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打造创客基地 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9-11-11李晓记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李晓记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校企合作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兴起的创客基地对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两者相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实现一种“双赢”模式。文章基于校企合作和创客基地现状,对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客基地;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40-03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各高校陆续开始探索大学生创客基地建设,这对于对接创业就业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一)校企合作

未来我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2]。应充分利用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

(二)创客基地英文单词“Maker”的中文释义是制造者、生产商,也可以翻译为“创客”。“创客”一词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课题项目,该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内容,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即“创客”。“创客”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是建立在一定基本理论之上的、侧重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行业的教学形式,创客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

(三)创新创业

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较长时间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评价,导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其内涵和性质分析,仍主要处于创业活动层面,发展基础薄弱。因此,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即将转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亟须根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合理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由功利性战略目标向非功利性战略目标的转移,切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4]。

二、探索主线思路

(一)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执行,利用创新创业课程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潮

改革教学模式,实时引入现今企业实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从而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实际应用项目为教学案例,构建递进的、多层次的、立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的轉变,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保障。

开放实验室,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多样的实践形式。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通过构建“一开放,多合作”的实践形式,促进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实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开放”是指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的时间和实践的内容,发挥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了实践时间和场地的制约。“多合作”是指与不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依托企业的设备条件和技术优势,由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产实践和创客基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环境和技术保障[3]。

(二)创新打造创客基地新模式——以项目形式入驻、企业形式管理、商业模式外推

学生组建创新创业项目组、撰写项目书等,经过学校和企业指导及批准后入驻创客基地;进驻后选择校内创新创业导师,日常技术支持和项目推进由相应的导师指导及跟进;同时选聘企业导师进行公司化管理,对每个项目组进行评比,可利用“模拟沙盘”等进行项目的公司化管理,优胜劣汰,让学生及各项目组提前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下创新创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可利用企业资源,对已经成熟的学生项目进行实际的商业化运转,能够成功运转则树立良好典型,从而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惜败的话则可让学生对当今形势进行重新判断,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潜力,充分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高校需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库,充分发挥校内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咨询指导作用,有效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以赛代练——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大赛锻炼学生能力

创新创业竞赛是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强化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技术开发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创业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求真务实,学以致用[5]。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分级分层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竞赛和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推动剂,是衡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创新创业竞赛采用“四类级别,两种支持,学分置换”的形式。“四类级别”包括校级竞赛、省级一类竞赛、省级二类竞赛和国家级竞赛。“两种支持”是指对于获得省级一类和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学生,学校分别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学分置换”是指根据竞赛级别和所获名次,折算相应创新学分。

(四)树立典型、做出实效——起步项目开拓社会平台、成熟项目整合社会资源投资

从资金来源看,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使有成熟创意成果和好的科技产品,也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为78%,高职高专为75%),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为4%,高职高专为2%)、政府资助(本科为3%,高职高专为4%)的比例均较小。以美国为例,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比例占总数的30%~40%,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一般都来源于风险投资公司,而且现在美国很多高校都有资金雄厚的公司在对大学生的创意进行投资,只要有学生提出新的创意,就会有一个团队把其创意变成产品。资金缺乏、管理能力弱、社会资源不足成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短板[6]。

各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为从创客基地已经成功起步的项目和成熟的项目寻找合适及需要项目成效的企业,从而将原本在学校内的学生及项目拉到社会平台上进行实操演练,引导学生踏实感受到社会各平台创新创业的浪潮;以及可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建构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和投资体系,真正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树立出典型——引发更多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做出实效——将创新创业的想法踏踏实实落到实地。

三、总结及展望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从“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到“顶岗实习”模式,再到近年来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探索、研究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專业、培养人才,而创客基地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双创”教育背景下,创新尝试基于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创客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人力和智力资源支撑。

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我们应积极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经验,校企合作打造创客基地,努力开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倪丹,张俊国,高旋.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创客实验室建设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20(01):92-96.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A1%E4%BC%81%E5%90%88%E4%BD%9C/8851193?fr=aladdin

[3]吴琼,任百利,胡跃鹏,金宏霖.应用型本科院校创客教育模式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68.

[4]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育,2010,(12):9-11.

[5]刘玉荣,张进,涂铭旌,石东平,唐英,徐强,田永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06):138-140.

[6]李积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创新科技,2018,18(01):61-63.

[7]张睿.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97+105.

[8]范一丹,白鹏.“互联网+”校园创客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03):299.

[9]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10]本刊讯.协会搭桥 共建校企合作平台[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8,(07):5.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