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市场引导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2019-11-12张馨予

报刊精萃 2019年3期
关键词:缝纫绣品生产队

张馨予

个旧市文化馆 云南 红河 661000

通过彝族刺绣艺人现状个案分析,笔者认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除了政府层面的支持,还需要通过市场引导的方式来进一步调动传承艺人的积极性。市场引导包括了市场平台的构建和精准客户的定位。

一、非遗个案尼苏彝家刺绣现状

(一)一位非遗刺绣艺人的苦难与辉煌

她出身苦寒,却由苦难成就了自身刺绣工艺的辉煌,用一生的时间在呵护、传承这些尼苏彝家刺绣工艺,成为州内当之无愧的非物遗产工艺传承人;她坚守内心的那份本真,自由驾驭尼苏刺绣的细腻与鲜活,独树一帜,为首为师;她心地善良,一直把技艺传承为己任,在交流传授技艺中毫无保留。

这是媒体人通过采访后,在相关报道中对个旧市大屯镇团山上村现年逾8 旬的普蔡英老人的评价,普蔡英老人是红河州首批非物质遗产民族民间刺绣艺人。

当年,风华正茂的普蔡英,响应政府号召,参与了这项浩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她所在的青年突击队中,女青年和男青年们一样,也是腰缠安全吊绳,悬在高山深箐间,掌钢钎,抡大锤,凿炮眼,开山崩石凿水利沟渠,工作火热,但异常艰苦。

有一天,在山间开凿炮眼爆破的过程中,普蔡英不曾防备,被一块因脚底松动滚落而下的巨石砸断了左腿。

她又一次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苦难。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普蔡英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在治疗伤病期间,她也不曾落下自己心爱的刺绣,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是她与伤痛抗争的一种方式。

后来,她的伤势好转,身体慢慢康复,但是落下了因气候变化而时常引起伤腿阵痛的后遗症,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在那个靠参加农村集体劳动获得生存基本保障的年代,缺乏劳动力带来的家庭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普蔡英被安置到生产队的缝纫组工作。

生产队干部们是很有远见的,他们把普蔡英安置到缝纫组,一是照顾她因工伤残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她自身拥有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刺绣技艺得到施展,为当时生产队的缝纫副业,增加了创收渠道。

缝纫组原来的3 个工作人员杨正兰等跟普蔡英学会了花围腰,花背单等彝族饰品的刺绣。她们用做刺绣卖得的钱,跟生产队买回了工分。因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工分的作用比现金大。

普蔡英以自己的精湛的刺绣技艺优势,以自己平易近人的性格基础,释放了彝家刺绣的独特魅力,加强了与缝纫组其他工作人员的团结与友谊。

当地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后。原来的生产队缝纫组就此解散。普蔡英自己设法买到了一台缝纫机,继续从事绣花,缝制背单、围腰。

后来,儿女们相继成人,普蔡英开始传授她的刺绣技艺,要让这个优良民族民间传统后继有人。

随着国家对非遗发掘保护力度的加大,历史把普蔡英这样一大批身怀民间传统技艺的普通人推向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前台。

二、非遗传承的尴尬

(一)民族刺绣作品投入与效益不能成正比

据了解,在经济封闭、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就借助市场的方式,靠民族民间工艺来解决生活上的一些柴米油盐,但仅仅是一种弥补。这样的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属于“清贫传承”,在当时,人们已经很不错。一门心思追求提升的艺人们看来这还不能构成影响传承的不利因素。

如今是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发达的时代。靠增加收入,实现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来支撑非遗传承,是传承艺人现实的愿望与需求。

做一件民族绣品,要投入材料不说,因为工艺工序多,所以耗时长:从设计、刺绣、粘裱、缝制到成品。小绣品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大绣品更长,要1 个多月。虽然售价已经相比过去高了一些。但是,效益与投入之间并不成正比。购买者认为价格高了,制作者认为价格没有真正体现劳动价值。

包括手艺精湛的普蔡英老人的彝族刺绣在内,人们认同,社会认同,但现实就是这样:价格普遍上不去,利润就很微薄。这种精神劳动创造就很很难体现其价值。

(二)民族绣品有市无价

不仅彝族的花围腰、花被单如此,其他民族的服饰绣品也存在这样的尴尬。在一些景区,哈尼族的服饰,标价比较高。但是成交价却是寥寥无几,效益低迷。

三、市场引导突破传承瓶颈的可能

除了政府层面的政策激励,法制保障,市场化对非遗传承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据了解,目前很多传承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虽然有市场的观念,但是没有能够有效地了解、运用市场,生存与传承,形成“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的窘境。

笔者认为:政府在非遗传承中,可以发挥市场引导的作用,让众多传承艺人增收。市场引导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线上推广:传播互联网思维,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传承艺人们的产品很快地向市场推送,提升传播影响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二是线下拓展:利用大型展会,民族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增加本地非遗作品或产品的展示平台,有偿征集具有影响的非遗作品进行展示;鼓励更多非遗传承艺人参与这个平台进行产品展销;

三是根据客户群的精准定位,来设计自己的作品或产品。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包括民族服饰、刺绣作品在内至今依然沿续着生活用品的载体出现,是制约着其价值提升的关键因素。我们把它转化一下,朝着工艺品、纪念品的方向发展,变成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影响生活习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纪念品,装饰品,收藏品。那么,需求也就上去,价值就能够体现。

结束语:

一项非遗传承,需要传承人心无旁骛,技艺守望。

对于该项目的深深喜爱,执著追求,满怀敬畏,固然是前提,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很多人坐不住传承这条“冷板凳”的。“清贫传承”已经不适应非遗的永续传承,发扬光大。毛泽东曾经说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通过运用市场引导,让非遗传承艺人的手艺变成“粮”,才能使这支传承人队伍心思不乱,队伍不散,从而承担起非遗传人的神圣职责。、

猜你喜欢

缝纫绣品生产队
动物界的缝纫大师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塬上千阳(外一篇)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缝纫泡沫夹层结构刚度研究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论天然皮裙在裙装结构设计的应用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