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特征及趋势

2019-11-12刘诚丽刘海涛

关键词:安徽省应用型院校

刘诚丽,刘海涛

(1.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 236000;2.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古语云“天下英才,半数出江南”,安徽省就曾隶属江南省,可谓高等教育强区。近代以来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却较江苏、上海(当时同属江南省)等地有所差距。随着安徽省加入长三角经济圈以及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高等教育也迎来较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明晰自身的发展优势与不足,以便在时代的浪潮中迎流而上。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基于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等门户网站及《安徽统计年鉴》《2017-2018学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官方教育文本中有关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学生和教师、科类结构及各市普通高等教育相关数据材料,梳理与分析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特征及趋势,以期对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安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数量

本文论述的高等院校是指我国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独立学院)、普通全日制专科(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20所,其中本科院校有46所(含8所独立学院),专科院校74所(含67所高职学校)(见表1),高等普通院校总数在全国位居第9位,在中部地区位居第4位[1]。

表1 安徽省普通本专科院校数量发展情况(2019年)

(二)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及教师

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2017年(1)《安徽统计年鉴》、《2017-2018学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关于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为2017年的,为保证本研究数据的权威性、详实性,本文采用部分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相关数据。招生33.3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14.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为225人。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数为32.3万人(2)数据来源于安徽省人民政府网门户网站《2017年教育发展情况》,http://www.ah.gov.cn/Tmp/News_wenzhang.shtml?d_ID=79555.,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安徽省就业[2]。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有6.04万人[3]573,生师比为18.8(见表2)[3]576。

表2 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及教师数量发展基本情况(2017年)

资料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

(三)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4]。广义上的科类结构指高等院校类型的构成状态,狭义上的科类结构指高等教育的学科门类构成状态,具体包括其下设的13个一级学科(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哲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军事学(3)本文对军事类院校不做探讨。、艺术学)。

从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分科学生数可以看出,工学、管理学等热门专业在校生人数较多,而哲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在校生人数较少(见表4)。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中,理工科类专任教师数量最多,历史学和哲学学科的专任教师数量最少(见表5)。

表4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分科学生数(2017年)

资料来源: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

表5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2017年) 单位:人

资料来源: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

(四)安徽省各市普通高等教育

安徽省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每个地市都布有至少一所本科高校或一所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等院校的学校数量、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常住人口总数、生产总值等数值整体上呈现较为均衡特征。合肥、芜湖等经济发达地级市高等资源相对集中(见表6)。

表6 安徽省各市普通高等学校、常住人口总数及生产总值情况(2017年)

资料来源: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

二、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特点分析

基于安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总体呈现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布局相对均衡而合肥市高等教育优势明显、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成绩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与改革创新力度不够等若干特点。

(一)总体呈现快速发展

随着安徽省加入长三角经济圈以及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不仅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2010年安徽省顺势实施“高教强省”战略,促进了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总数位居全国第9位、中部地区第4位。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中毕业生数达32.3万人(4)数据来源同注释②。,高等院校(机构)容纳了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14.74万,占全国约2 753.58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约4.17%;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2%[5], 高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的平均水平[6],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安徽省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高等院校生师比为18.8∶1[3]576,“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居全国之首;安徽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状态,“安徽省9所高校31个学科(其中省属高校7所共1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013-2017年安徽省调整(新增和停招)的高等学校专业点数3 035个,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为75%以上”[7],有力推动了安徽省“双一流”院校的建设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水平的提升;安徽省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质量持续提高,截止2018年8月底,初次就业率达90.26%[8],连续多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二)高等院校布局相对较为均衡,合肥市高等教育优势明显

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趋势以及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徽省高校的空间分布。一方面安徽省各地级市形成了较为均衡的高等院校布局。如表6所示,安徽省16个省辖市均布局有至少一到两所本科院校和若干所高等专科院校,这些高等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服务咨询等方式来改造和提升地方产业结构,并且各地级市高等院校在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等方面根据本地区差异化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及产业结构进行特色发展,成为安徽省各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另一方面,省会合肥高等教育资源集聚能力较强,发展优势明显。合肥作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9],集中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大批高水平大学;高等院校总数为50所,约占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数的45.87%,高等院校在数量和层次上明显领先于其它地级市。首先,省会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不仅可以辐射带动安徽省其它地级市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安徽省以其优势和特色辐射并促动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崛起;其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利用并强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点投入策略,合肥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脱颖而出,使安徽省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加快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竞争优势和特色,是安徽省发展“一流”高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成绩突出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10]。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并开展应用型研究为主,以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为主的高等院校[11]。国家2014年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应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安徽省共有应用型本科院校35所(含独立学院8所),自1999 年始通过创建、升格、转设或合并而来的19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据着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成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首先,安徽省通过政府制定并推行系列政策以及推动成立院校联盟的方式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安徽省早在2008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等教育方向发展的设想,并随后启动实施“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和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改革试点。同年,安徽省政府推动14所本科高校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又称“行知联盟”。联盟不仅在运行期间通过教师互聘、专业共建、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图书资源共建共享等一些列活动促进安徽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深度发展,还于2014年推动长三角地区成立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促进了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院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院校总体实力的提升。2018年安徽省政府制定并推行《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

其次,安徽省应用型高校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偏向于学术型人才培养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关照”较少现状,安徽省应用型高校于2010年开发出应用型教材《高等数学》,此举得到潘懋元先生的肯定,“最早触动我的是安徽的一所高校,当时我知道他们要编一本应用型数学教材。数学是系统性和逻辑性最强的,能突破转变为应用,就能起带动其它学科的作用。后来我才进一步了解到安徽省在编辑多种应用教材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12];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模式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其突出的“应用型”办学理念为其它省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滁州学院和皖西学院的应用型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滁州学院的“地理学”和皖西学院的“中药学”被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省财政厅联合认定为国内一流学科[13]。

(四)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区域产业中具有关键作用,安徽省相继制定《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推进安徽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安徽省目前处于“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转变的建设阶段,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低质性、同质性,课程设置上存在低效性、手段单一性,专业点设置供给侧改革不足,“安徽省高等专业院校部分专业机构和安徽省经济结构具有结构性差异,即服务安徽省第三产业点较多,而服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专业点相对不足”(5)数据来源于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2017年安徽省高职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http://www.ahedu.gov.cn/1570.,致使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无法对接社会需求,所培养的一些毕业生由于技能不足等原因出现结构性失业等问题。

为促进高职院校定位更加科学、办学更具特色、育人更高水平,朝向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发展,安徽省于2019年发布了《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按照“标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培养的‘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比例要达50%以上”(6)数据来源于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http://www.ahedu.gov.cn/1569/view/605318.shtml?from=groupmessage.,由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力向“高精尖缺”人才转换;在课程建设方面,将通过开设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方式提高课程质量,即“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达3门以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课堂教学的教师比例达60%以上”(7)数据来源同注释⑦。;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发展将增强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即“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80%以上”(8)数据来源同注释⑦。。安徽省通过制定和监测高职院校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特色高水平课程建设、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等具体指标的方式,促进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虽然较快,但与一些省份相比不够迅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发布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100强)中,安徽省只有3所(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19,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36,安徽水电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85),数量排名与江西等4个省份并列第10,不够突出[14]; 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证实批准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由“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山东等10个省15所高职院校升本,没有安徽省高校[15]。

(五)改革创新力度不够

安徽省作为“高教大省”较“高教强省”仍存在诸多差距,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即高等院校创优争先不够突出、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缓慢、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不足。

1.安徽省高等院校创优争先不够突出。从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包括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可以发现,很多省份的非“985”“211”院校出现在了双一流院校建设名单中,而安徽省却没有一所院校“逆袭”成功。“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得分排名前100的高校 “百优榜”(前10名为A++类高校,第11-30名为A+类高校, 第31-50名为A类高校, 51名及之后的为A-类高校)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A++等级,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均为A-等级[16]。在省属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安徽省有些老大学B类学科数量非常少,除了安徽大学有7个,其他学校非常少,A类更是全省一个没有,形势严峻(9)数据来源于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18年)》,http://www.ahedu.gov.cn/1569/view/587096.shtml.。安徽省高水平院校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能力致使安徽省高等院校在创优争先方面不够突出,与“高教强省”存在较大差距。

2.安徽省部分高校“新兴”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调整缓慢。一方面,在安徽省经济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及一大批重大新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等5个专业以及合肥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填补了安徽省本科高校专业布点空白外,目前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仍有110个基本专业和89个特设专业未布点”(10)数据来源同注释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和规模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安徽省部分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缓慢,学科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如安徽省省布点本科专业中,视觉传达设计高达38个,财务管理、英语专业达到36个;安徽省省布点专科专业中,会计专业高达97个,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达72个(11)数据来源同注释⑥。。专业设置较为突出的趋同性,致使部分高等院校改革、发展速度缓慢,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更好的与安徽省乃至全国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对接。

3.安徽省高校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结构, 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也与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和教育发展质量息息相关[17]。安徽省学科布局具有综合类院校少、专业类院校多,体育、艺术类院校数量较为缺乏,师范类院校数量较多、具有新兴学科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较少等特征,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一,安徽省综合类普通高等院校少,专业类院校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具有多学科性、科学研究性、基础性特征[18]。大学的综合性已成为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安徽省专业类高校数量较多,但综合类高校相对较少,只有安徽大学一所“双一流”综合类大学,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排名中为A-等级。可见,安徽省综合院校在办学规模宏大度、学科齐全度、科研实力强劲度方面均有待增强。

第二,安徽省体育、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较为缺乏。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应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平衡发展。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对高校体育、美育发展的地位做出了突出说明。安徽省现有4所体育、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不包括2019年教育部拟批准设置的安徽艺术学院),其中体育类院校1所(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院校3所(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都为专科层次高等院校。而一些高教强省艺术、体育类普通高等院校在数量和办学层次上均遥遥领先于安徽省,如江苏有6所艺术、体育类普通高等院校,其中3所为本科办学层次;浙江省有5所艺术、体育类普通高等院校,其中有2所为本科办学层次。体育、艺术类高校的发展短板将制约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三,安徽省师范类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较多,具有新兴专业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安徽省有师范类普通高等院校10所,包括4所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2所本科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4所高等专科学校(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类高校布局过多,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它类型高校特别是新兴行业高校和学科、专业的发展资源,是安徽省具有新兴专业高等院校数量较少的因素之一。如上文所述,目前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仍有110个基本专业和89个特设专业未布点。

表8 安徽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2017)

4.安徽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不足。“省属高校科技转化市场价值不高,产出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和适应产业需求的共性关键科技极为缺乏”[19]12,导致 “安徽省2017年度91家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仅有14家转化科技成果收入8 046万元,而同期清华大学转化科技成果收入达27.44亿元。”[20]并且,省属高校较中央驻皖院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从安徽省高等院校科技转化情况(2017)[19]11可以发现,2017年安徽省省属高校190项科技成果转化创收6684万元,低于中央驻皖院校19项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的7615万元收入(见表8)。省属高等院校以占总数66%的成果仅实现12%转化收益[19]12。可见,安徽省高端创新型人才和高端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少数高校。

猜你喜欢

安徽省应用型院校
成长相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