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历史雕塑
——李震访谈

2019-11-12李震LiZhen

当代美术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民英雄纪念碑主题性浮雕

李震 Li Zhen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为新中国雕塑》这件作品缘起于五年前,当时您作为中央美院的研究生参与中央美院复制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项目,接触到了很多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资料。后来因为创作需要,您还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故事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李震(以下简称“李”):这件作品的创作机缘,要从2014年说起。那一年,我正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师从陈科导师学习具象写实雕塑。当时系里接到复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任务,我的导师让我负责纪念碑浮雕中最大的一块——《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我带领几个师弟,用两个月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复制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的。我们在复制的过程中,系里组织到现场考察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真正触摸到这些经典的作品。这期间,殷双喜博导还给我们开办关于纪念碑故事的讲座,我才知道今天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是那么的丰富和震撼。当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当年建造、设计纪念碑时的各种场面,我心中最初的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在当时复制纪念碑的过程中,我对面是曹春生老先生,他正在复制当年的代表作《农奴愤》。曹先生时不时地同我们讲起当年老先生们制作纪念碑时的各种故事,这又恰恰丰富了我脑海中的细节。当年制作纪念碑浮雕的老前辈们,说起来也是我的祖师爷。虽然心里特别想做一件关于他们的作品,但是理智告诉我,要做就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老前辈们。我心里又感觉担子很重,怕担不起。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但凡有一点与纪念碑浮雕相关的资料,我就会留存起来进行研究学习。

1李震为新中国雕塑200cm×115cm×120cm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获奖提名作品

时间跨越70年,从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建造纪念碑开始,1952年开始动工,1956年开始制作浮雕,1958年建成。老一辈雕塑家与纪念碑在这一时期的故事和情缘,是那么曲折和震撼。这不由得让我对老先生们和浮雕更加充满敬意。回想当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为中国雕塑,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一生。今天我踏着他们铺好的路,一路走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真切地感受到,今天中国雕塑艺术的蓬勃发展是多么来之不易。当年他们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付出鲜血的英雄们雕塑,今天我为纪念他们而雕塑,于是就有了作品的题目——“为新中国雕塑”。

想法是有了,但实现这一作品却困难重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雕塑家们的形像,还原到1956年制作纪念碑时的样子。除了相貌,还包括他们的身高、性格特点等。比如雕塑中坐在椅子上的王丙召,在我搜集的资料中,他只有两张模糊的照片。一张是当年浮雕制作时所拍摄的侧脸,看不到正面的面部形象;另一张是20世纪80年代所拍摄的照片,这让我很难得知1956年时老先生的正面形象。我通过解剖学知识逆向推理出他青年时期的形象,再从当年中央美院建校时众多的合影中对比寻找,终于找到了王丙召先生正面的模糊影像。以此后推至1956年,并对形象具体化,才实现了现在作品中王丙召的形象。

再比如王临乙先生。董祖怡老先生曾给我们讲过王临乙先生一块玻璃的故事。王临乙先生因为一块玻璃被误解了一辈子,直到去世都不愿去辩解,我十分感动。在作品中,我希望能够表现出王临乙先生正气的倔强劲儿。

当:在历届全国美展中,民族历史与社会现实,往往是创作的聚焦点与表现母题。《为新中国雕塑》是一件表现历史的饱含敬意的主题性作品,请谈谈您对主题性创作的理解。

李:我本人是研究具象写实雕塑的。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也是学习具象写实雕塑的。在国内,主题性雕塑的创作很难与具象写实雕塑分开。主题性雕塑并不是一种落伍的艺术形式,它的创新性在于内容,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内容上的变化明显。像全国美展这样的主题性展览,更重要的是它的时代特征。当代艺术如今还在不断地拓展,探索各种可能,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共同创新成为了当代艺术挖掘、发展的方向。而主题性雕塑相对比较稳定,从它的发展史来看,是能够呈线性贯穿至今的。由于当代艺术与主题性雕塑的服务对象不同,社会作用也不相同,如果用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去评价以写实为主的主题性雕塑,我认为是不妥的,反之也是一样。中国的主题性雕塑,主要反映的是时代风貌及特征,或者说是一种导向作用。这与当代艺术的价值观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当:您在配合《为新中国雕塑》的作品主题而选择作品尺寸、风格、语言等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李:这件作品几乎涵盖了写实雕塑中所有门类——浮雕、圆雕、群雕,以及肖像研究、衣纹研究、场景雕塑。这是我做雕塑以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我还和学生们开玩笑,我说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还是一个大坑。并且明知是一个大坑,还心甘情愿地跳进去。这件作品当时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我白天上课,下课加班做作品。同学们也能够过来参观学习,这让我心里感觉踏实且欣慰。

全国美展对作品的尺寸和重量有要求,对我来说最大的两个问题也在这里。作品中的浮雕原作长4.75米,我得把它缩小到2米之内,那么人物同样也得缩小到相应的尺寸。因为重量要求低于150公斤,材质上的选择也是一个限制。我当时的第一想法是铸铜,然后处理成哑光硝酸银效果。在制作过程中先翻制了树脂的材质,因为中间加了很多钢材,树脂又做得很厚,差点超重。铸铜的想法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是选择了相对较轻的树脂材质。

此外,作品的翻制和组装也是一个难点。由于翻制手段的局限性,作品不得不拆分和切割翻制。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翻制出来后,将它们原样拼接回来。我用电子水平仪对每一个人物雕塑进行了定位,并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及相对高度,还制作了一张原大的平面图,在上面标注了所有的数据。我之前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作品的组装会那么困难。一是浮雕的可拆卸结构和浮雕与底台呈90度的问题,二是梯凳的每一层高度、宽度、长度与雕塑中人物相结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真是让我在崩溃的边缘徘徊,还好最后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当:全国美术作品展呈现着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曾诞生了许多载入史册的重要美术作品。随着时代发展,艺术评价的体系越来越多元化。您对全国美展的特殊性是如何理解的?在艺术市场愈发成熟,艺术评价体系愈发多元的今天,您认为全国美展的意义是什么?

李:如果在世界范围来看,全国美展或许有些特殊的地方。但以中国的美术发展背景来看,它并无特殊性,全国美展毕竟是主题性的展览。在国内,类似全国美展这样的主题性展览还是很丰富的。对于全国美展的评价,我觉得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评价体系,而要用时代价值来评价。全国美展所面向的不是艺术市场,而是要向国家及人民交出一份答卷,它的导向作用更为重要。全国美展是由文化部、文联、美协共同主办的,而不是由普通的艺术机构主办。无规矩不成方圆,动用了国家资源举办的像全国美展这样的大型展览,在评选中自然会更加体现国家意志,在弘扬主旋律与尊重艺术创作自身规律之间找到平衡点,二者都不能放松,同样重要。从主题上来看,第12届全国美展的“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到第13届全国美展提出的“用美术形式诠释中国梦”,又恰逢建国70周年及建党百年,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高水准的艺术追求、秉承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了全国美展的时代特征,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猜你喜欢

人民英雄纪念碑主题性浮雕
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鞠躬
李剑晨《晨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不朽的丰碑
浮雕圆圈
出错的浮雕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