎根本土的品改队伍,集中有限的优良冻精开展品种改良;争取配套资金对配种员和产下杂交犊牛的户主进行奖励,提高配种员工作重要性,鼓励户主留养杂交犊牛,扩大改良的示范效应。

3.4 构建母犊留养、公牛育肥的培育体系

杂交犊牛流失特别是母犊的流失直接影响水牛奶业发展的基础。在杂交改良示范区要鼓励企业、养殖场或养殖大户收购断奶犊牛,鼓励大中型企业建设专业的杂交犊牛培育场,尽可能地保障本区域内杂交犊牛不流失,公犊可进行育肥,重点是要把母犊培育成为奶水牛,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争取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夯实水牛奶业发展的基础。

3.5 构建规模养殖、标准统一的奶牛体系

依托乳品加工企业和品改基地,大力推广家庭牧场和规模示范场两种模式,家庭牧场以50头规模起步,规模示范场以300头规模起步,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示范建设及生态友好、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要求,制定统一的建设、生产和管理标准,推进养殖场(户)标准化改造,形成独具南方特色的奶水牛生产体系。

3.6 构建品种多样、均衡供应的饲料体系

除了加强天然草山草坡管理和利用外,还要大力开发大宗优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资源的应用,特别是区域性特色大宗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南方水牛产业的饲料来源;同时要加快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加强优质饲草品种(豆科、禾本科)选育与推广,建立多品种化的当家牧草;此外,加强不同资源类型饲料加工贮存技术的推广应用,延长饲料贮存期达到均衡供应的目的;或利用生物制剂提高粗饲料利用率。

3.7 构建特色高值、国际竞争的产品体系

以水牛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联合有关研究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以参与国际化竞争为目标,突出水牛乳特色开发出系列水牛高值化产品,避免与黄牛乳制品同质化竞争,实施水牛奶品牌战略,重点应在高附加值水牛乳制品研制与开发,同步加强传统特色水牛乳制品工艺挖掘、整理及产业化开发,原料奶质量标准制定及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制定等。

3.8 构建肉用突出、品质争先的肉牛体系

依托品种改良示范区,建设不同规模的杂交水牛育肥场,大量收购产下的杂交水牛公犊,充分开发当地饲料资源,利用杂交公犊牛生长迅速、肉质鲜嫩的特点,开展不同生长阶段肉用杂交水牛饲养关键技术及提高杂交水牛肉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提高育肥效果,生产出高蛋白低胆固醇的优质水牛肉,并摸索出不同区域的育肥模式。

3.9 构建优势互补、重点突出的支撑体系

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以科研合作的形式,建立跨省区、跨学科、跨单位的合作研发与应用示范科技团队,把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大学、技术推广及企业等有关水牛开发方面的科技人才、基础设施组合起来,形成南方水牛乳肉开发的基础技术力量,根据产业的发展重点在水牛良种选育、繁殖新技术、营养饲养、饲料开发、乳品加工、疫病防控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撑。同时适当引进意大利等水牛奶业比较发达国家的水牛开发专家,联合开展水牛产业关键性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

3.10 构建内外联动、协同创新的国合体系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求实高效、共同发展”为原则,在水牛科技领域深入推进跨区域、跨国界的联合研究工作。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的国际合作模式,汇集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水牛科学研究团队,培育中意水牛联合研究中心、中—英—新水牛营养调控联合研究平台、中—美水牛乳制品联合研发基地等重大项目,并将优势技术辐射东南亚,推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发展。最终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同创新水牛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并为我国建立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多边合作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4 发展对策措施

4.1 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者、决策者要充分认识到南方发展水牛乳肉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南方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南方水牛乳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个产业是一个投资周期较长的农业产业,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产业启动、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均需要大量投入。因此,政府必须长期采取强有力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水牛产业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4.2 政策支持

南方水牛乳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将促进南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畜牧业转型升级,水牛奶业有潜力发展成为我国奶业的第二支柱,同时水牛乳肉产业将成为南方农民增收和扶贫的重要途经。建议国家把南方水牛乳肉产业作为南方畜牧业新的增长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重点扶持,通过5~10年的产业培育,努力建设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水牛业生产体系,实现南方水牛乳肉产业化。

4.3 培育龙头

建议国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水牛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鼓励大中型和特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水牛乳肉业产业链开发,引导重点项目向水牛奶业发展较好地区倾斜,适时引导安排奶业重大项目,参与水牛奶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的一些关键环节扶持,如种源扩大生产、基地建设、非粮饲料产业化或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及乳肉生产相配套的产业等在相应专项或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4.4 创新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南方水牛乳肉产业必须创新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水牛乳肉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奶水存栏水牛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赛水牛
水牛喜欢水里钻
水牛?
胸部大小和奶水多少有关吗
夏草·水牛
我国奶水牛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奶水多少和乳房大小有关吗?
妈咪注意:吃奶睡着不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