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9-11-11孟祥军公伟庆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生高职院校

孟祥军 公伟庆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的比例日益增加,也对贫困生的认定、管理工作带了巨大挑战。通过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贫困生认定普遍存在信息真实性、信息采集缺乏科学性、认定评价不公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现贫困生信息采集全面性、科学性,完善管理机制,以公平高效的原则落实评议工作,加强贫困生人文关怀,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将“资助”转为“自助”,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50-02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是我国高校贫困生最大的一个群体,随着高职院校规模扩大和生源增加的同时,贫困生的比例也日益增多。现行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执行操作中依然暴露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资助工作开展初期,贫困生认定环节出现许多漏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公平与高效。

一、现行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

贫困生这一概念在学术界没有明确定义,官方文件中一直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主要是指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的学生。需要资助帮助的学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资助,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然后学校层面根据相关规定与指导意见,按照程序以民主评议的方式认定。表面看是简单的流程,其内部运行存在很多隐患,其中贫困生认定环节就有许多漏洞与问题。

1.贫困生信息资料真实性问题。学生家庭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是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条件。然而,当下我国还不能和发达国家那样按照税收记录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高校只能以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然而受社会因素影响,个别同学提供的信息不准确甚至弄虚作假。高校对贫困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不具有行政执行力,只能交由各地方民政部门进行二次理解与操作。同时,监督机制不健全,也致使其难以对政策执行时的“自由裁量”进行有效制约,贫困生信息采集真实性难以保证。

2.贫困生信息采集的全面性与科学性问题。目前,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统一、操作性强的标准和方法,一些高校根据经验判断,缺乏科学依据、说服力和公信力。刘卫锋指出在校贫困生认定的依据主要来自对其家庭经济信息的采集。为此,信息采集是否全面,信息处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认定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信息采集的维度、方式,信息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动态信息的完善等都使学生家庭经济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时刻面临挑战。信息加工的科学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如何对不同维度的信息赋予相应的权重;(2)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科学整理与分析。科学的处理信息可以实现贫困生认定从主观评定到客观、量化评定的转换,提高认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贫困生认定评议阶段规范性问题。普通高校规定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由辅导员组织,评议学生组成。由学生组成的评议小组参与评审能使的结果更客观,监督更到位,但也存在种种弊端:申请者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会伤害部分不愿意公开家庭情况或家庭困难学生的尊严;自强自立意识较强的家庭困难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拒绝怜悯和同情,會拒绝申请;在评审过程中,一些学生拉票、个人情感等因素容易导致评议不公。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资助机制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提高育人实效价值。始终加强队伍和机构组织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能力,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构,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能效,确保实现“精准资助、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提高资助效率与价值。

1.精准识别贫困生。通过科学手段精准识别贫困生,减少主观因素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影响,建立多维贫困生认定标准,统一认定指标,利用信息统计技术建模分析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五维一体”量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标准,从“家庭经济状况、节俭程度、贷款资助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品德”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议,每一维度细化、量化,赋予各项指标不同权重,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依据,按照量化考核结果评议,对困难生的认定实现从主观评价到客观评议的转变,困难等级的认定实现从定性感知到“定性+量化”综合评定的转变,解决了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难题。

2.提高贫困生认定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应加强资助工作机构组织力度,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并赋予机构专门职能,去除机构运行行政化,推动资助工作运行的专业化、科学化。此外,积极引导全体师生参与资助工作,使资助工作常态化。北京交通大学构建的“1+3”资助工作队伍体即一个中心点,三条工作线,为其资助工作可靠运行提供了扎实硬件基础。其中,搭建学生骨干队伍工作线以班主任助理、校院两级资助办公室学生助理、学生自强社骨干为重点,培养一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骨干力量,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仅起到了资助帮扶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责任意识,可以作为许多高职院校学习借鉴之处。完善高职院校资助机制管理体系,加强机制运行监督管理,重视资助过程,严惩弄虚作假、贿赂腐败、违背契约等不良作风,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育人宗旨,以贫困生民主评议为出发点,从源头上杜绝不良风气,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贫困生人文关怀,关注心理健康

人文关怀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因此,加强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对增强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减轻贫困大学生思想负担和健全高校资助工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体差异,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导致贫困生人文关怀缺失,因此,学校在资助工作要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应结合家庭贫困生具体情况构建长期的人文关怀思路,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实现个人价值,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两手抓,资助育人紧密结合。可以建立贫困生个人成长动态档案,科学、有效、全方位地追踪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建立“1+1”导师制,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差距推荐合适导师,双向自由选择,导师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导航,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强化榜样的教育理想,丰富学生的个性发展。成立贫困生实地走访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及诚信度情况,为成长档案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实地走访建立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可以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脱贫。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有效的心理疏导。首先,提供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通过学校、院部、班级、学生四个层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体系,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其次,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要自强不息,采用精神激励的措施,通过搭建创业尝试活动、技能比赛等实践平台展示自我,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最后,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与贫困生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苏素娇.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问题及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16-17.

[2]杜鑫苗,段荣荣,等.关于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18,(24):94-95.

[3]涂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7,(8):3-6.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贫困生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