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及体会

2019-11-13李世科

报刊精萃 2019年2期
关键词:同伴教育同伴课题

李世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镇龙乡中心学校马兰教学点,广西南宁 530307

2017 年10 月以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民族贫困地区镇龙乡和新福镇开展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同伴教育”的概念界定: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他们往往是同龄人或同性别的人。一般来说,由其中一人或数人(有时经过培训)向同伴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以唤起共鸣,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同伴教育”不是简单的撮合拉手结对。实施“同伴教育”仅仅着眼于被帮扶的留守儿童一方是不够的,施以帮扶的“同伴”同样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两方不应该割裂单独对待,更应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结合近两年时间来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课题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已各有阐述。本文从“同伴教育”实践的模式提炼出几点思考,已当是对课题实践的理论总结。

一、必须注重同伴结对双方心理地位的平等,切忌当成施舍。

留守儿童虽然是事实上的弱势者。他们本身存在明显的自卑敏感心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对“留守儿童”这个字眼带着抵触的心理。他们在缺少家庭陪护的环境中,孤独成长,心灵寂寞,幼小的心灵需要别人用心去呵护。所以他们是更需要外界给予尊重和关爱群体。

结对帮扶的同伴相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着更优越的成长条件。他们有意无意间在老师的安排下去帮扶留守儿童,这体现的是一种博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目的在于去消除现行社会阶段下的暂时性问题,最终是为了共建一个在未来和谐的社会。因为现在的每一位青少年在未来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所以,要打消他们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不要把去帮扶留守儿童看成是一种额外的施舍。

我们课题组所设立的“留守儿童实验班”名称也是对学生保密的,对外我们从不宣传此班为“留守儿童”实验班。试想一下,为心智远远未成熟的青少年被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该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心理压力呀。课题实践所有活动目的都不强调是为“留守儿童”所设。力避引起罗森塔尔“暗含期待效应”的负向作用。否则,那就是和课题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因此,我们在面向学生时,最大限度地淡化“留守儿童”的提法。

总的来说就是要尽量弱化帮扶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双方差距不宜过大,实行结对帮扶的动态调整。

过大的差距会使双方的发展难以同步协调。容易引起被帮扶方的心理巨大落差,反倒加重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也导致帮扶方失去耐性。从而影响人际的团结和谐。也就是俗话所说要讲究个“门当户对”。结对同伴在思想表现和学业成绩上只需比留守儿童优秀即可。校外拓展活动最能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转化设定的目标也不宜过高,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随着阶段目标的达成,再进行适当调高。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并且上下波动的过程,拔苗助长本身就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随着留守儿童的转化情况和不良问题的消解再适当调整目标。

需要根据留守儿童的特定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具备条件的帮扶人。每一个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纪意识、心理状况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给他们树立的榜样也应量身定制。青春期教育以同性别的“同伴教育”为佳,尤其是高年级女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面临生理和思想上种种困惑。一些生理问题羞于向异性的监护人言说。同性别相似的经历却更能获得信任的帮扶。

(一)、学习方面的“同伴教育”。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动力不足和信心不强,有厌学情绪,学业成绩较为后进。在学习方面的“同伴教育”结对帮扶上应该选择成绩优秀的同伴。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一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在班内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氛围。

(二)、思想方面的“同伴教育”。留守儿童大多缺少远大的理想抱负,常纠缠于日常琐事,目光短浅。我们要在班级里营造以勤奋刻苦学习为荣的氛围,用身边的人来励志,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灌输这种精神。还可以开展一些评比,进行进步者进行奖励。组织以“勤奋、刻苦学习”为主题的班会,让每个留守融入到这种环境。给他们确立目标,过程中教师要监督、鼓励。给他们产生一种压力和动力,这样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就有了方向。告诉每一个孩子:我一定要争口气。重塑的理想信念,激发上进心尤为重要。

(三)、安全方面的“同伴教育”。最为理想的是两者是“相邻而居,以大带小”。具体是指两人(或多人)住在同一个村庄,居住地在物理距离上是相近的邻居。让高年级的、年长的更为强壮的帮扶低年级的、年幼的较为弱小的。以此更能显现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农村地区人们多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聚集而居,儿童间多为同族堂兄弟姐妹,有着天然的心理亲近感和归属感。监护帮扶责任心更强,也乐于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团队。居住地相近平时上学返家都是同路人,校外的时间也都玩在一起。各个校点在明确“校外安全互助小组”名单时,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安排制定。

三、注意过程的质量监控,避免发展方向偏差,起反作用后果。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同伴教育中所形成的学生小团体,就是一个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小生态人际关系。不能忽视小团体中难免出现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时时关注他们的转化情况是否正面,是否符合预期,及时评估质量,尽早发现出现的不良苗头。当出现不良苗头和消极因素,要及早介入,适当引导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差的没转化,好的倒被带坏。

四、突出环境熏陶的作用,营造社区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

引入社区的的广泛参与,依托当地政府以及村委会的妇联儿童机构,比如大部分村委都建设有“儿童之家”,配备了足够场所和丰富的文化游乐设施装备。把留守儿童吸引到设施完备、安全保障的“儿童之家”来,可以有效地避免留守儿童遭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村里的孩子都聚到一起来,留守儿童融入大群体,就能排除孤独寂寞。同时也让他们的校外时间过得充实而快乐,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看似留守儿童个体本身的问题,实则是一个社会问题,留守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诚然,我们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无法逃离特定的时代背景。“同伴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成长。每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生的过程,他的教育是同样是伴随一生的事情,我们这个课题也只能是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同伴教育同伴课题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寻找失散的同伴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国外高校图书馆同伴教育的进展研究
基于同伴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索
试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的运用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