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门市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路径探讨

2019-11-06陈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制约因素差距

陈涛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亦工亦农,既与农业血脉相连,又与工商业密不可分,能够带动上下游众多关联产业发展,对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惠及农民,繁荣农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荆门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多年来逐步发展出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其质效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生态发展不够等问题长期存在,离形成较大、较好、较强的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仍有距离;应正视各类发展差距,找准制约因素,明晰发展思路,选准主导产业,优化发展路径,努力构建壮大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差距;制约因素;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历程与现状

多年来,历经市场竞争和经验积累,荆门农产品加工业摸索出一些有益于产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路径。

1.1 规模扩张之路

坚持差异化发展,注重依托区域特色,荆门逐步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形成了京山桥米、沙洋油菜、钟祥豆制品、东宝板材等一批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大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特别是粮油加工企业大多由家庭作坊、乡镇企业发展起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处于利益分配弱势,遵从“大鱼吃小鱼”的丛林法则。企业主普遍认识到:扩张规模,抢占市场份额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十二五”以来,荆门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7.46亿元,居地方七大主导产业第1位,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26.1%。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湖北洪森实业有限公司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粮油加工企业100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于2013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1311.1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37.9%。

1.2 改革改制之路

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优质资产、资源重组,如广源、京和米业等多家企业实施了兼并重组、改制等,重焕生机和活力,催生了一批大中型企业。截止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年产值5~10亿元的有58家,10亿元以上14家,其中大型企业6家。湖北国宝桥米兼并重组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位列全国大米加工行业5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1.3 品牌创建之路

市场竞争中,特别是逐步形成买方市场后,农产品加工企业深感品牌的极端重要性,纷纷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共创建品牌上百个,其中逐步发展出“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湖北省名牌产品”2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2个。与此同时,为保障产品品质,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加注重标准化生产,探索出“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控制原材料质量。荆门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识的农产品有448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07个、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7个。

1.4 科技创新之路

随着从无到有站稳脚跟,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考虑从有到优。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10多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2个;逐步实现了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饲料等产业科技服务的全覆盖。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家,拥有专利数33个。

1.5 分享帶动之路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一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签订购销协议,带动约22万户原料种养殖户增收,占荆门农户总数的40%。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6.7万人,据统计测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二是带动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连片耕种加速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达2万余个。三是加速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业不仅纵向延伸,形成原料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产业体系,而且横向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之配套服务的包装业、物流业和仓储业齐头并进。

2 发展差距与困境

构建并不断发展壮大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需要产业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快;需要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大影响力;需要符合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性好。对照这些条件,荆门还有不小差距。

2.1 发展形势不优

增速不快,难言突破式发展。“十三五”以来,荆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3%,仅略快于全部工业0.3个百分点,没有形成快速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分化发展趋势明显。少数大型或龙头企业发展稳健,但多数企业发展堪忧;近年来约80%的企业没有进行扩产投资或技改投资,约60%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到产能过剩的初级加工行业中,近五年来被市场淘汰停产关停的规上单位近50家,退化为“僵尸企业”达不到统计标准而退出规上工业统计库的愈40家。

2.2 发展质量不高

产业链前,科技实力弱。大部分企业处在产业链前端,农副食品加工业之外产值占比仅35.3%,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1/4。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6.3%;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团队,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 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0.47%,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拥有发明专利149件,平均每个企业仅0.3件。“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传统过剩产能大,转型升级负担重、难度大;工业4.0推进缓慢,目前尚没有建成一家智能工厂。

2.3 市场占有不行

产业规模“关门大、开门小”。农产品加工业尽管是本地“第一大产业”,但放眼全省,产值仅居市州第4位,占全省比重仅9%,也没有单一产品销量能够位列全省前3位,置身全国更显弱小。产品品牌多而杂、次而廉。基本一企一品牌,甚至一企多品牌,各自为战,难以报团取暖,彰显特色,形成优势;“国字号”品牌少,且初级、同类产品居多,缺乏竞争力,行业内企业间竞争激烈,甚至相互压价抢夺市场。

4.2.4 果蔬饮料加工。资源优势——桔、梨、桃、蔬菜及果蔬等产品。产业基础——金龙泉、汇源、龙富食品等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对果蔬中特殊功效的生理活性物质提取,加工附加值更高的保健食品和饮料;利用果皮、果核、种子、叶、茎、花、根等资源,研究下脚料的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果汁、蔬菜汁、果蔬复合汁等制取,发展果蔬饮料产业。

4.3 优化路径

4.3.1 推进整合重组。可围绕上述四大产业及细分行业,确定龙头企业,引导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各自产业领域资源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是整合产能。加速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通过市场手段,关停一批破产企业,重组一批“僵尸企业”,重新激发不良资产活力。二是整合资源。支持各类要素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发展,打造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三是整合品牌。每个细分行业择优选取1~2个品牌,行业内企业集中资源、资金、力量,共同打造、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统一品牌,实现品牌共用,提高品牌效用率和影响力。四是整合市场。按照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细分行业的产品市场分类,促进同类产品企業间联营,共同开拓、跟进、维护市场,实现市场共享,提高市场占有率。

4.3.2 拓展链条延伸。以加工制造环节为核心,向上下游两端延展延伸,打造农产品加工制造全产业链,带动农业、服务业同步发展。一是培优生态供应链。按照“产业(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价格,推进农产品生产供应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加工制造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原材料。同时,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生态高效发展。二是完善加工制造链。以农产品初加工为基础,精深加工及产品高端化为方向,不断创新技术、更新设备、改造生产工艺和流程,加快补齐和完善加工制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要支持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延伸链条,进行配套生产、补充生产,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促进产业链上的企业集群、集团化发展。三是拓展市场营销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下游市场销售环节延展,加速开拓和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物流市场,催生一批专业性配套物流企业;加速“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引进或建设大型电商平台,创新销售运输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3.3 鼓励科技创新。加速建设创新基地和中心。一是抓好人才培养。既注重引进和用好一批专家学者、专业管理团队、技术人才,又注重本土人才培养。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发展对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农产品加工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抓好创新研发。要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需求,既注重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先进适用、转化应用方便的专利技术,又注重管理和制度创新,创造一批指导性强、操作简单的新生产模式、新管理模式,打造好创新引领地位。三是抓好成果应用。既要在本土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闯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又要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推进合作共赢。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制约因素差距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