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第十二周期春大豆区试报告

2019-11-13韦清源梁江汤复跃陈文杰郭小红覃德斌陈渊

广西农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粒数区域试验株高

韦清源 梁江 汤复跃 陈文杰 郭小红 覃德斌 陈渊∗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宁 530227;2.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管理局,南宁 530022)

从1982年至2014年,广西春大豆良种区域试验已完成了十一个周期的试验,共鉴定84个大豆品种[1-7]。第十二周期试验时间从2015至2017年,时长为3年,鉴定的品种(系)有桂1003、桂1016、桂208、桂 0513-1、桂 26BC3-7、桂 0511-8 圣豆 40、圣豆41和粤春2010-1等共9个品种(系)。通过评价它们的增产潜力、经济性状、抗性反应、区域适应性等表现,评选出比对照种“桂春1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春大豆品种。本周期大豆区域试验已经结束,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参试材料

参试品种(系)10个(含对照种),分别为桂1003、桂 1016、桂 208、桂 0513-1、桂 26BC3-7、桂0511-8、圣豆 40、圣豆 41、粤春 2010-1;其中桂1003、桂 1016、桂 208、桂 0513-1、桂 26BC3-7、桂0511-8和桂春1号(CK)由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圣豆40、圣豆41由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粤春2010-1由华南农业大学提供。

1.2 试点及承试单位

共设8个试点,分别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柳州市农科所、河池市农科所、百色市玉米研究所、来宾市兴宾区农业局经作站、贺州市农科所、贵港市良种繁殖示范场和靖西市农科所8个单位承担。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柳州市农科所、河池市农科所、百色市玉米研究所、来宾市兴宾区农业局经作站、贺州市农科所、贵港市良种繁殖示范场和靖西市农科所试验均安排在自属试验地,试验设施较完整,试验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来宾市兴宾区农业局经作站试验地为租用农户土地,土壤相对贫瘠,试验条件较差。8个试验点分布在广西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反映了广西的土壤及气候特点。

1.3 试验方法

试验周期为2015~2017年,其中2015~2016为区域试验,2017年为生产试验。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5.6m×2.0m,5行区,行距0.4m,穴距0.2m,每穴留2株,折合密度25.05万株/hm2,收中间3行计产(面积6.67m2),在第二重复的收获行中连续选取20株进行考种,其产量计入小区产量;区域试验表现良好的品种(系)进入2017年生产试验,生产试验采用小区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3.34m2,行距0.4 m,穴距0.2 m,每穴留2株,折合密度25.05万株/hm2,成熟时全区收获计产,每品种取20株进行考种,其产量计入小区产量。

1.4 品质分析

主要测定粗蛋白及含油量,交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生产试验结果

2015~2016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各参试种的平均产量在2234.40~2684.55kg/hm2之间。9个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比对照种增产,有2个品种比对照种减产。产量排位依次是:排第一位的是桂1003(9点统计),平均产量为2684.55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2.8%;排第二位的是桂0511-8,平均产量为2656.95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1.6%;排第三位的是桂208,平均产量为2632.65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0.6%;排第四位的是桂 0513-1,平均产量为2565.00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7.8%;排第五位的是桂26BC3-7,平均产量为2516.10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5.7%;排第六位的是粤春2010-1,平均产量为2482.95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4.3%;排第七位的是桂1016,平均产量为2394.15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0.6%;排第八位的是对照种桂春1号,平均产量为2380.50 kg/hm2;排第九位的是圣豆40,平均产量为2279.55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减产4.2%;排第十位的是圣豆41,平均产量为2234.40 kg/hm2,比对照种减产6.1%。

2017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各参试种的平均产量在2114.25~2350.20 kg/hm2之间,有3个参试种比对照种增产,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是桂208,平均产量为2350.20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4.2%;排名第二位的是桂0511-8,平均产量为2284.80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3%;排名第三位的是粤春2010-1平均产量2268.15 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0.6%;排名第四位的是对照种桂春1号,平均产量为2254.65 kg/hm2。有2个品种比对照减产,其中桂0513-1平均产量2251.35 kg/hm2,比对照减产0.1%,排名第五位;桂1003平均产量2114.25 kg/hm2,比对照减产6.2%,居末位。

2.2 品质分析结果

粗蛋白和含油量的检测结果如下:桂1003粗蛋白含量40.9%,含油量21.04%;桂0511-8粗蛋白含量39.3%,含油量20.49%;桂208粗蛋白含量44.4%,含油量18.99%,属于高蛋白品种;桂0513-1粗蛋白含量40.2%,含油量21.61%;粤春2010-1粗蛋白含量39.7%,含油量22.84%,属于高油品种;对照种桂春1号粗蛋白含量40.8%,含油量20.58%。

表1 广西第十二周期(2015~2016年)春大豆区试各参试种主要性状表(2年各点平均值)

表2 广西第十二周期(2017年)春大豆生产试验各参试种主要性状表

2.3 参试品种综合性状评述

2.3.1 桂1003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684.55kg/hm2,比对照桂春1号增产12.8%,排名第一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66.67%。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114.2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减产6.2%,排名第六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33.3%。蛋白质含量40.9%,脂脂肪含量21.04%。生育期102d,株高41.2cm,主茎节数11.2节,分枝数3.7个,单株荚数34.5个,单株粒数73.5粒,单株粒重11.2g,百粒重16.2g;该品种属黑豆品种,植株较矮,节数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高,粒中偏小、椭圆,完全粒率较低,开白花,茸毛灰色,种皮黑色,脐黑色,单株产量高,产量潜力大,抗倒伏,但该品种生育期长,个别试验点不能正常成熟,只适宜在广西南部种植。生产试验产量、增产点次未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推广应用前景不大,给予淘汰。

2.3.2 桂0511-8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656.9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1.6%,排名第二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78.57%。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84.80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3%,排名第二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57.1%。蛋白质含量39.3%,脂脂肪含量20.49%。生育期95d,株高49.5cm,主茎节数11.8节,分枝数3.2个,单株荚数38.5个,单株粒数82.7粒,单株粒重13.4g,百粒重16.4g;该品种植株高大,单株荚数、粒数多,粒中等偏小、椭圆,开紫花,茸毛棕色,种皮黄色,脐褐色。生产试验产量、增产点次未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推广应用前景不大,给予淘汰。

2.3.3 桂208 区试试验平均产量2632.6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0.6%,排名第三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85.71%。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50.20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4.2%,排名第一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57.1%。蛋白质含量44.4%,脂脂肪含量18.99%。生育期92d,株高45.6cm,主茎节数11.0节,分枝数2.7个,单株荚数28.4个,单株粒数61.6粒,单株粒重12.3g,百粒重20.7g;该品种长势强,植株适中,开白花,茸毛棕色,落叶性好,粒大,椭圆,种皮黄色,脐褐色,适应性广,抗倒伏,单株产量高,产量潜力大。属高蛋白品种,产量、增产点次、抗性结果均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推荐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3.4 桂0513-1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565.00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7.8%,排名第四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64.29%。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51.3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减产0.1%,排名第五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42.86%。蛋白质含量40.2%,脂脂肪含量21.61%。生育期92d,株高44.3cm,主茎节数10.5节,分枝数2.4个,单株荚数29.1个,单株粒数64.0粒,单株粒重12.9g,百粒重20.6g。该品种属高油品种,生长稳健,植株适中,开紫花,茸毛棕色,粒较大、椭圆,种皮黄色,脐深褐色,抗倒伏性强。生产试验产量、增产点次未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推广应用前景不大,给予淘汰。

2.3.5 桂26BC3-7 区试试验平均产量2516.10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5.7%,排名第五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42.86%。生育期93d,比对照种桂春1号晚熟。株高59.4cm,主茎节数11.2节,分枝数2.5个,单株荚数31.7个,单株粒数66.0粒,单株粒重11.3g,百粒重18.2g;该品种长势强,植株高大,开白花,茸毛棕色,粒较大,椭圆,种皮黄色,脐黑色,单株产量高,产量潜力大,不倒伏,落叶性好,但适应性差,退出生产试验,不宜推广应用。

2.3.6 粤春2010-1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482.9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4.3%,排名第六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71.43%。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68.1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0.6%,排名第三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57.1%。蛋白质含量39.7%,脂脂肪含量22.84%。生育期92d,株高39.5cm,主茎节数9.9节,分枝数2.9个,单株荚数32.4个,单株粒数61.4粒,单株粒重11.5g,百粒重19.0g;该品种属高油品种,植株较矮,开白花,茸毛棕色,粒中等,椭圆,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抗倒伏,适应性广,适宜在广西全区种植。属高油品种,产量、增产点次、抗性结果均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推荐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3.7 桂1016 区试试验平均产量2394.1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0.6%,排名第七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50%。生育期92d,比对照种桂春1号晚熟。株高46.8cm,主茎节数10.9节,分枝数3.0个,单株荚数34.8个,单株粒数65.7粒,单株粒重11.2g,百粒重17.9g;该品种株高适中,开紫花,茸毛棕色,粒中等、椭圆,种皮黄色,脐褐色,抗倒伏。适应性差,稳定性差,产量低,退出生产试验,不宜推广应用。

2.3.8 圣豆40 区试试验平均产量2279.5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减产4.2%,排名第九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 35.71%。生育期 89d,株高34.8cm,主茎节数9.3节,分枝数2.7个,单株荚数23.9个,单株粒数49.8粒,单株粒重10.4g,百粒重21.2g;该品种属于早熟品种,植株较矮,主茎节数少,荚数、粒数少,开紫花,茸毛棕色,粒大、椭圆,种皮黄色,脐黑色,单株产量低,总产量低,抗倒伏,适应性差,稳定性差,产量低,退出生产试验,不宜推广应用。

2.3.9 圣豆41 区试试验平均产量2234.40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减产6.1%,排名第十位,增产点次占总点次28.57%。生育期90d,比对照种桂春1号早熟。株高44.9cm,主茎节数11.0节,分枝数2.6个,单株荚数26.5个,单株粒数51.8粒,单株粒重10.8g,百粒重21.5g;该品种早熟,株高适中,结荚少,粒数少,开紫花,茸毛棕色,粒大、椭圆,种皮黄色,脐褐色,单株产量低,抗倒伏,但适应性差,稳定性差,产量低,退出生产试验,不宜推广应用。

3 结论与讨论

3.1 参加本周期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的9个品种中,桂208区试试验平均产量2632.6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10.6%,增产点次占85.7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50.20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4.2%,增产点次占57.1%;蛋白质含量44.4%,脂脂肪含量18.99%,属高蛋白品种;该品种长势强,植株适中,落叶性好,粒大,椭圆,种皮黄色,脐褐色,开白花,茸毛棕色,适应性广,抗倒伏,单株产量高,产量潜力大;粤春2010-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482.9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4.3%,增产点次占71.4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68.15kg/hm2,比对照种桂春1号增产0.6%,增产点次占57.1%;蛋白质含量39.7%,脂脂肪含量22.84%,属高油品种;该品种株高中等,粒中等,椭圆,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开白花,茸毛棕色,抗倒伏,适应性广。经区试评比,桂208和粤春2010-1两个品种产量、增产点次、抗性结果均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广西区试,推荐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3.2 桂1003、桂0511-8和桂0513-1三个品种生产试验产量及增产点次未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推广应用前景不大,给予淘汰。桂1016、桂26BC3-7、圣豆40和圣豆41在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及稳定性方面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优点,达不到品种审定的基本要求,给予淘汰。

猜你喜欢

粒数区域试验株高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空间分布的影响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不同密度下大豆花、荚、粒发展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